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技能,影響著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情感的發展,還影響著學生的語文水平。因此個性化閱讀是閱讀教學發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就精讀課文、創建情境、教學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個性化閱讀引導的策略,旨在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
關鍵詞:個體差異;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引導策略
一、 引言
由于不同的家庭環境及教學方式、觀念等因素影響,使學生個體存在一定的個性差異,在學習能力及方法方面也會出現差異,同時也會對生活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閱讀能力存在著顯著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應根據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使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得到提升。
二、 體驗性策略
體驗式教學即讓學生身臨其境,從環境到意境形成初步認識到升華認識,最后形成感悟,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加強教學效果,從根本上正確認識事物。同時,教師對其感悟進行引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具體策略如下:
(一) 喚醒體驗——品讀文章
文章是開啟閱讀的窗戶,是作者表達對事物的感知及情感的寄托,有文字技巧和語文知識,但主要是真情流露及真實感想,作者用情感結合文字將情景用文章來表達出來。根據精讀、賞讀、朗讀等多種閱讀方式,使學生對文章有深度的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心境。借助閱讀形式,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中,與文章緊密交流,從中感受文章的情感,產生共鳴。不同的文章內容應用的閱讀形式也會存在不同。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一散文時,作者通過輕快、自然的筆調描繪了濟南的冬天,表達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對濟南的熱愛以及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在閱讀文章時,應做到“景語即情語”細細品讀作者對濟南冬天景色的描繪,逐漸融入文章中,感受作者對濟南的真實情感。
(二) 還原體驗——創建情境
想象情景是將文字通過輔助方式形成新的思維。人們通過想象來構思和設想未來,在思維中增減現實事物。想象是一種思維能力,能夠創造出新的事物和情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利用還原體驗,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感受身臨其境。在創建情境的基礎上,教師深度挖掘教材內容,以教學目標為根本,尋找文章的出發點,將學生引入想象空間中。結合故事情節、氛圍以及人物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創建教學情境,以趣味性的畫面及音樂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三) 升華體驗——關照自我
閱讀文章是我們探索生活及文化的過程。因此,理解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人生價值及意義的理解。通過閱讀文章,與文章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并逐漸明白自己的內心。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使學生對自身有所了解,吸取文章中的經驗,來提升和完善自我。如學習《背影》這一散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過程中所包含的父愛,然后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父母的愛。體驗能夠激發人的基因,是心與外界事物之間的橋梁。
三、 開放性策略
開放性教學即在語文教育觀引導下,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建立課內課外的聯系,實現體驗與閱讀的結合,在開放性的課堂中進行閱讀。具體措施如下:
(一) 開放教學模式
如果學生只會被動接受知識而不進行思考,教學方法再好也實現不了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實施開放性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引導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并通過合作學會理解他人,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引導學生以獨立自主探究的形式進行學習,深入了解知識,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和總結,形成更好的知識水平。為了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成員之間研究閱讀文章時遇到的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 開放教學空間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根據教學目標來制訂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學習,不會獨立思考和提問,更不會對文章進行賞析和評判。此外,教學中容易出現突發性的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問題,課堂中非預期性的思維直接影響著教學計劃,因此在教學計劃制訂中應盡量做到開放化,將課堂時間盡可能多的留給學生,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作者懷念的是什么?”和“為什么是秋天的懷念?”等問題去閱讀文章,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
(三) 開放課程邊界
語文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是與理解生活具有一致性,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參與語文閱讀的熱情,組織語文實踐活動,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有借助實踐實現知識積累。同時,語文重視的是通過語文教學了解世界,認識語言,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在開放性策略中,要明確閱讀教學的要求,轉變傳統的學科觀念,避免局限性,如語文,其強調的是學生整合學習內容,采用系統性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語文作為各學科之間的紐帶,能夠推動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保證自身的個性,還能互相學習,使學生不再只是通過教材獲取知識,提高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有效的應用語文資源,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材料,及時解決問題,防止出現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語文閱讀知識,將生活與知識做到有機結合,了解不同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優點,實現學生的成長價值。
四、 結論
綜上所述,閱讀直接影響著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及語文素質,只有實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的革新。需要注重的是,個性化閱讀應結合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師應充分了解個體差異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蘇春燕.基于個體差異的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引導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2]張麗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85.
作者簡介:
孫振紅,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雞鳴山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