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有銀行改革:絕地重生

2019-05-19 14:23:02袁滿
財經 2019年10期
關鍵詞:銀行改革

袁滿

致敬中國改革開放,《財經》推出《我們的四十年》系列專題第十七集:“國有銀行改革:絕地重生”。

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時光荏苒,40年過去了,在這期間,四大國有銀行從“技術性破產”的“定時炸彈”,到如今全部躋身全球十大銀行,在經歷了一場“背水一戰”的改革之后,脫胎換骨。中國國有銀行如何走出困境?怎樣完成斷腕求生的改革圖新壯舉?

《財經》雜志總編輯王波明特邀親歷國有銀行改革的兩大國有商業銀行老行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和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共同追憶國有銀行改革歷程,總結改革經驗。

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國有銀行實為專業銀行,不僅沒有股本金概念,也沒有風控理念。楊凱生回憶,當時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財政全額撥款,定額內流動資金也由財政核定撥款,只有臨時性、超季節、超定額的資金需求才向銀行申請貸款。隨著撥改貸的推行,才有了企業的概念、銀行貸款的概念。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奠定了建立市場經濟的總體改革框架,現代金融體制改革破局。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

但是上世紀90年代的國有企業改革,令銀行系統背負了沉重的改革成本。楊凱生分析,國有企業自從80年代實行撥改貸之后,擴大再生產主要靠銀行貸款來支撐,因此負債率不斷上升。至90年代,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加劇,許多國有企業表現為,一是還本付息能力降低,二是生產管理不適應市場競爭。企業的問題折射到銀行身上,導致銀行無法如期回收貸款,于是不良率不斷上升。

李禮輝從銀行業自身經營管理上解讀認為,當時中國銀行業的財務會計制度與國際財務會計準則有很大差距,最重要的差距在于,不是真正按照權責發生制來執行,所以銀行的不良資產,銀行每年的風險損失,并沒有在會計核算上完全得到反映。但銀行虛假的利潤上繳了,銀行的稅收上繳了,不良資產和不良資產的損失卻留在銀行,因而也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率逐年上升。

1997年肇始于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中國銀行業敲響了警鐘。自我審視之下,中國決策者發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資本金不足和不良率畸高的雙重困境。而在部分海外專業人士看來,上述兩項指標對照,中國銀行業已經技術性破產。

對照國際巴塞爾委員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要求,以此匡算,中國財政部發行了2700億元的特別國債,分別注入工、農、中、建四大行作為股本金。楊凱生說,這是中國銀行業第一次意識到,銀行要有資本金,而且資本金和資產要有一定的比例,也就是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概念。

同一時期,參照美國重組信托(RTC)的做法,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專門負責處置不良貸款。1999年到2000年從四大銀行剝離了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以改善銀行資產質量。

但是2700億元財政資金的注入和1.4萬億元不良資產的剝離,并沒有換來國有銀行發展的康莊大道。2003年初,標準普爾把中國內地銀行全部評為垃圾等級,引起嘩然。

國有銀行再度陷入資本金嚴重不足,決策層匡算,大約需要補充9700億元資金才可達到國際巴塞爾委員會要求的8%資本金充足率;不良貸款率重又反彈沖高,官方公開數據是25%,但外界猜測高達45%以上。

亞洲金融危機鏡鑒,作為中國資金配置主渠道的國有商業銀行如果不能及時變革,將引發金融風險,直接影響國民經濟運行。

此外,2001年中國加入WTO,金融開放進入倒計時,按照當初協議,銀行業保護期只有5年,中國銀行業必須自強,才可以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

不良貸款問題的反復只是表面現象,這意味著國有商業銀行在體制、機制上存在深層次缺陷,必須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李禮輝看來,最大的問題在于金融資源配置的方式非市場化,商業銀行并沒有完全達到所謂的真正商業化經營的水準。

正是在這樣一種共識下,新一輪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開啟。

2002年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必須把銀行辦成現代金融企業,推進獨資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

但改革啟動必須先解決一個死結——資本金問題。鑒于前期2700億元特別國債的投入已被侵蝕,財政資金緊張,已無力再度注資。

2003年5月19日,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帶領謝平等人向溫家寶、黃菊等國務院領導闡述了一份19頁的演示文檔——《改革試點——國有商業銀行的財務重組》,在這份報告里,創造性地提出了用外匯儲備為國有銀行注資的建議。外匯儲備以年40%的速度快速增長,從2002年底的2864.1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底的4032.5億美元,為注資提供了空間。

