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赟



摘要:“80后”教師近些年來作為教育界的主力軍,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敘述了“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成長背景及特征,分析了其職業幸福感現狀,找出了影響其職業幸福感的因素,并從社會、學校以及教師自身三方面提出了提升其職業幸福感的路徑。
關鍵詞:“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提升;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2C/03C-0112-04
隨著經濟發展與時代演變,“80后”高職院校教師漸漸走上了高職教育的重要舞臺。他們已成為中青年教師的代表,逐漸由教育界的生力軍向主力軍轉化,其職業幸福感的擁有程度直接與幸福教育相關。國外對教師幸福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發現,影響職業幸福感指數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地位、學校性質等外部因素以及個人年齡、性別等內部因素。國內的研究稍晚,劉次林(1999)和束從敏(2003)的《幸福教育論》分別是我國最早對教師幸福研究的著作及論文。近十年研究表明,以此為研究對象的著作尚無,期刊及博碩士論文等研究成果較少。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容樂觀。
一、“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成長背景及特征
“80后”高職院校教師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趕上了上小學、上大學均收費的班車,卻沒趕上統一分配工作和住房的班車,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不斷變革的生育、教育、就業、住房等社會制度。他們伴隨著改革開放后二十余年飛速發展的中國社會經濟和優越富足的物質生活,逐漸追趕西方國家的網絡聊天、購物、交易、教育等日益強大的信息網絡以及西方傳入的富足先進的飲食、服飾、宗教、語言、經濟、社交、娛樂等先進文化而成長。然而,他們的教育主體大多是“50后”“60后”及少部分“70后”人群,他們身處的教育環境卻是傳統、守舊的。
源于獨特的成長背景,“80后”高職院校教師通常具有崇尚平等、思維活躍、勇于創新、注重自我、不容批評、承受力差以及容易抵抗等性格特征。當他們的教育和管理主體傳統的理念與其發生碰撞時,其會表現出叛逆、自私、創新等與傳統的順從、寬容、守舊等不相符的行為。
二、“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的分析
為了解“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開展此次調研。調研時間從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調研方法包括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調研內容涉及教師的基本信息、職業幸福感程度以及幸福感獲取、趨勢、原因等。共發放150份問卷,回收137份,回收率為91.3%,其中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問卷率為80%。參與調查的女教師80人,男教師40人;年齡為32-35歲、教齡為6-10年的教師最多,占比均超過50%;80%的教師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83.33%的教師的職稱為講師;教師為獨生子女的比率略高于非獨生子女的比率;教師所在院校為省級示范性院校較多,而擔任學校中層管理干部的占比只有16.67%,沒有擔任校長及副校長職務的,大部分教師所承擔的角色依舊為教師。執教混合年級的教師最多,而承擔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的教師數量相當。
(一)“80后”高職院校教師基本信息的差異分析
經過檢測、觀察,發現設定的10個基本信息要素與“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間存在關聯。結果顯示,10個基本信息要素中,“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性別、年齡、學歷、職稱、成長情況、執教年級、目前職務以及任教科目8個基本信息與其職業幸福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影響最顯著的是教齡及職稱的差異。擁有11年及以上教齡的“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明顯強于其他年齡組的教師。獲得的職稱越高,職業給教師帶來的幸福感越強。經過進一步的觀察,發現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較其他學歷的教師職業幸福感較弱;擁有學校中層管理干部職務的教師職業幸福感明顯強于擔任其他職務的教師。工作于普通院校的教師,他們的職業幸福感優于工作于省級示范院校的教師。
(二)“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總體狀況分析
運用人臉量表,對“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總體狀況的檢測結果如下(表1)。
由表1可知,總體來說,所調查的“80后”高職院校教師大多職業幸福感狀況比較良好,處于中上等水平,能夠感受到幸福的達70.8%。雖然感到不幸福的教師所占比例不大,但仍舊存在感受不到幸福的教師,因此,不能忽略對他們的關注。
(三)自編幸福量表統計分析
運用自編幸福量表,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收集到的影響因素(包括正向影響以及負向影響)進行主成分提取。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工作成效、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從業動機、工作熱情、工作情感、職業本身、身體健康這9個影響因素均與“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正向因素工作成效、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從業動機、工作熱情與“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即“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成效、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從業動機、工作熱情得分越高,人臉量表得分越低,其幸福感越強。負向因素工作情感、職業本身、身體健康與“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有顯著的負相關,即“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情感、職業本身、身體健康得分越高,人臉量表得分越低,其幸福感越強。
(四)“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及獲取分析
1.工作中幸福缺失的原因。
經統計發現(圖1),收入低以80%的比例高居“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榜首。管理方式、個人發展機會有限、工作壓力大也以較高比例緊隨其后。
2.工作壓力出現的原因。
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領導管理方式是導致大部分“80后”高職院校教師產生工作壓力的主要原因,占比70%。經與勾選其他選項的12名教師訪談,了解到他們工作壓力出現的原因主要是:00后學生管理難、家庭不配合、工作枯燥乏味以及需要自己尋找提升自我的機會。
3.工作中獲取幸福的原因。
