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坤 劉建軍
摘要:青年陶藝家黃永創作的沂蒙民俗陶藝作品生動形象地藝術再現了原生態民俗生活畫卷,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向往,契合和滋養著新時代趣緣群體的“審美回歸”,浸潤和豐富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時代“審美需求”,教化、調節和延續著對民族文化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與文脈認同,成為帶領觀眾“文化尋根”和“精神返鄉”的民俗文化大餐,也是國際交流中的中國文化符號和靚麗名片。
關鍵詞:民俗陶藝;沂蒙;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2C/03C-0104-03
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齊魯文化之星”的聾啞青年陶藝家黃永和他的沂蒙特色民俗泥塑現在很“爆棚”,很“圈粉”。近年來,其民俗泥塑作品連續斬獲國家級大獎,譬如雕塑《沂蒙民俗雕塑群》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舉辦的“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作品《江南民俗》在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評選為銀獎等等。設計完成的大型民俗泥塑作品,諸如臨沂《沂州府》《老濟南》《杭州拱宸橋民俗》《東北二人轉》以及新疆絲綢之路民族風情、拉祜族葫蘆民俗、沂蒙紅嫂、蘭陵王酒文化、寧波善文化、道德故事館、杭州非遺館、老北京民俗等相繼問世,被國內大型博物館、展覽館、文化宮等收藏或永久性展出。黃永這些民俗泥塑突破民間泥塑的傳統桎梏,取材日益跨界融合,極大契合與豐富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成為一道亮麗的民俗文化景觀,“圈粉”的背后是黃永陶藝蘊涵的豐富民俗文化內涵。
一
黃永民俗泥塑生動形象地藝術再現了原生態的過往生活畫卷,帶領觀眾“文化尋根”和“精神返鄉”。
毋庸置疑,隨著社會和時代的巨大變遷,民俗陶藝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基礎和人文條件也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民俗陶藝也被社會日益淡化和邊緣化,甚至一度被遺忘而尷尬和沒落著。但是,青年陶藝家黃永卻用善于創造美的雙手舞動著一把泥刀,用善于發現生活美的睿智眼睛,運用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審美情趣,借用陶藝這種高度凝練的區域傳統文化符號,對沂蒙地區傳統民俗陶藝文化進行了顛覆性的傳承與創新,讓一塊塊泥巴通過泥塑藝術語言賦予了鮮活的藝術生命力,使一件件泥塑在人們心中不僅“活了起來”,而且成為了有思想、有內涵、有文化意味的生命的存在。在民俗陶藝的呈現形式上,黃永創新陶藝展示方式與手段,用“清明上河圖”全景式的宏大場景,藝術再現了一幅幅已經消失的民間生活場景畫卷,將一個個情趣盎然、生動活潑、散發著濃郁生活氣息的場景,高度凝練和極度傳神地定格成為一件件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藝術作品。以近年來黃永創作的《沂州府》等大型泥塑作品為例:泥塑“烙煎餅”塑造了久違而親切的場景,仿佛讓人聞到手工煎餅的淡淡清香;泥塑“拔牙”和“剃頭”,形象設計得富有情趣,極度張揚和夸張的動作、表情,令人忍俊不禁;泥塑“貨郎”真切而巧妙的手搖撥浪鼓的肢體語言,使人耳畔仿佛傳來陣陣遠逝而熟悉誘人的撥浪鼓聲;喜慶的泥塑“娶親”場面,又把人依稀帶回青春萌動的爭搶“栗子棗”的幸福孩童時代,更有那井邊打水的,打卦算命的,趕集上店的,抬豬售賣的,敬天祭祀的,針灸理療的,雜耍賣唱的,號脈尋診的,出征送行的……一件件帶有濃郁的沂蒙區域地方色彩的泥塑作品,都在精彩的藝術瞬間定格,生動地藝術再現了原生態的區域民俗生活情趣。
取材于沂蒙山區廣闊的現實生活的黃永民俗陶藝作品,是對沂蒙區域風俗生活場景的高度凝煉和概括,延續著一方水土的共同審美血脈,彰顯了民間陶藝質樸、自然和生活化的審美風格。根植于民俗文化的豐厚土壤,保持著鄉土化的藝術本色,故事性、情節化成為黃永民俗泥塑創意的突出特色,是黃永泥塑能夠走進全國大型博物館、展覽館,為廣大觀眾喜愛的重要因素。與淺嘗輒止的傳統文化創意產品不同,黃永民俗泥塑追求的是內容與形式、產品與文化的高度融合,通過對歷史生活的本真理解與深刻認知凝結進、灌輸到泥塑作品中,每件作品都被植入了簡明易懂的故事情節,既體現出陶藝家的美學理念,也增強了觀眾對泥塑民俗故事的認同。其時代文化價值無疑首先在于能夠喚醒人們塵封的原生態生活習俗記憶,成為人們聊以慰籍的精神港灣,是記得住鄉愁的文化大餐,追尋心靈故鄉的精神家園。
二
黃永民俗陶藝具有凝煉的審美語言,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向往,契合和滋養著新時代趣緣群體的“審美回歸”,浸潤和豐富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時代“審美需求”。