2003年9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由國務院副總理黃菊牽頭成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并任組長,小組辦公室設在央行。財務重組方案第二天獲得批準。2004年1月初,宣布用450億美元注資建行、中行,兩家各225億美元。

同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國有銀行改革是“背水一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改革步驟明確為:重組——股改——引戰——上市。

伴隨著外儲注資,四大行啟動了比前期更大規模的二次不良資產剝離。上述財務重組完成后,四大行各自滿足了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不良率也降至個位數。可謂打掃完了屋子,向股份化改造邁步。按照一行一策的計劃:2004年8月26日,中行首家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匯金為唯一股東;2004年9月8日,建行分立重組,分立為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建銀投資(承接非銀行業務),匯金直接控股建銀股份85.228%;2005年10月25日,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財政部和匯金各自持股50%。

按照既定的改革邏輯,引戰啟動,當時的想法是“引智重于引資”,即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提升國內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但萬事開頭難。

王波明回憶,建設銀行由于是第一家啟動引戰和上市的國有銀行,在與境外機構投資者談判中,頗為艱難。甚至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為了與潛在境外機構投資者會談,剛下飛機就前往約定的酒店,候至深夜,雙方談到凌晨,但仍無結果。

至中行引戰,外界評價也不變。2005年3月,中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就入股簽署了備忘錄,一經發布,RBS一天市值蒸發17億美元。李禮輝回憶,后來由于董事會意見分歧,RBS降低了入股中行的股份比例。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有銀行IPO上市情況顯示,境外投資者已經從當初的“不敢投”變成了“爭搶”,幾家銀行的IPO不斷刷新各項紀錄,溢價也是越來越高。

建行由于受到熱捧,曾兩度提高招股價,最終IPO定價2.35港元,市凈率1.96倍,超過其戰投美國銀行。中行逆勢而上,獲得2.95港元定價,2.18倍的市凈率與花旗集團相當。工行首創A+H 同步上市,20倍超額認購創歷史紀錄,定價3.07港元和3.12元人民幣,為中國國有銀行最高發行估值倍數,且成為全球最大IPO。

隨著國有銀行上市后股價大漲,海外投資者巨額獲利,有業界人士提出當初的引戰定價過低,“國有銀行被賤賣”。

對此,楊凱生回應道:“事非經過不知難”。他分析,當年工行引入戰略投資者時,境內投資者的熱情不及境外投資者,某家機構高層人士在其幾番親自電話溝通后,也只愿認購500萬的股票。而工行作為首家A+H兩地同步上市的國有銀行,如果境內投資者的認購更積極,那么其整體IPO的股價可以更高。

時任中央匯金投資公司總經理的謝平曾對“賤賣論”者回應,IPO價格與引戰的價格不可比:一、時機不同,建行引戰期間發生了一系列案件和丑聞,影響投資者信心,到IPO時,公司治理的進一步完善,贏得了投資者信心;二、購買條件不同,戰略投資者的進入都有明確禁售期,且必須為入股銀行提供技術、戰略支持;三、建行IPO本身定價較高。綜合考慮加權平均因素,戰投入股價格并不低。

如今回首,當年國家為打造國有銀行 “成為真正的銀行”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已通過幾家銀行的利潤全額覆蓋。楊凱生說,更重要的是,這一輪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增加了中國整個經濟運行的韌性和剛性。很難設想,沒有當時的財務重組,沒有改制上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能夠一枝獨秀。

李禮輝稱2003年開始的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為“涅槃重生”,實現了中國整個銀行內部體制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而改革之所以成功,除了銀行自身的努力和整個金融系統的努力,也得益于天時、地利,因為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周期。

珍惜改革成果!對話嘉賓們以此作結。

視頻內容實錄

[解說] 進入新世紀的頭幾年,以“中農工建”為代表的中國國有銀行,因承接國企改革轉制帶來的巨額負債,面臨資產清零的技術性破產窘境。然而誰也不能想象的是,僅僅在七八年后,這些曾瀕臨破產的國有銀行,便華麗轉身,完成一次世界金融史上罕見的絕地重生,迅速崛起,進入全球銀行前十的行列。 在這短短的七八年間,中國國有銀行如何走出困境?經歷了怎樣磨難?如何完成斷腕求生的改革圖新壯舉?

