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初中地理可以奠定學生將來學習的良好基礎。在初中階段,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現狀,應用適宜的教學模式、合理的教學手段,讓初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而分層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本文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涵義及其作用,以及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分層教學;實施
隨著進一步推廣與實施新課改,教學中日益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需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與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讓所有的學生能夠獲得發展和進步。為了使此目標實現,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必不可少,分層教學模式能夠兼顧每一名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在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下,讓所有的學生可以結合學習獲取進步,這有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下面,筆者對怎樣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探究。
一、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涵義及其作用
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通常指的是基于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之下,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水平、基礎能力等劃分為各個層次的小組,從而組成為層次不同的各個小組,要求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通過解決問題的形式學習地理知識和分析地理問題,小組之間可以互相探討,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并且,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夠增強合作觀念、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情感上的體會。具體而言,能夠劃分分層教學模式的涵義為下面幾點:
一是分層教學模式根據小組作為單位進行開展,教師應確保小組中各個學生的彼此協調和配合,推動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增強對地理知識的認知與實踐技能。二是在分層教學模式中,應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作、溝通,結合分組分層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更加便捷,讓學生與教師間的溝通愈加暢通。其中,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能夠由其他成員的觀點中收獲新知,在結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之后,小組代表能夠在班級中及時反饋分析的成果或結論,而教師進行歸納,且提出相應的完善意見,從而推動學生逐步提升學習技能。三是分層教學模式可以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這也屬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目標。初中生學習地理知識,不但需要掌握教材上的內容,而且需要學習一部分課外的內容,以有效統一教材內容與課外實踐,從而在自主學習中可以持續探究,最終讓學生收獲豐富的情感感悟。
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以及可以推動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結合小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以及實現多樣性(課題式、探討式、辯論式、并列式等)教學模式的完善,從而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作,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收獲新知與技能、激發學習情感,最終大大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二、 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 目標分層,逐步發展
是不是具備正確與確定的教學目標,這對實施分層教學模式具備直接影響作用。教師制定教學目標屬于上課的憑證與根據,不但對教學大綱進行參考,而且應結合學生的智力不同于認知差異實時進行完善、調整,以對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與可能性進行全面兼顧。并且,還應根據學生層次、群體的不同設置難易性適宜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知識,確保教學的目的性與針對性。設置每一種層次的教學目標,都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不可以過淺或過深,以使所有的學生都把握學習的立足點,讓所有的學生都具備學習的時機與發展的空間。除此之外,確保設置的目標層次具備梯度性特征,以及需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改變學困生陪讀的不良情況,也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感,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以及使中等生“學得好”、優等生“學得多”,這非常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二) 學生分層,因材施教
毋庸置疑,人與人之間存在智力、生理、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在初中時期的學習生涯中,學生常常由于學習積極主動性、學習熱情等方面的要素,而在地理學習中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之處。為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不但應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而且實施分層次教學,即劃分學生為各種層次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方面,這對最終的教學質量具備直接影響作用。一些學生具備較快的反應能力、一些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想象能力、一些學生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等等,各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表現出富有差異性的特性。在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的差異性,合理、科學地劃分為各種學習小組,以方便教師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進而使所有的學生都獲得發展和進步。例如,可以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具體操作是:學習水平高、學習成績好的優等生為A層次,紀律較好、反應較快、學習良好的中等生為B層次,學習成績差的學困生為C層次。如此的分層教學模式有利于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和進步。
(三) 動態分層,師生互動
作為一種雙邊活動的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是教師與學生,這也恰恰是實施分層教學的根本所在,即實現學生學習過程與教師教學過程的互相適應性。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此目的,務必創設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不再懼怕教師,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分層教學過程中,紛紛表達自己的建議、暢所欲言。例如,教師在講解我國地理差異這一部分教學知識的時候,能夠劃分為下面幾個問題層次:(1)我國劃分地理區域的因素是什么?(2)結合劃分地理區域的因素能夠劃分我國為哪些地理區域?(3)這一系列地理區域的地理特點是什么?以使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水平、基礎能力等選用相對應的問題,且跟相同層次的小組同學進行互相探討,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時刻指導與啟發學生,從而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彼此溝通。
(四) 評價分層,全面進步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需要使分層教學滲透于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不但表現在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學目標上,而且需要在教學評價中有所表現。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懂得結合各種學生群制定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確保綜合分層評價學生。例如,針對作業分層教學而言,設計的課后練習題也應根據層次不同的學生劃分為各種作業層次,能夠設置記憶類型的作業、拓展類型的作業、開放類型的作業、鞏固類型的作業、探究類型的作業等很多層次種類,并且對于課堂作業的設計,應確保作業可以激發每一名學生的注意力,激勵所有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推動學生的整體性發展。對于A層次的學生設置探究類型的作業、開放類型的作業等;對于B層次的學生設置拓展類型的作業等;對于C層次的學生設置記憶類型的作業、鞏固類型的作業等。與此同時,針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分層評價而言,無論是對于作業評價,還是對于測試考核評價,教師都應在評價學生中堅持長期性、發展性的原則,不但使評價的“選拔”“甄別”等作用體現出來,而且使促進學生“發展”“進步”“提高”的作用體現出來,并非一味地以分數或成績評價學生。除此之外,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明確學生之間存在的智力與非智力等的差異性,評價中不再應用訓斥、責備等手段,應懂得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面臨的缺陷、問題,指導其探究形成因素,從而幫助學生找到適宜自身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結合全面、系統、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重新激發起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能夠在教師的肯定評價中持續不斷的發展,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當然,教師還可采取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 結語
總而言之,現在,初中地理這門學科比較復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容易掌握要領。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該采用合適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分層分組的教學方法,能夠結合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讓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提高學習的效率。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以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艷麗.談地理圖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8).
[2]袁忠玉.初中地理圖像教學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4(34).
[3]劉玉岳.地理中考如何凸顯核心素養[J].湖南教育(D版),2016(7).
[4]朱婭梅,劉姣,陳林山.基于核心素養的大規模數學學業水平測試框架[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8(9).
[5]蔡玉嬌.江蘇思想政治學業水平測試與課標的一致性變化研究[J].西部皮革,2017(12).
作者簡介:
唐衛偉,江蘇省海門市,江蘇省海門市開發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