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川
整整100年前,1919年4月30日,約翰·杜威(John Dewey)從紐約抵達上海,開始為期兩年的訪華之旅。這位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教育,對中國教育也有深遠影響。
杜威對于當時教育現(xiàn)狀的批評至今仍然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杜威窺見了未來教育的模樣,并且對當時的教育提出了積極的建議,但是他的許多教育夢想至今仍未實現(xiàn)。”教育家朱永新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不過,站在社會發(fā)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今天來展望,杜威的教育夢想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了。”
朱永新是民進中央副主席,擔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副秘書長,也是一位活躍的教育家。他發(fā)起的“新教育實驗”已經進行了19年,全國有4148所學校、470多萬學生參與其中,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民間教育改革行動。
“新教育實驗實踐既針對教育現(xiàn)狀,也需要看清未來的方向。”朱永新說,“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考,我認為未來的學校將被學習中心取而代之,未來教學模式也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在即將出版的新著《未來學校》一書中,朱永新詳細描述了未來學校的模樣。在他看來,未來的學習中心將構建起全新的教育體制,克服目前教育的諸多弊端。
朱永新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希望大家一起探討未來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迎接未來,擁抱未來,為未來的到來做好準備。”
《財經》:今年是著名教育家杜威訪華100周年,中國思想界、教育界對于這一歷史事件有許多論述。作為一個教育家,您認為杜威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中國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朱永新:杜威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兒童中心主義”“社會的改良全賴學校”等教育理論至今仍然沒有過時,對于目前的“應試教育”等教育痼疾是有力的批判工具。
我個人認為,1915年杜威完成的《明日之學校》更有前瞻性。在這本書里,他描述了正在進行改革實驗的一些學校,對于當時的學校教育制度進行了反思并提出積極建議。
《財經》:現(xiàn)代學校制度是隨著工業(yè)革命建立起來的,為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大量人才。
朱永新:確實如此。17世紀中葉以后,隨著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變,要求勞動者接受更多的、系統(tǒng)的、實用的學校教育,于是滿足大生產需要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應運而生。到19世紀初,一套與工業(yè)社會相匹配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已經初步形成,其特點是具有統(tǒng)一的教材、教學大綱、上課時間、教學內容、課程設置。
所以,現(xiàn)代學校制度是工業(yè)革命的產物,也是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它用機器生產的方式大規(guī)模地培養(yǎng)年輕一代,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為普及教育做出了驚人的貢獻。
《財經》:現(xiàn)代學校教育制度很像流水線作業(yè),每年畢業(yè)季就“生產”出一大批學生,滿足社會需求。
朱永新:但是,這種工業(yè)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校生活模式有很大問題。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強調效率優(yōu)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用整齊劃一的教育安排教育生活、統(tǒng)一的時間入學、統(tǒng)一的時間上課,用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統(tǒng)一的考試評價,來培養(yǎng)雖然年齡相同但個性迥異、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由于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所以學生們學習很累很苦,每個人的個性得不到張揚,潛能得不到發(fā)揮。這不僅是中國所獨有的,也是美國、歐洲、整個世界教育的最大問題。而且到今天為止,我還沒有看到哪個國家根本上解決了這個缺陷。
《財經》:現(xiàn)在人們對于泯滅個性的教育普遍不滿,要求改革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但是很少有人認識到,這是現(xiàn)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內在缺陷。
朱永新:20世紀60年代世界教育發(fā)生了一個革命性的轉折,這就是美國出現(xiàn)的“非學校運動”(去學校化運動,Deschoofing Society)。因為當時蘇聯(lián)人造衛(wèi)星上天,美國人開始反思科技為什么落后于蘇聯(lián)?答案是教育落后,因此美國社會對于教育不滿的情緒空前高漲。與此同時,西方一部分國家的學生運動風潮,進一步打破了人們對學校的美好期待,于是“非學校運動”隨之興起。
當代世界聞名的社會批評家伊凡·伊里奇(Ivan nlich)是非學校運動的代表人物,他明確提出,現(xiàn)代學校阻礙了真正的教育,呼吁廢除學校對于教育的壟斷,將學校連同課程學習及其觀念一起廢除,使受教育者享有選擇教育的權利,應該“為每個人創(chuàng)造一種將生活的時間轉變成學習、分享和養(yǎng)育的機會”。
當然,“非學校運動”并沒有顛覆現(xiàn)代學校,但是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非學校化運動就一直沒有停止。各種學校改造的努力也在世界范圍內風起云涌。
《財經》: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批評意見和各種各樣的變革實踐,為什么現(xiàn)代學校制度依然如故?