王波明:在21世紀初期,中國的銀行體系,特別是中國工商銀行,工農中建交,這幾大銀行,它們經歷了一次從破產到世界十大銀行,擠進十大銀行之列,這也都短短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今天我們請到了兩位老行長,專門來回顧這次歷程,一位是我們工商銀行的老行長楊凱生先生,一位是咱們中國銀行老行長李禮輝先生。咱們先開始講一下中國的銀行,其實最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一直認為銀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中國要辦真正的銀行。凱生,你先講講工商銀行是哪一年從央行里分出來的,為什么當初要成立工商銀行?

楊凱生:我覺得首先要討論一下。我贊成你說的這一輪改革是一次鳳凰涅槃,但是我不太同意你剛才說的,我們是從破產走過來的。實際上那是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一些西方的同業或者說西方的媒體制造出來的一個說法,當然應該說那時候我們銀行存在不少問題,或者說經營當中存在很多困難,我們按照小平同志講的,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的一種要求,一步步走過來了,但是說破產其實還談不上。

說到工商銀行,是1984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從此,中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在工商銀行之前已經成立的,分設出來的,或者是從財政部游離出來的,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一起組成了中國商業銀行或者說專業銀行體系的骨干力量。

王波明:李禮輝,中國銀行有點跟其他銀行不太一樣,因為它好像傳承更早一點,你能不能把這個傳承給大家講一講?

李禮輝:中國有了中國銀行這么個名字是在1912年。

王波明:1912年?

李禮輝:那時候中華民國剛剛成立,那個時候是從大清銀行改制為中國銀行,所以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中國銀行這個名字,中國銀行這個招牌,中國銀行的經營,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中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銀行是人民銀行的一個部門,所以那個時候的話,中國銀行在國際上基本上是按照商業銀行的規矩來經營,在國內的話,更多的是按照計劃經濟的,按照行政化來經營的。

王波明:咱們中國銀行體制,它是跟著改革開放這么一步一步過來的,我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那時候因為是計劃經濟,好像到80年代后期由于撥改貸大家才有一個企業,我貸了款我得還這么一個概念,之前是沒有這個概念的,當初在80年代的時候,對銀行的認識是什么狀況?

楊凱生:因為當時的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當時企業簡單再生產,或者擴大再生活,需要資金,是怎么解決的呢?如果是固定資產性質的投資,搞項目,搞生產流水線,建一個車間,它要報出計劃,經過財政批準后,財政如數地撥給,就是固定資產投資,由財政全額撥款。那么流動資金性質的,財政每年要核定這個企業的所需要的流動資金,這就簡稱為定額內流動資金,定額內流動資金也由財政撥款,只有臨時性的超季節性的,超定額的所需要資金才臨時向銀行申請貸款解決。

王波明:從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隨著咱們中國改革步步深入,最后工行、建行乃至農行分出來,變成一個咱們最早的叫四大行體制,那什么時候,兩位行長,大家開始注重到銀行的風險,就開始聚焦注重銀行貸款質量?

李禮輝:應該說對于銀行的資產質量,對銀行經營的風險,或者說金融風險的關注還是從1998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個時候因為大家對于金融風險的概念,對銀行資產質量的控制就提高到全民比較關注的程度。

王波明:凱生你來說一下,為什么那次事件造成了咱們國務院或者咱們各個銀行體系的主管部門開始關注到銀行風險,是不是也有不良率的增加或者怎么樣的?

楊凱生:如果咱們回顧一下可以看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東南亞的金融危機或者說經濟危機,主要起始于泰國,泰銖的大幅度貶值。

[解說]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肇因于亞洲新興國家金融制度的不完備,被國際炒家惡意襲擊,給它們的經濟帶來致命重創。人們驚奇地看到,國際游資通過資本項目交易平臺跨境往來,如蚊如虻,逐腥聚散,居然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敗一國的央行乃至政府,這無疑給中國國有銀行敲響警鐘,而來自國企積重難返的不良貸款,則是另一柄高懸在國有銀行頭頂,無比沉重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楊凱生:這一場波動,或者說危機,使得中國的政府,中國的銀行業的管理部門,中國的銀行,都開始真正認真審視這輪危機對我們會有多大影響,中國的銀行業現在是不是非常健康,中國的金融業、銀行業,有沒有風險。

王波明:是不是那個時候銀行的不良貸款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就是在1998年、1999年那個時候,有沒有?

