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當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國。未來外資決定是否繼續投資中國時,考慮最多的因素之一是中國的營商環境。讓人欣喜的是,根據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的評估,2005年至2018年中國整體營商環境從全球第91位上升至46位,是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顯著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們注意到,世行衡量營商環境的10個一級指標中,衡量稅收環境的投資者“納稅”指標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為什么說減稅是當前中國營商環境改善中的最迫切的點?原因一,目前外資流入中國速度放緩,同時出現一定數量的撤資和投資轉移,如果再加上外企利潤的匯出,可能出現數量巨大的資本流出,對外儲形成一定壓力,或損害其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帶來宏觀上的風險,急需有效方法改善投資環境。
原因二,減稅對內資企業和外商同樣必要而緊迫。目前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各種要素成本上升,國內企業利潤率偏低。說到底,企業利潤下降的營商環境無論如何不能被稱為良好的營商環境。稅收紅利能直接增加企業利潤,改善企業資本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新《外商投資法》確認了外資享受國民待遇,與內資企業適用同樣的稅收法律。國民待遇意味著中國將塑造整體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改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待遇。
原因三,部分國家通過稅收改革降低企業負擔,相形之下中國的稅負更顯沉重,這將影響全球資本的流向。例如,美國采用屬地征稅制,大幅降低企業所得稅率,鼓勵企業將海外的利潤匯回。日本在積極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印度也啟動了包含減稅和簡化納稅流程的大規模稅改。各國競相減稅,形成了對資金的爭奪,客觀上對中國形成了壓力。
如何通過減稅改善營商環境?首先,中國需逐步轉向“低稅負,嚴征管”的稅收體制。現有體制下稅收征收相對寬松,企業實際稅負差異較大,這會導致事實上的不公平,有悖平等原則。逃稅企業在經營方面存在隱患,未來可能要為此付出更高的代價,這會增加企業運營的不確定性。對整個社會來說,逃漏稅會催生腐敗,并帶來經濟主體行為的扭曲。建立透明、穩定的營商環境,首先要過渡到低稅負與嚴征管相結合的稅收體制。將來中國的減稅方案要有更強的針對性。
因此,中國需要在宏觀經濟和資本流動管理的大框架下,先設定細致的政策目標,再有針對性地設計減稅政策。同時,中國應著力減輕國內企業稅費負擔。一方面,這能夠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另一方面,當中國以符合國際慣例的形式給予本土企業稅收紅利時,外資勢必通過多種方式來利用這種待遇,這將提高中國企業在商業談判中的籌碼。
因此,筆者建議中國拉長減稅周期。不是一次性完成減稅,而是用較長的時間實現企業稅負的較大幅度下降。可以考慮將外企在中國的經營時間與稅負掛鉤,引導外資在中國進行固定資產投資,鼓勵外資為提升中國福利做貢獻。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崔也光 周暢浙江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王肇
“地區污染治理投資與企業環境成本”《財政研究》2019年第3期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強與各項環境政策的落實,中國各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度逐年增加,對企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地區污染治理投資越多,企業發生的環境成本越小——投資具有“擠出效應”;該效應集中在資本化的環境成本中,而對費用化部分影響不顯著;該效應在非三大經濟區域等經濟欠發達地區更為明顯。進一步細分地區污染治理投資的類型,發現廢氣、廢水與其他治理項目投資產生了顯著的“擠出效應”,而其他投資無顯著影響。其他指標分析顯示:企業規模越大能夠支付的企業環境成本越大;相較于資本化環境成本,重污染企業繳納了更多的排污費與環保罰款等費用化成本。
(2019年4月29日-2019年5月5日)
1 港交所十年之變
2 盤活存量財富 緩解代際焦慮
3 化解“一帶一路”外交頻遇風險
4 貨幣政策變調為時尚早
5 順豐轉型陣痛
6 折戟在“醫療夢”中的地產商
7 民辦幼兒園轉折
8 被忽視的兒童網絡隱私保護
9 貿易協議:博弈、妥協與變局
10 透視劉強東事件下的京東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