黃永民俗泥塑作品無論是表現生產、生活、節日的民俗陶藝,還是表現禮儀與游藝、精神與觀念的民俗陶藝,不僅原生態藝術再現了區域民俗生活場景,而且寓意豐富,寄托了人們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活愿景。譬如,泥塑魚娃娃、泥塑馬上封侯、泥塑福娃、泥塑觀音等等無不賦予了人們對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期盼與追求。特別是黃永創作的善文化專題泥塑作品,傳統道德故事專題泥塑作品,除惡揚善的泥塑人物作品以及慶祝豐收的泥塑作品等等,皆以原生態化民間文化與生活為表現載體,其背后無不折射出“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以及“天下一家”的平等思想等精神文化內核,無不體現了黃永用泥塑藝術語言表達內心真善美的審美關照。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社會變遷無時不在發生,移動互聯網時刻顛覆人們生產生活工作方式,傳統文化與多元文化需求正在成為新的精神選擇。走進博物館、登上大雅之堂的黃永民俗泥塑,之所以贏得趣緣群體的追捧與喜愛,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動契合適應了廣大趣緣群體的節日休閑理念和文化消費方式的轉變,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渴望的時代主題。
黃永民俗泥塑脫胎于久遠的傳承歷程,從傳統的農耕文明中走來,沉淀著歷史傳承的滄桑,滲透著歲月更迭的陳釀,經過鳳凰涅槃化的浴火重生,已經不再是一個靜止的平面的存在,而是流淌著濃郁的文化血脈,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傳承著豐厚的文化基因,彰顯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審美取向。黃永正是通過民俗泥塑這種載體,使觀眾在與民俗陶藝的互動交流中能夠深刻解讀、詮釋、汲取與傳遞豐富的文化內涵,去浸潤時代生活。
黃永民俗陶藝所承載的精神層面的審美內涵,更是建立在極其凝煉與傳神的藝術美、形式美之上的,具有強烈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美學內核。欣賞黃永的陶藝作品,不難發現其陶藝在寫實手法基礎上,既遵循了陶藝本身的傳統藝術表現手段,又將油畫的色彩、漫畫的夸張與傳神、書法的線條造型等藝術手法融為一體,尤其注重采用漫畫變形夸張的表現方法,依此來突出表現人物形態特征,或憨厚,或開朗,或樸實,或天真,或怒目,或嬌嗔,或羞澀,或喜形于色……栩栩如生,妙趣天成,意境深遠,具有濃郁的地方風俗民情和文化特色,呈現出了沂蒙山區民間陶藝質樸夸張、粗獷豪放、幽默風趣的藝術魅力。黃永民俗泥塑的這些美學要素,同樣契合了時代審美需求。
三
黃永民俗泥塑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教化、調節和延續著對民族文化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與文脈認同,成為中國文化的靚麗名片、國際交流的文化符號。
習近平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評判和衡量民俗陶藝的價值和標準,不在于它的實用性功能有多強大,而在于能多大程度融入新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方式,多大程度實現了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和以文化人。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永民俗陶藝,凝聚著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蘊藏著先人認識世界的智慧,在我們與民俗泥塑的心靈對話與精神碰撞中,就會觸摸中華文化的脈絡,就能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就會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獲得更為清晰的認知,就會在“潤物無聲”教化與調節之中增添了更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審美認同。
中國傳統陶藝發展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依托絲綢之路而名揚世界,對世界文化影響深遠。陶藝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 在中華文化層面上其意義已完全超越了陶藝的本身藝術價值。在今天“一帶一路”文化融通背景下,我國富有特色的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必將承擔著“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中華文化走出去、開展不同特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在本質層面上講,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黃永民俗泥塑,如何用漢民族最本真的原生態的民俗陶藝語言去表現異域民俗風情、異國民俗生活生態,展示中國民俗陶藝的藝術魅力,如何擦亮中國陶藝這張國際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真正把沂蒙特色民俗陶藝推向世界,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共謀人類命運的文化共同體,讓我國民俗陶藝成為國與國相通、民與民相親的“全球通用語”,成為世界認知中國、中國對話世界的“文化解碼器”等等,已經成為黃永正在面對和追求的時代夢想與行動!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