貫 晶,李忻紅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110032;2.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110032)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癥反應,具有明顯滲出傾向,是一種容易復發的瘙癢性皮膚病,在急性階段以丘皰疹為主;在慢性階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蘚樣變為主,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外治皮膚病歷史悠久,《醫學源流論》中早有“外科之證,最重外治”之說,可見外治在外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由于外用藥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膚病變處,利于滲透吸收從而加快皮損消退,減輕癥狀,所以中藥外用是治療濕疹的常法,且療效獨特,古今醫家為提高濕疹療效做了諸多探索。本研究通過對文獻進行搜集與整理,采用頻數分析、聚類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外用中藥治療濕疹的用藥規律進行研究探討,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本研究主要收集2007-2017年間在中國期刊網、維普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等權威數據庫中收載的已發表的期刊文獻和各中醫院校研究生學位論文。
納入標準:①文獻為2007-2017年關于濕疹中醫治療方面的論文;②文獻來源為學術期刊或研究生論文;③所收集的方劑臨床觀察病例不少于20例,且總有效率在70%以上,中藥方劑藥味完整。排除標準:綜述類文獻,學術會議類文獻,藥理學研究,動物實驗研究,民族醫藥的臨床性研究文獻,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文獻,單味草藥治療濕疹的文獻。
所有數據采用雙人錄入校對方法,數據庫采用EXECL建立,將數據導入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頻數統計、聚類分析及因子分析。
藥物性味歸經的判斷基于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藥典未收載者以及藥物分類以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藥學》第六版為參考標準。
所收集文獻的時間跨度為2007 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檢索來源為中國期刊網、維普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等數據庫,以“濕疹”“外治”“中醫藥”等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共搜索到134篇關于中藥外用治療濕疹的文獻,涉及中藥處方127首、中藥167味,累計用藥次數986次。我們將使用頻次在10次以上的中藥稱為核心藥物,共26種。
2.2.1 核心藥物出現頻次 根據單味藥物使用頻次的數值大小對26種核心藥物進行分析,依次為:苦參(91,71.7%)、黃柏(67,52.8%)、蛇床子(48,37.8%)、地膚子(45,35.4%)、白鮮皮(45,35.4%)、防風(28,22.0%)、大黃(23,18.1%)、甘草(21,16.5%)、蒼術(20,15.7%)、五倍子(20,15.7%)、蒲公英(18,14.2%)、馬齒莧(17,13.4%)、荊芥(17,13.4%)、地榆(16,12.6%)、百部(16,12.6%)、當歸(16,12.6%)、金銀花(15,11.8%)、土茯苓(15,11.8%)、黃芩(14,11.0%)、野菊花(12,9.4%)、冰片(12,9.4%)、紫草(12,9.4%)、生地黃(11,8.7%)、黃連(11,8.7%)、明礬(10,7.9%)、花椒(10,7.9%)??梢钥闯鲎顬槌S玫氖蔷哂星鍩峤舛?、涼血、養血、祛風、燥濕功用的藥物,由此可知風、濕、熱與濕疹密切相關。
2.2.2 核心藥物性味歸經 藥物五味分析:26種核心藥物根據其出現的頻次,按照五味進行統計(多數藥物都不止一味,這里將其全部納入統計數據庫之中),結果辛味9次,甘味9次,酸味4次,澀味3次,苦味15次,咸味1次,淡味1次??梢?,在治療濕疹用藥中苦、甘、辛三味,出現頻次高于其他性味。
藥物四氣分析:如果按照核心藥物藥性出現頻次進行統計,結果寒性17次,溫性7次,平性2次??梢姡谥委煗裾钣盟幹泻运幬锩黠@多于熱性藥物。
藥物歸經分析:若核心藥物結合其出現頻次按照歸經進行統計(由于歸經是以所治病證的病位來確定的,但藥物一般不止作用于一個部位,所以可能出現一藥歸多經,對此全部納入統計數據中),結果心經9次,肝經14次,脾經11次,肺經8次,腎經6次,小腸經1次,膽經2次,胃經11次,大腸9次,膀胱5次,心包1次。雖然歸肝經藥物出現頻次最高,但如果按表里兩經統計來看歸屬脾胃二經的藥物為22次,遠遠高于其他表里兩經。
