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視地理邏輯思維訓練,轉變學生孤立地看待事物是地理中考復習的根基。學會有意識地運用地理知識去理解和解析自然和社會現象。思維導圖是地理邏輯思維可視化的一個輔助工具,對比傳統的文本材料如提綱、教材等,地理思維導圖以課程標準重難點為載體,將隱性思維轉換成顯性的圖像,與地圖融合歸納。它不僅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知識系統,還可以清楚地顯示節點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能有效提高地理中考復習效率,是非常新穎的嘗試,不失為一個良策。
關鍵詞:地理思維導圖;建構主義;嘗試
臨近中考,畢業年級的地理復習任務重、戰線廣、時間緊、遺忘率高。初中階段地理知識量零碎繁雜,諸多學生和教師紛紛表示千頭萬緒,無從下手。為了便于全面了解課程的知識結構體系,明確教學重點,加強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地理教育者必須考慮兩大教學主張:一是地理怎么有效復習?學生的地理知識框架是否成型?需要按照每個地理知識模塊記憶嗎?二是綜合題部分怎么規范答題?
教育家荀子在《勸學》提道:“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筆者調查發現,學習效果好的學生大多都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界有利的環境和條件,熟練掌握恰當的復習策略,達到“會而對,對而全”的理想結果。
思維導圖復習法區別于重復訓練、死記硬背的機械性復習,它突出“圖像記憶”和“自由發散聯想”。奧蘇貝爾指出“理解型學習是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知識不是由教師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思維導圖復習法則結合兩者的共同點,將地理內在邏輯思維可視化,形成結構完整的知識樹,它十分適合初中地理教學,在繪圖中歷練學生地理學科邏輯思維方式。
地理學科的第二門語言是地圖,作為一項特殊工具,思維導圖和地圖切合初中生心理特征發展,活躍學生的形象感官思維。區域地理學習以思維導圖模式貫穿,建構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學生接受學習后,按照授課進度,依次繪制各章節知識點思維導圖,形成知識框架,有利于區域對比,避免區域地理的混淆,創設樂學高效課堂氛圍;強調地理結構化思考,重視分支與分支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體現學科思維特點。
如何把思維導圖運用到初中地理復習環節中?筆者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 梳理型的思維導圖整合基礎知識
識記大量文字提綱,是多數學科最普遍的中考復習方法,但收效甚微。所以,梳理基礎知識要注意提取關鍵詞,簡單明了,字數忌多。熟悉教材、把握章節框架,將課標“識記部分”細致提煉成關鍵字模式,適當留空,逐步補充,防止疏漏。
例如,《美國的自然環境》一節,將識記的知識點羅列為:一河(密西西比河)、兩山(落基山、阿巴拉契亞山)、兩鄰(加拿大、墨西哥)、三海(太平洋、墨西哥灣、大西洋)、五帶(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繪制一幅“豐富”“詳盡”的分支輻射式美國思維導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繪制完一幅主題思維導圖,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學生做好批閱與點評。把握最關鍵的時間點,在學生期盼值巔峰時,精力能達到空前的集中,也是增強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熱情,觸發其復習激情。識記要點廣“撒網”、重要思路多強調,學生印象深刻,也可借機進行現場繪制比賽,強化學生總結歸納能力,營造良好的合作競爭課堂。
二、 平行式的思維導圖解決區域對比
地理基礎知識中,有很多相互關聯但又互不隸屬,平行式的知識點。此時,地理思維導圖的優勢特性就可以彰顯出來。類比的項目縱向聯系,橫向區分,思維導圖一目了然。
例如在復習《中國的地理差異》一章,地理區域差異鮮明,教師要善于穿針引線,突出各自自然特征和自然要素中的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巧妙地把一整本中國區域地理書“讀薄了”。以地理區域為同個主干延伸,四大區域作為這條主干上的四個分枝。“知識網絡”強記憶,補疏漏,糾錯誤,圖解區域,又掌握整體。地理邏輯在思維導圖發散又聚合,開發大腦潛能。
三、 鏈條式的思維導圖化解地球運動等難題
“地球運動”是初中地理學習“老、大、難”知識點。尤其在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半球的劃分、地理坐標的確定、地球運動規律、運動產生現象等難點上,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鏈條式的思維導圖連貫性強,知識點由易到難、由因到果進行繪制整理,學生演算時可參照鏈條式思維導圖,做到思路清晰。
四、 延展型的思維導圖分析地理成因
筆者發現,第一輪復習階段地理的知識和技能尤為重要,學生卻常出現“地理知識混淆和成績停滯不前”的現象,尤其在解答地理分析題時,會而不全、張冠李戴、思路斷裂、記憶遺忘層出不窮,學生會質疑復習效果,喪失復習熱情。延展型的思維導圖可有效明晰思路,開闊視野,確保答題規范性和完整性。
例如,筆者在分析長江中下游容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時,本質上是對學生答題邏輯能力的考查,往往難以收獲學生全面、完整的答案。分析地理成因超出于“純知識點”講解任務,“好廚子一把鹽”,教師的啟迪絕不亞于好廚子手上那把恰到好處的“鹽”。部分學生認為“原因主要在于長江流域內,大氣降水量充沛,河流的水量較大,因而易發生洪澇”;有的學生回答“長江流程長,流經地區經濟發達,所以加劇了受災損失”。可見,答案并不齊全。為防止思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師可引導學生繪制以長江水患為中心,洪澇要素為分支的思維導圖,補充其他的水文水系特征,完善河流的知識體系。一、 補充長江的其他水文特征,“支流多,同時漲水;流域面積廣,匯水面積大;中下游地勢平坦,泄洪速度慢”。二、 從人文原因看,圍湖造田,破壞植被也會加劇長江洪澇頻率。教師以長江洪澇原因為中心關鍵詞,多方的原因則成導圖的分支,形成一幅形象生動完整的地理自然現象思維導圖。對學生理解地理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聯系,人地關系很有幫助。
初中地理思維導圖繪制不僅是高效學習工具,也是一項長期努力的工程,結合學齡特點,輔以精致創意的景觀圖、示意圖,在反復繪制的過程中,從模仿再到獨立創作,學生通過思維加工,理清地理概念的層級關系,發揮自主創新精神,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酈婷婷.基于思維可視化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研究——以思維導圖為例[M].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陳妙云,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