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陳麗芳,丁 慧
(1.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工程系,河北 唐山 063300;2.華北理工大學 理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很多學者和實踐者對歐美學徒制已經做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各國的現代學徒制研究[1]。中國的專家學者們多是在對西方“學徒制”引鑒的基礎上,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的“師徒”經驗,提出了“本土化”的一些觀點和建議[2-3],對我們實現現代學徒制的實踐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在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尤其是在2014年,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4]和2015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5]等相關指導性文件后,各高職院校更是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每個院校都在結合本地區區域經濟特點、學院專業發展方向以及校企合作基礎等進行現代學徒制的改革[6]。目前,很多專家(實踐者)和學者認為現代學徒制和規模型企業進行合作更有利于校企共同對接管理,合作較容易順利進行;也有很多高職院校和規模企業進行著現代學徒制的改革和實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7]。專家們從理論上認為現代學徒制很難和中小微企業進行合作,存在著中小企業和學校共同育人所面對的供需人才“時間需求不一致、數量需求不一致、規格需求不一致”的三大難點。
在我國大力推動現代學徒制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下[8],先進裝備制造業在京津冀區域內大多數為中小微型企業,這些企業人員需求總量較大、但個體需求量較小,同時用人規格差異較大,導致企業與學校之間很難在人才培養上實施有效對接。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大膽進行探索和研究,突破原有壁壘障礙,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先進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的創新發展開辟一條新途徑。本研究將在互聯網+背景下,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以大數據存儲及云平臺為技術基礎,結合當前先進裝備制造業人才需求導向,建立職業教育人才需求走勢預測與研判系統,建立基于彈性存儲的Web端人才供應與分析系統,搭建面向京津冀中小企業的人才供應鏈精準服務平臺,建立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聯盟(學院),整合中小企業的具體用人需求,產生訂單班,以行業企業和崗位技能需求為導向,對接職業標準和行業崗位工作標準,校企共建培訓包、培訓中心及考核體系和標準,以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與企業共同完成人才的培養,力圖解決中小企業和學校共同育人所面對的供需人才“時間需求不一致、數量需求不一致、規格需求不一致”的三大難點,最終達到高職院校和中小企業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新模式改革的目的。
總體框架如圖所示。

文獻查閱和收集是本研究的基礎。這包括與現代學徒制問題直接相關的中心文獻的收集與分析,特別是中小企業進行現代學徒制相關文獻的收集與分析,以及關于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相關文獻[9],把相關內容進行歸納,對資料反映的各種理論觀點進行總結和借鑒,從而相對全面、客觀地了解、掌握國內外關于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概況,為后期的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比較研究法是根據一定標準,把彼此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考察,從而把握各自的特有規定性的一種方法。本課題將運用對比、分類、評價和解釋等方法,將國內外學徒制的發展情況加以綜合,包括目前我國正在改革實施的學徒制形式,形成對現代學徒制的整體認識,通過比較分析從中找出差距,為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先進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創新模式打下科學的實踐基礎。
通過實踐法,在京津冀地區選擇裝備制造和交通運輸兩個大類的中小微企業進行合作[10],將京津冀這些企業納入到精準服務平臺,建立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聯盟(學院),建立訂單班,共同開發先進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大類中兩個專業大類的培訓包5-8個(包含課程體系、教學資料及配套教學資源等),通過以建設培訓包為載體,校企共建培訓中心,共同培養專業教師,建設校企共同認可的考核體系和標準,最后完成現代學徒的培養全過程。通過實踐研究才能找到不足,才能為更好地進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改革奠定牢固的實踐根基。
突破現在各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改革中,專家(實踐者)和學者一直認為現代學徒制只能和規模型企業進行合作而無法在中小微企業進行的觀點。通過采集、分析、構建、反饋的研究流程,建立基于彈性存儲的WEB端京津冀人才需求采集系統、京津冀人才供需對接系統、以及京津冀人才跟蹤反饋系統,同時按照相似性原則動態匹配相似比例較高的供給側和需求側企業和學校,力求解決人才的精準供給問題,并依據動態監測系統形成供應鏈條,實現人才供應鏈的跨領域、跨地域的“雙跨式”發展。通過建立以WEB服務為基礎的京津冀中小企業人才供應鏈精準服務平臺,完成校企合作對接,針對于中小微企業建立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合作體系,達到現代學徒制改革的創新。
通過精準服務平臺收集資料和企業調研,結合企業崗位和職業資格的不同,克服傳統“學科體系”的弊端,首次提出建立“3+N+n”模式的人才需求劃分體系,建立“素質能力課程(3)+專業培訓包(N)+個性發展課程(n)”的新課程體系,實現學校培養和中小微企業復雜需求的完全對接。
將針對企業、學生(家長)及學校對人才的不同需求,建立“按需選擇、工學交替”的三種人才培養模式,即:長期合作模式(深度融合合作模式)、中期合作模式(崗位需求合作模式)、短期合作模式(用工需求合作模式)。在三種合作方式中,確定企業和學校融入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時期,真正達到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目的。
先期選擇人才需求旺盛的裝備制造大類中自動化類和汽車制造類兩個專業類的中小微企業進行合作,將京津冀企業(爭取每種專業類合作企業達到300家以上)納入到精準服務平臺,建立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聯盟(學院),成立組織機構,制定規章制度,共同開發兩個專業類的培訓包(包含課程體系、教學資料及配套教學資源等)。以建設培訓包為載體,校企共建培訓中心,共同培養專業教師,建設校企共同認可的考核體系和標準,最后完成現代學徒的培養全過程。
以互聯網+為依托,和京津冀中小微企業合作共同建立京津冀中小企業人才供應鏈精準服務平臺,完成項目體系建設,得到合作中小企業的認可,積極嘗試將此平臺以校企融資共建的形式推向市場,實現改革的“自造血能力”,從而突破很多高校現代學徒制改革依靠政府和學校自身不斷投入資金才能進行下去的困境。
課題研究突破目前各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改革的過程中,專家(實踐者)和學者一直認為現代學徒制只能和規模型企業進行合作而無法在中小微企業進行的觀點,通過建立以WEB服務為基礎的京津冀中小企業人才供應鏈精準服務平臺,完成校企合作對接,針對中小微企業建立現代學徒制培養合作的創新模式,達到現代學徒制改革的創新。
為了解決中小企業在用人需求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規格存在“時間需求不一致、數量需求不一致、規格需求不一致”的問題,建立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聯盟(學院),產生訂單班,通過建立“3+N+n”模式的人才需求劃分體系,建立“按需選擇、工學交替”人才培養運行模式,建設專業培訓包,校企共建培訓中心和共同認可的考核體系和標準等,實現學校培養和中小企業人才規格需求完全對接。
以互聯網+為依托,和京津冀中小微企業合作共同建立京津冀中小企業人才供應鏈精準服務平臺,得到合作企業認可后,積極嘗試將此平臺以校企融資共建的形式推向市場,實現改革的“自造血能力”,從而突破很多高校現代學徒制改革依靠政府和學校自身不斷投入資金才能進行下去的困境。
本項目的研究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進行現代學徒制改革,尤其是和中小企業合作進行現代學徒制改革提供了一條新途徑,解決了當前很多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改革難于深化的問題。同時,此研究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先進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現代學徒制改革新模式,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為各高職院校的現代學徒制改革起到了改革引領作用,也為京津冀發展的人才需求提供助力,為加快京津冀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