2.2.3 組方藥類 根據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藥學》第六版對中藥的分類,26種核心藥物中清熱藥出現12次,排第一位;其余依次為解表藥、補虛藥、攻毒殺蟲止癢藥各2次,利水滲濕藥、化濕藥、收澀藥、止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開竅藥、溫里藥、瀉下藥各1次??梢娗鍩崴幵跐裾钪委熤凶顬槌S谩?/p>
對核心藥物進行聚類分析中的分層聚類,方法選用樣本聚類(Q型)并以歐氏距離平方作為度量方法,使用離差平方和作為聚類方法。選擇凝聚狀態表生成聚類樹形圖,見圖1。

圖1 聚類分析樹形圖
核心中藥聚類分析:選取出現頻次20次以上的26個中藥變量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結合專業知識,認為將26味中藥聚為5類比較合適。由圖1可知:類一為黃芩、黃連、白鮮皮、大黃、黃柏、地膚子、苦參;類二為野菊花、冰片、百部、蒲公英、土茯苓、金銀花、紫草、生地黃、甘草;類三為馬齒莧、地榆、五倍子、明礬;類四為防風、當歸、蒼術;類五為蛇床子、花椒、荊芥。
對核心藥物進行因子分析,首先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檢驗,以確定變量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下:KMO值0.593,Bartlett球形度檢驗P<0.001,表明研究所提取變量適合做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提取公因子,初始值特征值>1的成分共7個,因此提取了7個公因子。選擇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最大迭代25次,旋轉在10次迭代后收斂。根據統計學理論,載荷系數越大關系越密切,負值則代表條目與正值相反,一般以>0.5關系較為密切。因此,選擇載荷系數>0.5的證候變量,共提取7個公因子,累計貢獻率74.513%,說明這7個因子對全部信息解釋能力是74.513%,公因子模式見表1。根據載荷系數>0.5的原則,提取7個公因子分別為,F1:黃連、黃芩、白鮮皮、大黃、蒲公英;F2:紫草、生地黃、野菊花、金銀花;F3:地膚子、蛇床子、苦參、黃柏;F4:蒼術、防風、當歸、荊芥;F5:地榆、馬齒莧、五倍子、明礬;F6:冰片;F7:百部。


中藥名稱 成分1234567黃連0.8580.1610.119-0.0770.0370.201-0.073黃芩0.808-0.106-0.006-0.150.2490.1460.09白鮮皮0.8050.0420.290.165-0.088-0.053-0.05大黃0.7320.2790.1140.1210.271-0.111-0.13蒲公英0.6440.510.1750.1810.077-0.3070.233紫草0.0610.863-0.096-0.0970.041-0.12-0.072生地黃0.0190.7950.257-0.058-0.0190.110.078野菊花0.2730.6690.2590.2430.1440.247-0.038金銀花0.3990.604-0.229-0.2520.010.0770.333地膚子0.2360.0990.8510.044-0.0990.1470.007蛇床子-0.109-0.2670.6790.398-0.1030.0390.338苦參0.2740.2960.6440.0290.1630.030.091黃柏0.5640.1660.633-0.2190.109-0.039-0.076甘草0.4040.307-0.5420.012-0.320.2820.275蒼術0.271-0.0780.1080.795-0.0760.0450.017防風-0.005-0.0110.0360.759-0.168-0.032-0.066當歸-0.2210.364-0.2830.569-0.230.377-0.028荊芥-0.326-0.1020.0370.5430.3330.0680.168花椒-0.024-0.320.1110.38-0.2160.3740.252地榆0.0480.180.009-0.1170.816-0.124-0.16馬齒莧0.2330.426-0.012-0.1150.706-0.116-0.223五倍子-0.087-0.1940.039-0.4330.6660.1940.064明礬0.285-0.1180.0540.0970.644-0.0090.268冰片0.2770.260.050.144-0.0840.8080.148土茯苓0.4550.344-0.1760.172-0.156-0.5670.165百部-0.060.0760.0850-0.0160.060.877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根據各類藥物使用頻率,大多數為清熱藥,這也證實濕疹的證型以濕熱證常見,清熱藥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涼血、解毒清虛熱的功效,其藥性寒涼是外治急性濕疹最常用的藥物類型;此外,解表藥、補虛藥等也大量運用到濕疹的治療中,反映了濕疹外治處方辨證的多樣性,治療需立足于病機。從藥物的藥性統計來看,寒性藥物的使用遠超過其他藥物,這也體現了清熱治法較為主流。