朱永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還無法支撐那樣宏偉的變革藍圖。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學校變革的激情再一次被激發(fā)。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為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變革提供了充分條件,傳統(tǒng)學校教育模式的問題有望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解決。
《財經》:互聯(lián)網(wǎng)能夠解決問題嗎?喬布斯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您怎么回答“喬布斯之問”呢?
朱永新:因為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頑固地抵制著變革,教育沒有發(fā)生結構性改變。即使新技術已經進入學校,教育仍然停留在裝配流水線的思維模式中,與工業(yè)社會的需求和發(fā)展過程保持一致。
《財經》:如何理解您所說的“教育的結構性改變”?
朱永新:結構性改變就是打造全新的教育結構,重構教育制度,核心就是改變現(xiàn)行的學校教育制度,以學習中心取代今天的學校。
未來的學習中心可以是網(wǎng)絡型的學習中心,也可以是實體型的學習中心,比如類似于傳統(tǒng)中小學的學習機構、社區(qū)、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大學等,只要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都可以成為未來的學習中心。學習中心是跨區(qū)域甚至是跨國界的、彼此連接的環(huán)島。它們是開放的體系,只要是學生需要的課程,就允許他去不同學習中心學習。各個學習中心的課程可以互相承認、互換學分。
《財經》:從學習空間來看,未來的學習中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學校概念。
朱永新:是的,學習中心將不受時間、空間、機構的限制,時時處處提供各自教育資源,學生們隨時都可以在這里進行全天候的學習。未來學習中心也將重新界定學生的學習共同體,班級、年級、教室等概念將會進一步重構。由于教師與學生雙向選擇,教師不需要繁瑣的檢查和考核評價,學生也有著很強的自組織能力,所以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以“校長室”為中心的領導機構,更像“北上廣”的創(chuàng)業(yè)中心,是服務機構而非管理機構。
學習中心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而是允許學生和教師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不同程度、不同個性、不同挑戰(zhàn)級別的教材。未來的學習是一個線性的、流動性的過程,沒有學制,學習周期也會彈性化,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安排學習時間。完全沒必要像現(xiàn)在這樣準時準點來上課,按照年齡辦入學手續(xù)。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學習中心相遇,在不同的課堂相遇,這將打破現(xiàn)在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習過程更有趣,不同的人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財經》:這樣的學習中心令人神往:校園變成了學習中心,而且不是學生的唯一去處,老師變成了導師和陪伴者,課程更多的是個性化的自選課程。等等。可是,學習中心為什么長成這個樣子?
朱永新:首先,學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場所。過去學校幾乎“包辦”了教育的一切,提供了全部教育資源,學習活動主要發(fā)生在學校。未來社會這個格局將被徹底顛覆,學校不可能包攬教育的全部內容,教育資源的提供者將更加多元開放,學習活動發(fā)生的場所也不再局限在學校。
其次,學習要回歸生活。在以往的教育學家看來,學校只是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做準備的地方,教育過程只是為未來做“準備”。但是,杜威曾經嚴肅批評教育遠離社會生活的弊端,他認為學校不僅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更重要的是它“必須呈現(xiàn)現(xiàn)在的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行動的方式,在未來學習要回歸生活。
再次,以知識為中心,將改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現(xiàn)在的教育重點在知識,整個學習活動是圍繞知識展開的,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中心的。未來整個教育重心要轉成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活動是圍繞學生展開的。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就必須去標準化,必須個性化,必須定制化。
《財經》:那么,在您的構想里,誰都可以到學習中心來學習?
