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佟光宇
摘 要:通過對《Flash動畫制作》案例的應用,形成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導入型”微課模式,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導入型”微課;Flash動畫教學應用
在新一輪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標準中,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強調的是注重學生信息獲取、處理、表達能力培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網絡平臺結合的微課教學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
課堂教學,始于導入。課堂導入是指在課堂開始的前幾分鐘內,師生圍繞著教學內容共同開展的教學活動。“課堂導入型”微課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需求,利用各種方法導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以此引出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濃厚學習興趣的教學微視頻。
一、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由于長期受升學壓力的影響,特別是八年級學生面臨生物、地理的中考,學生在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計算機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經常是課上學習的,下次上課時就忘得差不多了。在教師層面,初中信息技術課時少、任務多,一位信息技術教師一周的課時量約為10~14節,意味著同樣的一節課,有可能要重復10遍以上。在教材層面,信息技術課的內容、方法、設備等都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信息技術的實際發展,向學生展示前沿理念與動態,以實現對教材的補充與延伸。
二、 Flash動畫制作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Flash動畫制作屬于信息技術課中信息加工與表達部分,一般設置在八年級學段,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是比較重要的知識塊,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但一直以來也是學生感覺難學的內容,主要表現在:(1)Flash界面復雜、窗口較多,在教師演示過程中,學生不易看清鼠標的位置以及具體的操作方式。(2)知識點多,各個知識點的概念容易混淆。(3)操作性和連貫性強,比較注重細節。學生往往會犯共性錯誤,如果其中一個步驟沒做到位,就會導致后面的操作出錯。(4)有些案例比較復雜,經常出現學生學到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影響教師的進度。一節課的時間很短,如何讓多數同學都能完成課堂基本任務,讓部分基礎好的學生能有時間去挑戰拓展任務,這是很多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困惑。
三、 “課堂導入型”微課在Flash動畫教學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 補充常規教學的不足,完善教學過程
傳統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傳達間接經驗,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間接經驗。而“課堂導入型”微課可以傳遞間接經驗還可以營造出探究的環境,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的接近真實環境,獲得直接經驗。例如:教材中Flash動畫制作中制作基本圖形,缺少對工具的用法進行詳細的說明,通過“課堂導入型”微課先將本節課要用到的工具進行講解,為老師課堂教學提供鋪墊,充實常規教學中的不足。
(二) 支持教學環節,實現教學創新
“課堂導入型”微課應用在教學環節中,能以情景、舊知、問題、實驗、事例、案例等多種方式實現課堂導入,支持教學的進行,同時激發學生思考,實現教學的創新。當然,在設計“課堂導入型”微課的過程中,可多種方式結合使用,以達到“課堂導入型”微課趣味、實效、針對、精煉的作用。所以說,微課的運用為課堂導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三) 重構教學流程,實現翻轉課堂
長期以來,教學都局限于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微課的出現及網絡化的教學平臺將重構教學流程。例如“課堂導入型”微課為學生提供在線預習的機會,學生可以在預習中學會某些知識,教師授課時,學生需要的是教師解決其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就構建出學生課前學習,課堂師生探究解疑的形式,從而實現翻轉課堂。
四、 “課堂導入型”微課在Flash動畫制作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 導入要短小且有意義
導入不能占據太長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而且要有意義。無關的材料與資源會爭奪學生工作記憶中的認知資源,從而分散學習注意力,進而影響對材料的組織加工。
(二) 導入要與教學結合
教師在設計導入微課時,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目的不同,側重點就不同,導入環節和其他各環節的時間分配、內容安排就不同;其次,導入要緊緊圍繞教學主題展開,不能為了導入而導入;再次,所選的導入方式能夠突出后續教學內容;最后,導入中引入的內容不宜過多,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三) 導入要形象直觀
“課堂導入型”微課要形象直觀,用聲音、音樂、圖片、視頻等多種手段向學生傳遞信息,充分調動他們的五官感覺,積極參與到耳聽、眼觀、動手、動腦的學習活動中去。
(四) “導”無定法,切記生搬硬套
對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應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譬如Flash動畫制作第一節課可以采用情景導入法,讓同學們觀看視頻——《八十年代至今動畫發展史》,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就置身于具體的、生動的動畫情景中,喚起學生兒時的回憶,激發他們學習動畫的熱情;對于后續的動畫教學內容更適合使用問題導入、舊知導入或案例導入。另外,“課堂導入型”微課的設計與應用還要根據自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切記生搬硬套。
使用“課堂導入型”微課時,還應該注重教學情境的變化,根據課堂的實際節奏、師生現場狀態對導入做出適當的調整。
“課堂導入型”微課走進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不僅讓提前到機房的學生有事可做,而且能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快速進入課堂微學習中。在課前預習環節使用微課,可以在預備鈴到上課的幾分鐘時間完成,提高教學效率;舊知導入型微課,復習和預習相結合,即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在技術層面,信息技術教師在微課制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課堂導入型”微課時間短,易制作,形式靈活,便于掌控。在硬件層面,網絡化的教學平臺為微課的傳遞與使用提供了必備的硬件支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1版).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新趨勢[J].電機教育研究,2011.
[3]范文綈,王銀君.如何設計“課堂導入型”微課[J].數字教育,2015.
作者簡介:
劉戈,佟光宇,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省嘉峪關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