楊凱生:有,當時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應該說是比較高的,為什么?因為中國當時我們銀行的主要客戶是一大批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自從上世紀80年代實行了撥改貸之后,資本注入的渠道變窄了,它們的擴大再生產,它們的規模的擴大,主要是靠銀行貸款來支撐的,因此它們的負債率是不斷上升的。

李禮輝:那時候我們的財務會計制度根據國際財務會計準則有很大的差距,最重要的差距在于,我們的財務會計制度不是真正按照權責發生制來執行的,所以銀行的不良資產,銀行每年的風險損失,并沒有在會計上、在核算上完全得到反映,銀行虛假的利潤上繳了,銀行的稅收上繳,但是不良資產和不良資產的損失留在銀行,所以這個原因也造成了銀行的不良貸款的水平在逐年上升。

王波明:當然,這是從銀行細節來講,確實也脫不開一個大環境,一是亞洲金融危機,另外還有一個咱們當時也還操作了各種中國的改革,特別是國企的改革,我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那時候有一個叫抓大放小,同時又有一個關停并轉,當時特別是在東北體現,當時東北的國企的虧損率高達60%,但是由于這種關停并轉,到時候就把好些銀行的貸款壞賬放到銀行上,后來地方領導就說,你們銀行給貸點款吧,干什么呢?過年包餃子,包餃子的錢都沒(有),但是也得銀行出,當時銀行也得貸。

楊凱生: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剛才說的我們的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不適應,企業的負債率比較高,缺乏資本注入,這是一個。另外一個,就是作為政策性銀行業務和商業性銀行業務沒有分離,再加上有些地方政府、地方長官不恰當的行政干預,也造成了一些不良貸款

王波明:就是那個吃餃子的事,理論上應該是政策性的事情去支持。

楊凱生:這是一個可能比較典型的說法,吃餃子貸款,實際上如果按照銀行來說,可能就是發放了工資性的貸款,按理說這個并不符合商業銀行的信用貸款的原則,并不符合,所以這種現象過去是存在的。

李禮輝:其實從制度的層面上看,那個時候實際上是按照行政化的計劃經濟的方式來配置金融資源,金融資源并不是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不是由市場來配置的,是由行政來配置的。

[解說] 進入20世紀尾聲,12億人口的大國改革走到重要關口,既要大刀闊斧地進行宏觀調整,又要具體而微地做觸及每一個人生存狀態的深層改革,而所有這些都沒有先例可依循,充滿未知。國有銀行如何走出困局呢?

王波明:1998年那次金融危機時咱們國務院,咱們金融管理部門意識到這個問題了,當時好像有2700億元對銀行,當時想起來給他們注資。一般人理解來講,你做任何的企業也好,銀行也好,你都得有股本金,我就問,工行,你從最早從人民銀行信貸部門剝離出來成立工商銀行,你有沒有股本金?

楊凱生:實際上坦率地說,當時并沒有嚴格地規范資本或者是股本金概念,是承接一部分資產就貸款了,承接一部分負債,比如說存款,有負債,有資產,就開門開始辦起來了,后來逐步強調有營運資金了,你辦一個分支機構要有多少營運資金等等,也沒有一個嚴格的資本金的概念,真正有資本金的概念就是國際上巴塞爾委員會活躍起來,巴塞爾的協議成為世界上銀行比較通行的一個規則之后,我們才意識到,原來銀行要有資本金,而且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你的資本和你的資產要有一定的比例,也就是說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這個概念,第一次增加2700億元的資本金,就是比照巴塞爾協議當時所說的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該達到8%倒算過來的,看來這幾家銀行好像還缺2700億元,所以發行了2700億元的特別國債用于補充工農中建資本。

王波明:那是第一次,那是哪年?

楊凱生:應該是1997年,1998年我記得。

但是坦率地說,補充2700億元起到了補充資本金的作用,但是它和銀行業不良貸款的處置還沒有直接的關系。銀行業剛才李禮輝行長也講了,有多年的運作還是積累了不少的不良貸款。

王波明:對。

楊凱生:那么這些不良貸款怎么處理?這些貸款不處置,既是銀行自身的包袱,也是相對應的債務人、企業的包袱。所以當時應該說是參照了美國的RTC重組信托公司的做法。中國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王波明:怎么那么快的時間,就是1999年,就一年的時間,這背后的決策思考到底是什么東西?

