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視我國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的整體情況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過實事求是地講,因為此項教育工作是一項涉及諸多內容的系統工程,因而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開展和實施過程之中亦存在著一些不足。筆者認為,德育存在著復雜性與長期性等特點,要想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需要將德育規范化和形象化。因此,在本文中,筆者試圖探索一種德育公式,能夠涵蓋更多的德育內容,使德育工作更簡單有效。
關鍵詞:小學德育;德育公式;德育復雜性;德育長期性
一、 引言
德育教育工作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關鍵內容之一,可以說,德育教育凸顯出教育“育人為先、育德為本”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小學德育教師應當思考如何能夠讓德育教育工作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具成效,更能凸顯出此種教育工作對于學生德行和品行的養成和提高效用。我們現在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但德育本身卻具有復雜性與長期性等特點,要整合多維度的研究成果,打通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平臺,讓它們融合起來,實現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保證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這談何容易?
如果將德育符號化和公式化,那么實施起來或許會更簡單。
二、 “德育公式”的內涵與優勢
(一) 德育公式概述
德育,對于絕大多數師生來講,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首,是一種具有長期性與復雜性特點的教育內容,涵蓋了眾多層面的引導和教育。這是非常繁雜的,如果能將其進行簡化、量化,則德育效果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借鑒數學教學,直接用幾個公式來概括德育的內容與本質。教師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德育公式來開展德育活動,則會事半功倍。
(二) 德育公式的優勢
1. 更為簡潔地說明德育的內容與本質
德育并不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和道德教化,其具有非常復雜的本質,具有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和繼承性。首先,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其次,德育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第三,德育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第四,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此外,由于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層面的教育,可以說,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這就導致德育像是一項巨大的歷史任務一樣壓在學校教師中間。其實,如果我們用德育公式來呈現,那么這項巨大的歷史任務則能夠更為清晰可見,也更為簡潔明了。
2. 使德育量化,更為生動形象
在我們心中,德育是教育的一大組成部分,是無法量化的,所以很多教師都無法厘清如何開展德育教育,對學生進行什么程度的德育教育。換個思維,如果將德育量化,列舉德育公式,則能夠使德育更為生動形象,使教師開展德育活動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同時也會讓學生樂于參與到德育活動中,清晰自己所要完善的品質或品格。比如,小學階段的學校德育公式可以有如下幾個:
(1)小學德育=公德教育+私德教育
(2)私德教育=誠信+友善+正直+勇敢
(3)公德教育=愛國+文明+尊重+感恩
(4)道德行為=道德認知+道德實踐+道德情感
(5)德育=學校德育+家庭教育+社會德育氛圍
(6)德育模式=主體性德育模式+活動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
在德育公式的設計上,教師可以根據當前的德育任務以及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進行臨時的增加或者刪減,也可以將重點的項進行凸顯,設計相應的德育活動。比如公式(5)德育=學校德育+家庭教育+社會德育氛圍,這是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方式,教師主要負責的是學校德育這一塊,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但是在家庭和社會方面,教師也應該進行爭取,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德育氛圍。
三、 利用“德育公式”進行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有效性
我國歷來重視德育,但是縱觀當前的德育,并不能令人滿意。很多時候,我們的德育存在著“重大節,輕小德”的傾向,缺乏層次性與可操作性,缺乏簡潔性與量化的實施策略。因此,小學階段利用“德育公式”進行德育工作,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能夠大大地提高德育有效性。
(一) 以德育公式提高德育的全局性:注重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的統一
按照道德干預范圍的不同為標準,可將德育教育活動分為私德教育活動與公德教育活動。從內涵層面來看,公德與私德這兩個概念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別,如梁啟超曾經用“相善其群”來指稱公德,用“獨善其身”來指稱私德。同時,梁啟超進一步指出,在傳統的中華文化背景之下,公眾對于私德表現出較高的關注度,由此便減少了對公德的關注。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公德”一詞在當下的意義便是所謂的公民道德,而私德則表現為個體在社會實踐中的基本準則。因此,小學德育教師在進行德育活動前,通過德育公式(1)(2)(3),很快就明晰了德育的“公德”與“私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異同,進而設計活動時,潛意識地注重公德教育與私德教育的統一,以便使學生的個體道德意識以及公民道德意識均得到同步提高。
(二) 以德育公式提高德育的實踐性:注重道德認知、道德實踐和道德情感的統一
德育不是口頭上喊的口號,而是落到實際行動中的道德實踐與道德情感,即印證了公式(4):道德行為=道德認知+道德實踐+道德情感。很多時候,我們的學校德育更注重的是學生的道德認知,也就是機械地進行說教,告訴學生何為對何為錯,而較少關注德育的實踐,更少關注道德情感。道德認知雖然是現實的、鮮活的和寶貴的,但它往往又是個別的、零散的、表面的和膚淺的,很難概括反映德育過程的內在本質和普遍規律。德育工作者從事德育實踐,固然需要道德認知,但更需要道德實踐和道德情感。通過德育公式(4),教師從中論證了德育是知行情合一的,再告訴學生要如何做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去做,并且使學生產生道德情感的體驗。
例如,我們常常教育學生要尊敬老人,關愛老人。很多學生形成了這一基本的道德認知,小A就是其中一員。然而小A對爺爺奶奶從來都是大吼大叫,因為他的父母對老人也是大吼大叫。一次,我聽到小A對送他來上學的爺爺很不耐煩地說:“你快回去吧,我知道了,怎么這么啰嗦。”在這里,小A尊敬老人、關愛老人的道德認知是存在的,但是卻無法形成道德行為,因為欠缺了道德實踐和道德情感。我們單純地告訴學生要尊老愛幼,是不夠的,還需要帶領學生去做,去關愛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關愛身邊的老人,同時還要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老人對自己的關愛,以及對這個社會的貢獻,同時讓學生感知到如今社會很多老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更需要我們的關愛和關懷。如此,知行情合一,這個德育公式才是有效的。所以,筆者與小A促膝長談,告訴他爺爺奶奶是如何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養大爸爸的,又是如何含辛茹苦地幫父母把他帶大的。在他的道德認知基礎上,激發了他對爺爺奶奶的情感,同時引導他回家以后為爺爺奶奶做任何一件事。小A僅僅是給爺爺沏了杯茶,給奶奶洗了些水果,便把爺爺奶奶感動到贊不絕口。這讓小A不免反思以前自己對爺爺奶奶太過忽視,有了愧疚感。至此,道德認知、道德實踐和道德情感共同構成了道德行為。
四、 結語
美國學者愛普斯坦提出的重疊影響閾理論告訴我們,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地給孩子提供正向的積極影響,最終能夠促進孩子形成好的人格和人性。其實這本身就是德育的加減法,或者說是德育多維一體的加法公式。多維一體的德育是回歸生活的德育,要把為人處世和社會準則放在一起,把明辨事理和身體力行結合在一起,同時要警惕道德的虛無主義。遵循德育公式,促使德育簡潔化、形象化,德育的內容會更容易呈現,德育的效果也會更容易得以優化。
參考文獻:
[1]胡金木.變革中的小學德育課程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2):51-56.
[2]王瑛.中小學德育實效性的概念、判斷及主要影響因素[J].教育科學,2002(2):44-48.
[3]康冬梅.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湖南:吉首大學,2013.
[4]詹萬生.中小學德育的行動指南——《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解讀[J].中國德育,2008(8):23-26.
作者簡介:
張清,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越秀區楊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