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芳 梁靜
摘 要: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合性和發展性的概念,本文基于USEM模型從四個方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途徑進行探索,并對這類學生如何打造自身優勢、自信求職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USEM模型;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concept with complexity and under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USEM model,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rom four aspects,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build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self-confidence in job-hunting.
Keywords:USEM model;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employability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對就業有強烈的渴求,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生存問題,也寄托了學生所在家庭的期望,更對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習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中的“三個格外”即對各類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因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高校是重點關注對象,他們的成長成才牽動著社會、家庭、學校的心,經過三至四年的培養,能否順利就業成了社會關注的重點之一。
一、 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是對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需要。習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大西部貧困地區,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大學生的就業直接關系一個家庭的未來收入。穩定就業不僅是為貧困家庭提供有保障的經濟收入,還可以使其參加各類社會保險,增強其對各種風險的抵御能力,降低脫貧后返貧風險。
除此之外,精準幫扶落實到高校體現為兩部分:一是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各類獎、助學金幫助和激勵其完成學業,二是為建檔立卡戶學生提供就業指導,確保其“畢業不失業”。兩項措施是逐步幫助貧困學生改變“等待受助”心態進而形成“主動造血”的積極心態。
其次,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是實現高等學校就業工作目標的重要保障。各高校每年都有其就業目標,大學生就業率是衡量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成果和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也是影響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的重要因素。因此,完成本年預期就業目標也成了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廣西高校貧困學生所占比例為30%-40%,是高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意味著貧困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越大越能為整體就業目標貢獻力量。
再次,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要求。
人才培養質量是與時俱進的動態概念,因社會、大學的發展而變化。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其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校能否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所以,我們培養的畢業生必須要不斷適應社會新形勢,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使自己的能力與社會和崗位需求“接軌”。
最后,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是其塑造健康人格、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
當前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經濟困難容易引發心理貧困、身體貧困等系列貧困,實現經濟資助與精神資助和能力提升有機結合是其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目前各高校均已建立了一套以“獎、貸、助、補、減、免”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但是我們更應該注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勵志、誠信、感恩、回饋、自立等意識的培養,幫助其塑造健康人格。
二、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目前求職特點
(一) 就業觀念不正確、職業定位不準確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擇地就業時容易出現幾種現象:一是一門心思想回生源地就業;二是挑三揀四,高不成低不就;三是擠破頭皮削尖腦袋,盲目“跟風”求職;四是專業不對口,堅決不從事。這幾種現象都與對職業定位不準、就業觀念不正確有關。
(二) “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
一些同學容易“好高騖遠”“紙上談兵”,導致就業期望與現實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出現失衡和不匹配現象,這些不太切合實際的就業期望,最終會導致就業“不順利”。
(三) 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調試能力不強
有調查表明,貧困大學生存在自尊心強、自卑、易抑郁和焦慮、主觀幸福感較低等心理問題。部分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調試能力不強,往往認為就業中的種種差距都是由于自身貧困造成的,或認為一次求職失敗就是被全社會否定,進一步激化心理問題,不利于順利就業。
三、 基于USEM模型提高就業能力的途徑
(一)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及USEM模型結構解讀
1909年,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Beveridge)最早提出就業能力的概念。他認為,就業能力即“可雇用性(employability)”,是指主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國內專家學者也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最早學者如鄭曉明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而取得的能夠成功就業、理想就業、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
就業能力不單指某一項技能或者能力,而是多種技能和能力的綜合。對于就業能力的構成,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業能力結構模型是英國學者彼得·奈特(Peter Knight)和曼茲·約克(Mantz Yorke)于 2004年從心理學角度提出的USEM就業能力結構模型。USEM即就業能力的四項構成要素:學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 beliefs)和元認知(Meta-cognition)。
這四大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就業能力的綜合系統。結合我校護理專業學生而言,這四部分可以延伸為:學科理解力是指學生在校期間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能包括專業技能、可遷移技能和對技能的實踐;自我效能主要表現為自信心;元認知是指人們在行動中和行動后對問題的反思及反思后的經驗總結,是對自我“認知的認知”,如職業傾向、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
(二) 提升就業能力的途徑
1. 加強專業學習,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拓展延伸以及升華,打造自身“成績”優勢
專業知識是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知識,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基礎能力,我校2018屆畢業生就業數據顯示學習成績好、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的貧困同學的簽約率遠遠高于班級其他同學。因此,要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能力首先要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要主動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做到“觸類旁通”。
其次,學校和班級配備學習的激勵措施,如物質獎勵(獎學金)、證書獎勵(學習標兵)、機會獎勵(實習、見習機會)等;再次,要進行學習效果反饋,如通過周測、月測、知識競賽等進項檢驗,能更好地鞏固知識,查漏補缺,同時進行知識的拓展、總結、升華,學會靈活運用。
2. 建立以專業技能為核心,其他技能為輔的1+X模式,成為“技能”能手
圍繞專業知識,構建專業技能模型,打造“一專多能”。理工科、工科以及高職高專學生更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專業技能是對專業水準的直接檢測,這一點也直接體現在就業面試選拔中,就業能力是一個多維度的能力綜合體。因此,必須在打好“核心地基”的前提下,多發展和鍛煉其他能力,如自我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文藝特長等等,這些都能為面試加分。
3. 在校園活動中塑造健康人格,善于挖掘自身亮點,擺脫“自卑蟲”陰影
在校期間各項能力的鍛煉都離不開校園活動這個載體,校園活動依托學生組織、社團、班級來開展,大學生只有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才能給自己提供施展才華、鍛煉能力的舞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只有擺脫“經濟自卑”,大膽走向舞臺,才能展現自我的精彩,在活動中完善人格,收獲成長。
4. 用正確職業價值觀、求職觀武裝自己,提前進入“職業范”
盡早熟悉行業動態、就業形勢,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就業期望值。盡早進入職業領域見習,獲得第一手職業印象資料,提前進入角色進行預演有助于職業素養的形成。同時也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念,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斷調整、修正和完善。
四、 高校可以為其提供的資源
(一)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招生-就業聯動機制
高校只有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高素質、技能型、職業化的優質畢業生,才能提升學生在社會中的就業能力,最終形成招生—反饋就業的良性循環。
(二) 推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每年多走訪一些可靠的大企業、大單位,可以根據用人單位提出的培養計劃和培養規格,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實現學校、企業、畢業生“三贏”。除此之外,還可以與企業進行實習或見習合作,以實習帶就業,實現協同育人;還可以積極探索國外市場,培養涉外人才。
(三) 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培養
高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應該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自謀發展的思想理念,并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可以聘請創業成功人士或校友為在校學生實行創業指導,讓他們知曉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讓學生對創業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儲備。
(四) 設立專門的就業求職咨詢中心
高??善刚垖I的心理健康輔導人員進行就業心理援助服務和心理健康講座以及提供不定期的求職咨詢服務,為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引導學生學會釋放求職壓力,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求職挑戰。
參考文獻:
[1]Yorke,M.,& Knight,P.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M].Hig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4-5.
[2]岳增剛.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實證研究——基于USEM模型[J].中國成人教育,2016(12).
[3]程瑋.支素華職業發展視角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建模[J].重慶高教研究,2016(4).
[4]孫向前.新時代提升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路徑研究[J].現代交際,2018(16).
[5]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21).
作者簡介:
胡建芳,梁靜,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廣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