楊凱生:一個就是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啟發。

王波明:對。

楊凱生:更重要的是經過改革開放十幾年的運作,許多國有企業當時的包袱很重,就是歷史性的包袱很重。它們的包袱重,對應的就是銀行的不良貸款很多,這樣運作下去中國的經濟就比較困難了。為了解決企業的問題,同時也解決銀行的問題, 就決定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把不良貸款交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來做。把銀行辦成真正的相對比較好的銀行,讓資產管理公司,按照過去西方的說法,就是“壞銀行”嘛。實際上由它們來處置管理這批不良的貸款。

王波明:就這四大行剝出來了多少不良貸款給到各自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

楊凱生:1.4萬億元。

王波明:整個剝出了1.4萬億元?

楊凱生:1999年,第一次剝離是1.4萬億元,其中1萬億元可以說是嚴格意義上的不良貸款,還有4000億元是債轉股的貸款。1.4萬億元,大致剝離給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4000億元由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負責去把這個債權轉為股權,1萬億元的不良貸款由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負責去把它處置回收。

王波明:楊行長,你能不能具體給講講在工行是怎么運作的?

楊凱生:當時第一次剝離不良貸款,都是按照不良貸款的賬面值,等價收購的。也就是說工商銀行剝離出來4000億元給華融,華融需要向工商銀行支付4000億元的對價。就是這個貸款已經收不回來了,但是你還是需要按照貸款的賬面值收購。

王波明:那是4000億元到底從哪來啊?

楊凱生:我有向工商銀行的再貸款。

王波明:就是你從中央銀行拿了4000億元,給了工商銀行。然后它把4000億元的壞賬給了你,由你去處置是吧?

楊凱生:對。

王波明:那李禮輝,中國銀行對應的是哪個資產管理公司來著?

李禮輝:東方。

王波明:那你記得不記得當時東方從中國銀行拿走了多少不良貸款,在1999年、2000年的時候。

李禮輝:1999年我還沒有到中國銀行,我記得大概應該是2000多億元。

王波明:現在有了資本金的概念了,1998年,然后又把不良貸款剝出來了,那是不是通過這兩次的這么改造,咱們銀行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了?

楊凱生:1999年的剝離,我認為是中國商業銀行改革邁出的一大步。

[解說] 第一次剝離,代價巨大,但是并沒有迎來想象中的順風順水局面,僅僅幾年間,不良貸款問題再次告急。國有銀行將面臨第二次剝離、重組的斷腕重生。

楊凱生:坦率地說,1999年的這一次剝離并不徹底。這個1.4萬億元,并不是真正的當時商業銀行不良額的反映。考慮到剝離了以后資產管理公司處置是會有相應的損失的,這個損失,最終要由財政來承擔的,那么考慮到財政的承擔能力, 因此就核定了一個額度,1.4萬億元。那么剝離了以后運作幾年,后來就發現,第一剝離還不夠徹底。第二要真正地讓銀行能夠走上一個剛才你說的康莊大道,需要引入一個新的機制,比如說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改造,就相應的除了一家股東,財政部以外,還有別的股東進來。因此這個時候就發現,恐怕還需要對銀行既有的不良貸款做一次集中的處理,這就導致了2003年、2004年、2005年的處置,人家說二次剝離,再次剝離。這個不應該說這是第一次剝離了以后兩三年之內又出現了這么多不良貸款。

李禮輝:我們需要從更深的層次來考慮這個問題,因為第一次剝離是沒有剝離干凈,但是在很短的幾年時間以內,這些不良資產還在增加,到了2003年、2004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銀行的實際不良貸款的水平又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程度。

王波明:就每年還有新的不良資產在出來。

李禮輝:所以如果說我們不從根本上去解決這樣制度性的問題的話,這些不良貸款的問題,它實際上只是個表面的現象。

王波明: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就是造成它還在不斷地在往上不良貸款?

李禮輝:最大的問題在于金融資源配置的方式不是市場化的,商業銀行并沒有完全達到這種所謂的真正的商業化的經營的這么一個水準。

王波明:就這次2003年、2004年的是又剝出了一堆不良貸款,上一次是剝出了,你說整個行業是在1999年剝了1.4萬億元是吧?這次剝了多少?