在藥味運用中,苦、辛、甘是使用頻率較高的藥味,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行,甘能補能緩能和[2],此三味在治療濕疹時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從藥物的歸經統計來看,歸于脾胃二經的藥物遠遠多于其他兩經?!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J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就是說臟腑病變與皮膚病變的發病機理密切相關。中醫認為,濕疹的發生主要原因多是先天稟賦不足,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又復感風濕熱邪,郁于腠理;或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厚膩,傷及脾胃而至脾失健運,濕熱內蘊而發于肌膚。因此,顧護脾胃是治療濕疹的關鍵。
根據聚類分析:類一為黃芩、黃連、白鮮皮、大黃、黃柏、地膚子、苦參此7種藥物都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提示對于濕熱證,應治以清熱利濕;類二為野菊花、冰片、百部、蒲公英、土茯苓、金銀花、紫草、生地黃、甘草,多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的功效,提示對于濕熱毒蘊證,應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癢;類三為馬齒莧、地榆、五倍子、明礬,具有收濕斂瘡、清泄血分、止血和營之功效,其能收縮局部血管或改善血管功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類四為防風、當歸、蒼術,可對應臨床的血虛風燥證,可治以養血祛風、除濕止癢。其中防風辛溫發散而能祛風止癢,可以治療多種瘙癢類皮膚病。蒼術是化濕藥,能燥濕健脾,在濕疹的治療中可與不同功效的藥物配伍使用。當歸為補血之圣藥、活血行瘀之要藥,能治血虛諸證,所以在治療血虛風燥之濕疹中常用;類五為蛇床子、花椒、荊芥,此三味藥都具有良好的止癢作用,可配伍其他類中藥辨證施治。由藥物聚類分析可知,濕疹的發病與濕邪有著密切關系,現代中醫皮外科學奠基人趙炳南把濕疹統稱為“濕瘍”,從性質上又細分為風濕瘍(急性濕疹)、濕毒瘍(亞急性,伴有感染的濕疹)以及頑濕瘍(慢性濕疹)。在病邪方面,趙老師高度重視六淫邪氣致病,他認為濕、熱、風、燥、虛五個方面是濕疹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濕邪”尤為突出,此聚類分析的結果也與其結論相一致[3]。
因子分析結果顯示:①因子1和因子3由清熱燥濕之品組成,說明清熱藥在治療濕疹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說明在濕疹治療中,祛“濕”的重要性;②因子2中有清熱涼血之紫草、生地,清熱解毒之野菊花、金銀花,適用于濕熱毒蘊證的治療;③因子4由健脾化濕的蒼術,祛風解表止癢的防風、荊芥,補血藥當歸組成,補虛藥類可養肌潤膚,減輕皮膚的干燥癥狀,針對濕疹的血虛風燥之證進行治療;④因子5由收濕斂瘡的地榆、五倍子,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馬齒莧,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明礬組成,具有殺菌消炎,保護創面,減輕炎癥反應與刺激,收縮局部血管,減少充血與滲出,促進傷口愈合的功效;⑤因子6的冰片為開竅藥,能增強皮膚滲透吸收的能力,與因子4相配合具有芳香化濁、潤膚養肌的作用;⑥因子7為百部,具有殺虱滅蟲的作用,對于皮膚疥癬、濕疹的治療均有良好療效。名醫沈楚翹[4]認為急性濕疹熱重于濕,皮膚灼熱、滲出治宜清熱涼血燥濕為主;皮損泛發全身瘙癢明顯者多與風邪有關,應佐以祛風之品;慢性濕疹多為濕重于熱,皮膚角化、肥厚治宜養血活血、祛風利濕為主。有以上分析可知,本研究因子分析的結果符合醫家的治療思路,也與聚類分析結果相一致。
吳尚先有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5]不同時期的濕疹,其外在表現也不同,在外用藥的使用上也要辨證論治,正所謂“方從法出,法隨證立”。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6],醫家應充分掌握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濕疹的藥物,根據疾病不同的發展階段,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為患者選擇不同的處方和劑型,以更好地為廣大濕疹患者服務。
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是研究證素及其組合規律的主要方法[7],克服了傳統辨證方法的主觀性、隨意性,具有可行性和科學性,同時也拓寬了濕疹臨證治療組方用藥的思路。不過,本研究對于濕疹的證型診斷只是作了初步探討,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對于具體的辨治規律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