朱永新:是的,想學的就來學,真正實現(xiàn)2000年前孔子的夢想“有教無類”。由于未來學習中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學習周期,打破了正規(guī)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壁壘,極大程度地釋放了教育資源的空間,而且各種教育資源面向所有人開放。誰想學,誰就是學生,這是“有教無類”的最高境界。
學習中心將實行混齡學習模式。少年兒童可以和老年人一起學習,少年兒童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學習。不同社區(qū)、不同城市的學生都可以來學,未來的學習中心是跨區(qū)域甚至是跨國界的。當然,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未來學習中心仍然需要有一套保障適齡學生擁有優(yōu)先學習機會的體制與機制。
《財經》:人工智能越來越發(fā)達,在未來的學習中心還需要教師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
朱永新:未來的智能機器人會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教育將進入“人機共教”的新時代,但教師職業(yè)不會消失,也不會被智能機器人取代。但是,未來的教師將成為自由職業(yè)者,教師隊伍將更加開放多元,能者為師,誰能教誰教,教師將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
人們學習的內容也將發(fā)生重要的變化,從為了一紙文憑而學,轉變到為了自己的興趣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學,從根本上改變應試主義的教育體制和文憑至上的學歷社會。學習內容根據(jù)個人定制,每個人的課程表是完全不一樣的,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所以,學生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習者,具備學習的內在動力和“當學習的主人”的意識。未來的學習中心采取“以學定教”的個性化學習,將改變大班學習、統(tǒng)一難度、統(tǒng)一進度等諸多毛病。總之,在未來社會,“學力”比學歷更重要。學歷只證明著過去,“學力”才意味著未來。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善于學習的人,就會被時代淘汰。
《財經》: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再到教師隊伍,您都進行了預測和重構。學習永遠離不開評價,學習中心怎么評價學得好不好?
朱永新:在我國,由于多種原因,形成了考試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考什么,學什么”,“分數(shù)才是硬道理”成了許多學校、教育工作的常態(tài),也造成諸多社會問題和家庭悲劇。
未來的學習中心有可能解決這些教育痼疾。我們可以建立學分銀行制度,通過為各種學習成果賦予不同學分的方式建立流通工具,給每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戶,以此評價學習結果的好壞。這套制度以學分為計量單位,實現(xiàn)各級各類學習成果的存儲、認證、積累、轉換。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有效機制,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教育公平。
《財經》:“學分銀行”的思路是受現(xiàn)在銀行制度的啟發(fā)嗎?
朱永新:是的。學分銀行模擬銀行的組織結構體系,從“中央銀行”到“地方銀行”,從“地方銀行”到“儲蓄所”,最終到“個人賬戶”。實施學分銀行制度可以有效調節(jié)政府、社會、學習者、用人單位和教育機構等相關者的關系,跨越各個教育階段之間、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之間、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之間、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之間、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之間存在的鴻溝。
《財經》:學習中心的構想激動人心,假如它是可行的,意味著未來的學習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個性,越來越多元。那么在全新的教育體制時代,需要政府干什么?
朱永新:政府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建立內容難度適宜、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國家教育標準,劃定底線,降低學習難度,從補短教育走向揚長教育。
其次,當裁判員,當采購員。政府認定合格的學習中心,采購培訓機構的公共服務。建立網(wǎng)絡教育資源平臺,采購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課程資源。未來學習中心的資源配置,一定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一定是在分工基礎上的跨國合作。
第三,提供基本的公務服務,包括對學分銀行進行全面的監(jiān)管,保障評價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實行“管、辦、評”分離。教育行政部門將公立學習中心的舉辦權交出去,交給各級政府;同時把評價學習中心的權力交出去,交給第三方機構。這樣,真正實行管、辦、評分離,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集中精力從事教育管理與服務。
《財經》:未來學習中心是一個“應當如此”的理想,還是一個“必定如此”的預判?
朱永新:對于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想,是我的教育理想,但更多的是對未來教育的預測與展望,是對于教育“肯定如此”的合理預期。我對未來教育趨勢的預判未必準確,但我的預判,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的,是從實踐出發(fā)的。
因為類似未來學習中心的模式,從上世紀開始已經在世界各國悄然出現(xiàn)。大量案例已經讓我們真真切切看到許多未來學習中心的要素,它們已經與我們理想中的未來學習中心非常接近。傳統(tǒng)學校正在進入“無何奈何花落去”的衰亡期,而未來學習中心已經是一個呼之欲出、并不遙遠的存在。以今天科學技術和社會發(fā)展的水平,我們也完全能夠構建一個全新的教育體系與教育結構。
《財經》:雖然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化、個性化的時代,但是學校依然固守傳統(tǒng),迄今沒有發(fā)生教育的結構性變革,因為打破結構性障礙和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很難。
朱永新:教育變革確實將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歷程,但我仍然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因為全社會對教育變革的趨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共識,大量來自一線的探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百多年前杜威暢想的許多教育理想已經不再是夢想。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已經站在了未來學習中心的門前。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教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