楊凱生:這次的金額,四家銀行比1.4萬億元要多。

王波明:你上次是剝了4000億元,那這次呢?就2003年、2004年的。

楊凱生:這次到時候應該是7000多億元吧。

[解說] 2003年5月19日,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帶領謝平等人向溫家寶、黃菊等國務院領導闡述了一份19頁的演示文檔:《改革試點——國有商業銀行的財務重組》,在這份報告里,創造性地提出了用外匯儲備為國有銀行注資的建議。當時,財政資金緊張,已無力再次注資國有銀行,且上一輪2700億元的財政注資,救助無果;而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外匯儲備連年攀升,2002年至2003年外匯儲備漲幅更是高達40%,由2800億美元增加到4000億美元。巨量的外匯儲備,為銀行改革重新注資提供了新的操作思路和空間。

王波明:所以第二個事就是重新注資,這次注資好像國家整個拿出來了,我看有一個數字,大數是工農中建,還加個交行,好像整個大數是9000億元人民幣的概念,就是當時的匯率大概一千四五百億美元。

李禮輝:剛才凱生行長提到了,其實這個環節就財務重組的環節,對于這幾家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是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的,它不僅僅是讓我們把院子掃清楚了,而且我們增加了透明度,就對于資本市場,特別對于那時候要引進了的,國內、國外的戰略投資者來說,它財務上是透明的。

王波明:對。

李禮輝:而且我們這個透明是按照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的基本原則來打掃庭院、來透明化的。所以那個時候,其實中國銀行的剝離的數量,比工商銀行要小,但也是幾千億。這些的話,剝離了不良資產,從銀行來說是剝離了,從整個社會來說,它是進一步厘清了債權、債務的關系,而且把那些可能是這種不好運轉的,缺乏流動性的這些資產放到資產管理公司。

這樣的話實際上給了資產管理公司一個新的業務領域,或者更重要的是給國有企業一個重生的機會,因為如果說國有企業銀行的資產就是企業的債務,那時候的企業主要的是國有企業,如果國有企業不能夠對它的這些債務進行一個重新整理的話,它同樣是沒有活力的。

王波明:那這一次作為工行來講,是接受了多少注資?

楊凱生:我們當時是250億美元。

王波明:那就是1000多億元,第一次你也就是200多億元人民幣,這次是200億美元了。

李禮輝:我們跟建設銀行,(都)是225億美元,其中180億美元是現金,還有45億美元是等值的黃金。

[解說] 在國有銀行緊鑼密鼓地進行第二次剝離不良資產,和再注資的同時,高層決策推動一項極富遠見的措施——引入國際金融界最領先的經營者,投資入股。不僅引入資金,中方更看重的是引進行業最先進的管理經驗,真正讓銀行變得像銀行,而且成為更加出色的銀行。但是許多不明就里的人們,正如在國企轉制時驚呼“賤賣國企”一樣,此時又開始驚呼“賤賣銀行”。

王波明:2003年、2004年,我記得是,當時主管金融的黃菊同志,提出來這么幾條:進一步剝離把不良貸款剝干凈,但是為了防止不良貸款進一步上升,那要引入一個外部機制來幫助把這個銀行的治理好,他當時提的叫銀行的治理結構,得進一步的改進。所以才有后來幾家銀行一起去找戰略投資者,特別是國際一些比較知名的銀行。

我記得引起了社會上很多的爭論,因為在當時引資肯定有一個引資的價格這么一個概念,就那一輪不是上市就是引資的過程當中,好像有一個說法就是國有銀行賤賣了自己的股份。凱生行長,您對這個事有什么說法?

楊凱生:這個我也聽到了,但是這個說法我只能說,不太了解情況,或者是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失偏頗。你比如說,第一,它們進來的價格,就上市前進來的價格都是高于凈資產的,都超出凈資產的比較低,因為這個凈資產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是經過國際審計的。當然也有人說戰投進來必須高于凈資產,然后這么說是,但是我們是做到了。

第二,我們相對國內的戰投進來,實際上國外的戰投進來的價格要高于國內的戰投,比如說我們的壽保(注: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壽保也是我們的戰投,他要比它稍微貴一點,國外的投資者貴一點。但是老外提出我們都是戰投為什么價格不一樣。

王波明:為什么有區別,為什么我就得貴點。

楊凱生:我們說你比它晚幾個月,這資金是有時間價值的,所以它也沒辦法。

王波明:那你告訴差多少嗎?

楊凱生:差幾分錢,你同意你就進來,不同意我找別人,我們態度比較強硬,最后也是談成了。同時如果外國投資者要認為我們有歧視,我們對外開放做的不夠,我覺得也沒有道理,你進來的比人家晚,你的價格顯然要比別人高,至于高多少那是我們雙方談判的一個結果,叫互相認可,所以這一點。再有一個可以佐證它的價格不低,或者說沒有賤賣的,是我們真的上市的時候,出去路演一直到上市了,出去路演,國內的當然我們也一樣路演,也要吸引國內投資者路演的時候,市場的反應境內外差別是比較大的。

我們到境外去路演,當時姜建清董事長和我分別帶一個隊,我們第一天就超額認購了,最終的超額認購倍數40多倍。國外的投資者反應還是比較(好)。

王波明:比較好。

楊凱生:公司當時之比中行、建行(上市)的時候形勢要好,窗口期要更好一點,反應比較強。但是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國內的投資者。

王波明:不積極?

