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繼續舉辦了多場重要外事活動。無論是中國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還是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峰會,以及4月28日開幕的世界園藝博覽會,都吸引了眾多友好國家和人士參與,國人振奮,國際關注。
近年來,此類大型外事活動在中國舉辦得比較多。APEC峰會、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上合峰會,以及一些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充分凸顯了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外交的重要變化和重大成就,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度和美譽度。
總體來看,在改革開放40年后,隨著國力增長和國際交往及合作范圍擴大,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有必要、也有能力發揮更多主動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這既符合中國自身發展需要,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因此不難理解,近年來中國高端外事活動日趨增多。從未來看,中國必然是國際社會的活躍成員,亦將是重要的國際合作與外交中心之一。
具體看這些重要外事活動,有的來自國際合作組織和機制,中國發揮了輪值承辦者的角色;有的發端于中國主動發起的國際合作新組織、新平臺和新機制。這些活動的定位不同,側重點不一,針對的合作領域和對象伙伴也有所差異,呈現出立體多元的特色,反映了當今世界國際交往,尤其是新興大國外交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此前,對于這些外事活動和合作組織、平臺及機制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內在邏輯和目標訴求,國際社會曾見仁見智。中國國家領導人和相關部門對此有過相關闡述,比如關于中國的外交原則和方針,比較一致的闡述就是: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等等。
這些表述體現了中國對自身的準確定位: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需要與代表現有政經秩序的守成國家充分合作溝通協商。與此同時,中國還希望、且需要與發展中國家一道,通過多邊合作,改變現有政經秩序中不盡合理的部分。因而在中國的外交實踐中,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必須充分考慮的利益相關者,中國如何與他們互利合作,如何恰當地分享發展紅利,均關系重大。
同時,中國也必然會從國際經濟合作、地緣政治安全等全球性重大命題中,尋找并推進與中國緊密相關的大國關系和區域合作,構建各種類型的戰略伙伴關系。而這一切,都服務于中國所倡議的,面向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從歷史和現實出發,中國需要充分考慮自己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各種利益訴求,爭取最大可能的求同存異、合作共贏。
在實踐中,中國參與或主導的各類國際合作,有的目標和訴求之間會有交叉,在外界看來,有時甚至會有所沖突,這正是新興大國外交豐富性與復雜性之所在。無論“一帶一路”倡議,還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無論新型大國關系,還是區域合作機制,雖然目標和訴求不盡一致,但從中國立場出發,也可以統籌整合,形成最佳政策組合。
在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年代,特別是中國向市場經濟全面轉軌的情況下,中國的對外活動不僅體現在政治、軍事、公共治理等需要政府出面落實的領域,也必然體現在經貿往來、社會文化交流等需要民間出面推進的國際合作。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中國外交豐富性與復雜性的完整圖譜,外交可以為外貿搭臺,外貿也可以為外交唱戲。
即使有時某些國家與中國的關系暫起波瀾,通常無法阻止雙邊已成勢頭的經貿往來和民間交往,這是多年外交的必然成果,亦是外交關系緩沖墊和穩定器的作用體現。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政治合作具有高度重要性,亦可有針對性地創新合作方式,增加民間往來,尋找互利機遇。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從一窮二白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人均GDP和國民財富排名并不靠前,但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需要承擔的國際責任確實與40年前發生了根本變化。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就是對外援助。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都是接受發達經濟體和國際組織援助比較多的發展中國家,這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大量外援對中國改革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到了中國逐步增加對外援助的時候,無論是出于國際友好合作和人道主義考量,還是基于地緣政治影響或為了促進對外貿易,中國都可以在對外援助上量力而行,積極作為,既算經濟賬,也不能只算經濟賬,既有當期權衡,更要長遠打算。
總之,作為新興大國,中國外交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不能簡單度量,而是需要從全局出發,統籌考量,合力協作,從而更好地趨利避害,實現中國利益的長遠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