圖3所示,同事關系融洽、工作本身有樂趣、學生擁護、常能獲得成就感和薪酬有保障占比均超過50%,是“80后”高職院校教師工作中獲取幸福的主要原因。經與勾選其他選項的4名教師訪談,了解到他們從工作中獲取幸福的原因主要是自我尋找幸福感以及擁有假期。
4.緩解工作壓力的途徑。
如圖4所示,“80后”高職院校教師大多采取傾訴、運動和睡眠來減緩因工作產生的壓力,提升自我職業幸福感。經與勾選其他選項的4名教師訪談,了解到他們緩解工作壓力的途徑主要是自我安慰和消費。
總體而言,“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良好。但是對于執教時間較短、學歷層次較高、未承擔管理角色、工作于示范性院校、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的“80后”高職院校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三、影響“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
(一)社會關注的片面與偏激
“80后”是承上啟下的一代,社會給予了“80后”高職院校教師較高的關注度和期待。而社會為他們的定位和定下的高基調未免有些片面與過激。雖然他們有獨特的個性,但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他們不得不壓抑個人的觀點。枯燥乏味的機械化重復勞動,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喪失,甚至使他們對工作產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對社會也失去信心。社會自以為通過績效工資就可以提高“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經濟地位,從而提高其社會地位。而現實改革中的改革速度過慢與外界對因其收入增長而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不相符的。“80后”高職院校教師中出現的大齡教師不敢要孩子、二胎媽媽不敢請假、大多教師買不起房子、提及工作就滿面愁容等現象,社會并沒有關注過,也沒有專門為他們定制何種制度,更沒有想過通過社會輿論的宣傳來為他們鼓勁兒。社會更多的是要求他們一味地單向付出,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偏激地批評和否定他們。在社會這樣長期的片面與偏激關注中,他們必將逐漸失去對教師職業的幸福感。
(二)學校管理的守舊與呆板
有人說管理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要管好人很不容易。社會對教育的關注造就了上級部門對學校工作考核的緊湊。教師科研能力的強弱、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參加各類競賽獲獎的多少等,依舊是很多學校對一位教師考核與評價的關鍵依據。大部分學校依舊按照 “以人管人”的方式和模式對“80后”高職院校教師進行管理,并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個性特征、性格特質以及成長環境等因素,缺乏與他們的溝通和交流。長此以往,使得本來就很有個性和思想的“80后”高職院校教師對學校的績效考核、薪酬等制度產生了厭惡,對學校的管理制度、領導的管理方式等產生了抵觸,逐漸失去歸屬感,無法獲取學校這個大家庭為他們帶來的職業幸福感。
(三)個人成長的局限與迷茫
從小生活在蜜罐中,養尊處優的大部分“80后”高職院校教師意識不到其他行業與教師行業共同具有的艱辛,他們只局限性地看到自己工作的忙、累和壓力大。他們中有些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沒有正確評估自身優勢和略勢,沒有恰當地利用性格特征開展工作,有時也聽不進他人給予的建議,而是一意孤行。遇到問題時,從小養成的過度依賴的特性,使他們缺乏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不會自主學習。因為心高氣傲,也不愿與他人交流經驗,只會自我封閉。社會飛速發展,信息不斷更新,缺乏團隊合作,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學習,不將終身學習定位為自己成長中必要的一課,不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充實自我,只能讓自己的工作越來越難開展,感覺身心越來越疲憊,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自然職業幸福感也會逐漸消退,自己也終究會被社會淘汰。
四、提升“80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路徑
(一)社會給予全力支持
社會需要調整評價維度。對“80后”高職院校教師的評價要有別于其他年代的教師,要肯定和支持他們合理的創新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要努力切實提高他們的社會和經濟地位,通過國家政策的傾斜和輿論的宣傳等,促使全社會形成尊重、支持、認可他們工作的意識和傾向。社會還要創設關愛的環境,出臺政策法規保障他們的精神物質生活和基本權利,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關愛他們的身心健康,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釋壓。通過社會的努力,提升他們對自己職業的熱情和滿意程度。
(二)學校注重有效管理
學校要創造和諧的校園氛圍。要善待尊重“80后”高職院校教師,通過優化人員配置、改善工作條件、公平透明各項制度和評比、開展談心談話、進行各類培訓和職業規劃引導、組織好每年例行體檢等,給予他們家的溫馨感和歸屬感。學校要加強人性化及彈性化管理。要以關懷體貼他們為出發點,通過柔性管理、關愛管理等,以制度管人,支持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正確且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學校還要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以及動態的激勵、競爭機制。對于為學校貢獻大、學歷提升、科研能力強的教師要給予薪酬獎勵。考核要公開透明,獎懲分明,公平性薪酬要加強,彈性福利待遇體系要推廣,將合理的薪酬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
(三)教師重視自我提升
“80后”高職院校教師要正確認知自我。要具有社會責任感、教育使命感、家長期待感和學生渴求感,明確自我定位、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熱愛教師職業,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和修養。同時要注重調節自我。面對壓力的出現,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到適合的釋壓方式,增強崗位適應能力;要堅持運動、合理膳食,關注自我身體健康狀況。要正視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學會放下和放松;要學會有的放矢、換位思考;要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要善于理順人際關系,努力增強自我喜悅感、歸屬感。教師還要重視充實自我。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思想也在更新,要多看各類書籍和新聞,多借助各類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來豐富自己。不僅如此,還要為自己定制職業生涯規劃,尋找提升自己的培訓及學習渠道,由專至精地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提升自我綜合素養,不怕苦累,砥礪前行,發現自我的職業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尋找職業幸福感。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