楊凱生:特別是大機構的投資者不是很積極,有點猶豫。

王波明:舉個例子。

楊凱生:比如說我曾經找過一個比較大的保險公司,相對比較大的保險公司,我希望它投資,但是它顧慮很多。

王波明:所以你大行長直接出來給打電話,那就是很給面子了吧,但是我就說。

楊凱生:我們是求人。

王波明:但理論上人家這種情況下,人家該入就應該入了吧這個。

楊凱生:人家說了很多理由,我們同時需要很復雜的程序生產等等,我就聽明白了。

王波明:就是說白了,人家就不愿意入,不想入。

楊凱生:一直最后說既然你打電話了,我是不是就是投500萬元吧,工商銀行這么大的體量第一次IPO我募集資金達到220億美元了。

王波明:就1000多億元人民幣,它入500萬。

楊凱生:所以我說,最后我說謝謝、謝謝,就最終。

王波明:把電話給掛了。

楊凱生:最終也沒有入,就說明當時境內外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的。

王波明:那個看法還是有差異。

楊凱生:所以,我曾經有過一篇文章叫“中國銀行業需要澄清的幾個問題”,我里面曾經有一句話我記得,我寫的,如果當時國內市場的反應能更熱烈一點的話,我們的定價水平能更高一點,因為當時工商銀行上市有個特點,是境內外同日、同價上市。

王波明:我估計這種賤賣論來自于何方,是因為他們比較了后來在2007年、2008年你們上市以后很紅火,然后跟原來那個原始價差距太大,所以他們再以此來推出賤賣論的這么個概念是吧。你來說。

李禮輝:我是覺得提出這種觀點的這些人,并不了解我們當時的實際情況,工商銀行是在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上市以后,它第三家上市,所以那個時候的國際資本市場對于中國已經有了更深的了解。但那個時候國內的市場對于中國的這些銀行的情況,我覺得了解還不夠深。往前推幾個月,在中國銀行上市的時候,在中國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時候,實際上并不是一個非常順利的過程。

而且實際上這種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是吧。還有一種,我們可能需要考慮的是,在那個時點上,國際資本市場上,國際的投資、銀行的分析機構、有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中國的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未來的發展的能力沒信心。

王波明:還是有很多疑問。

李禮輝:有疑問的,所以實際上我們需要,我自己說的那個一點,我們還是需要找到一個國際化的信任背書的,我們需要一個權威的,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機構,這種機構成為我們的戰略投資者,而且確實他們也在經營管理方面,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更高水準的這種制度設計,還有其他管理機制的這種安排。

王波明:我記得其實最難的是建行,建行是第一家引戰投。當時我記得,咱們周小川同志已經到人民銀行當了行長,帶著央行體改辦的人,去見花旗銀行的總裁,國際大行的總裁在北京。居然人家讓他們在酒店里足足等了一個小時,結果去談,人家還都不要。

我記得蘇格蘭銀行,皇家蘇格蘭銀行做出決定準備投你們,結果說做出結論第一天,他們投你們以后,它自己的股價給抹去了,好像十多億,17億美元就沒了,就因為國際(市場),怎么你能去投中國銀行呢?就是它自己也受損失了,當時是那種情況。

李禮輝:本來是他們的領導層,決定對中國銀行投資更大的比例,最后也因為他們內部董事會在審議的時候,也有一部分董事表示疑慮,他們實際投資的時候縮減了對中國銀行投資的比例。

王波明:他們想投多少?當時在你們那?

李禮輝:原來應該是他們希望投10%以上,實際上他們投了5%左右,還有其他的5%由香港和其他方面的資本組成一個投資團。

四大銀行資產總計

四大銀行凈利潤總計

[解說] 2002年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必須把銀行辦成現代金融企業,推進獨資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2003年9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由國務院副總理黃菊牽頭成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并任組長。財務重組方案第二天獲得批準。2004年1月初宣布用450億美元注資建行、中行,兩家各225億。2004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國有銀行改革是“背水一戰”。改革步驟是重組、股改、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經過這一系列脫胎換骨的改革洗禮,國有銀行在不到十年時間里,完成了奇跡般的驚人跨越,從技術性破產的窘境,到躋身全球銀行資產排名前列。而改革親歷者心里還銘記著一筆跨越近十年的大賬——當年國家為打造這幾家國有銀行“成為真正的銀行”付出的所有成本,它們的利潤都足已還本付息、全額覆蓋。

王波明:從改革角度來講,這么大的舉動,又剝出1萬多億元的不良貸款,這次改革又注了近1萬億元資金到各個銀行,鼓勵大家引進戰投改進公司的治理結構。從國務院領導,我覺得做這種決定,從我的角度我覺得有點恐怖,這是很大的有膽量的決定。

楊凱生:當時國務院領導同志說過,這是背水一戰,只能贏不能輸,我覺得在這樣的情況做這樣的決策是不容易的,事非經過不知難,好多人事后來評價都覺得挺容易的。

現在國際十大銀行排名中,工農中建都是名列其中,而且是排在前面的,盈利能力、市值、各方面的影響力都是大的。

李禮輝:我覺得2003年開始的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對中國銀行來說,對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是個涅槃重生。這里有公司治理機制的改革,有整個銀行內部的所有的體制制度的根本性改革。

王波明:根本性的改革。

李禮輝:除了對于銀行自身的努力和整個金融系統的努力以外,我們得益于天時、地利,我們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重要的周期。

王波明:周期,對。

李禮輝:在經濟中高速發展的時候,銀行也好,整個經濟也好,它能夠創造更高的這輪價值,來彌補過去所積淀的損失。

王波明:曾經咱們銀行上市以后,咱們的上市價格,從特別冷的環境到2007年、2008年,比如咱們就說中國銀行,它衡量的市凈率,好像你們都達到完全很多地超過國際同類銀行的水平了。

李禮輝:我們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時候,差不多是1.2倍,上市的時候是2.18倍,在市場價格最高的時候,我們的市凈率應該是在5倍、6倍甚至更高一些。

王波明:楊行長你說了一個觀點,你說這兩次剝離壞賬,可能兩三萬億元的規模,通過這次你們銀行的涅槃重生,你說都賺回來了。

楊凱生:首先,我說我們改革成功,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佐證,2008年全世界爆發了金融危機,之所以當時的中國經濟能一枝獨秀,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周期性的,但是中國的銀行業在當時,我覺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增加了中國整個經濟運行的韌性和剛性,很難設想,沒有當時的財務重組,沒有改制上市,在2008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表現,中國銀行業的表現能不能達到這個水平,這是一個。再一個,你剛剛的問題很重要,改制的成本。

這時候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不低的,當時和現在比,比現在要少,但是有可能拿出一筆錢來用于這個。當時做這個決策我覺得也反映了中央銀行的領導、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那種判斷,認為這點錢拿出去是能夠收回來的,中國的外匯儲備支付國際的日常支付完全是足夠的,所以下了這么個決心,我個人是這么理解的。

就拿經濟成本來說,第一次剝離、第二次剝離等等,核銷不良貸款,當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幾萬億元的成本,我想明確說的是,這已經通過改制獲利覆蓋了,改制獲利是多方面的,直接的是國有股本的收入,國有財政作為這幾大銀行的最大股東,分紅的收益這是一個,再一個就是上交利稅的增加,所以,多方面的收益加起來,我覺得覆蓋了改制成本。

王波明:就把改制成本都覆蓋掉了。

楊凱生:當然了,我們必須爭取改革的成果這一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王波明:謝謝二位!咱們今天有一個很好的討論,銀行改革是你們具體操持這個盤子,在當年參與了改革過程,我覺得向你們二位致敬!

猜你喜歡
銀行改革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中關村銀行、蘇寧銀行獲批籌建 三湘銀行將開業
銀行家(2017年1期)2017-02-15 20:27:53
保康接地氣的“土銀行”
“存夢銀行”破產記
改革創新(二)
銀行激進求變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国福利一区|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午夜小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88av在线|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久久超级碰| 国产性爱网站| 99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青青操国产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夜夜操国产|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亚洲天堂日本|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97se亚洲综合不卡|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不卡无码网| 91在线丝袜|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黄色爱视频| 国内精品免费| 免费在线成人网|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欧美日韩午夜| 福利一区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国产精品成|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91色国产在线|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99re免费视频|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9999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第页|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