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琴
摘要:跨文化交際水平決定對外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的交流成功與否。尤其在中國深入改革,加大對外交流,對外施行“一帶一路”的新形勢下,培養外語人才更有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培養跨文化的高等人才需要教育權威部門政策支持,優化跨文化教師隊伍,整合教學形式和教育資源。
關鍵詞:跨文化 一帶一路 人才培養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001-02
電子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進步,推動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化的進程。適逢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契機,中國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達到歷史的嶄新階段。關鍵的歷史發展時期無疑迫切需求更多精通高素質、高水準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自然成為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外語教學中,灌輸滲透跨文化交際知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提高“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聽、說、讀、寫技巧以外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巧”。即使最優秀的語言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Claire Kramsch,1993)
一、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是“一帶一路”的現實需要
培養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準確、流利地表達中國思想和中國文化的能力,這也符合當前我國“一帶一路”和新型大國外交的需求。(文秋芳,2016)面對新的形勢,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英語教學方向的決定性因素。英語教學的目標應從培養英語語言能力向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傾斜。“一帶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創新培養勢在必行。因此,地方高校在跨文化人才培養時,側重學生思維模式、價值觀等的轉變;注重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跨文化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知識層面,更多的應該是通過語言搭建一座橋梁,培養學生以文化為內容、語言為手段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雖然很多高校外語教師已經明顯感到跨文化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地方高校由于所處位置缺乏地緣優勢,造成對外交流的機會和需求較少,因此很多地方院校沒有充分重視對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也沒有得到政策、管理層面上的支持。另外,大學外語教師中,相當一部分人自身就欠缺跨文化傳播的知識框架和真實的異域文化體驗,難以充分傳播跨文化知識,自然會對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內容造成理解上的難度,難以勝任教書育人的重任。再者,受周課時限制,外語課堂教學著重點停留在語言知識講解和操練上,外語教學中的文化部分成為可有可無的陪襯了。也就是說,現有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和師資現狀無法滿足新形勢下對跨文化外語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一帶一路”契機下,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開放敏銳的文化意識的外語人才勢在必行。
二、跨文化外語人才的培養需要各層級的協同得以實現
跨文化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有益于異域文化的感悟與理解,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觀,開闊全球視野,為新時期中國的持續發展發揮自己的作用。但是,外語人才的培養需要各層級部門和外語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
1.需要國家、教育部、高校相關職能部門政策、制度保障
國家和教育部從上至下的政策和制度的扶持,是保障跨文化交際廣泛、全面、順利開展的前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它要求“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高等院校成為培養跨文化外語人才的前沿陣地。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主力軍,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當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國家教育各職能部門在國家層面上宏觀、統籌制定跨文化人才課程設計,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具備高水平的、高素質的跨文化外語教師的資源配置,以跨文化精英為科研教學帶頭人,全面提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的建設參與者的跨文化能力。可以說,政策及制度的推動使跨文化外語人才的培養迎來可喜的機遇。
2.需要具備優質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校教師
高校外語教師無疑是培養跨文化交流人才的主要力量。教師跨文化水平培養和提升也是新時期跨文化交際外語人才培養的主要保障。首先,縱向、橫向地為優化教師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構筑強大的培訓網絡。建立教師公派留學、訪學制度,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交流實踐,以獲得真實文化體驗,積累跨文化交際規約及策略。另一方面,國家教育部、科研、教學出版社定期組織學術交流、學術研討會和文化理論研討會,為教師提供學習交流經驗的機會,增強、內化跨文化知識。高校也可以請進或引進跨文化領域外國專家和國內該領域杰出學者,普及跨文化交際理論和知識。此外,國家教委和地方教委可以組織教師進行網絡課程學習,汲取有關跨文化交流的精品課程精髓。
總之,通過各種模式的培訓,外語教師能夠從情感、態度、認知、行為等各個層面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和認知,以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確立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框架,學會在目標語的文化框架內調整、應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摩擦和碰擊;而且,充分認識跨文化外語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教學各環節積極實踐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理念,為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做引領者和踐行者。
3.利用網絡整合外語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創新性
在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傳輸功能背景下,課堂教學愈來愈表現出局限和不足。課堂上學習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學生在這有限的時間里獲取的學習知識也是有限的。而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作為教學的支撐,教師可以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組織結構,促進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以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的跨文化學習需求。
但是,課堂教學仍然是培養外語人才的主要陣地。教師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引入跨文化外語教學方法,例如,背景知識導入、文化內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與情景模仿及實例搜集。大學英語課堂的跨文化教學方法提倡多樣化的體驗式學習,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設為終極目標。課堂教學與任務型教學,教師的課上引導與學生的課下自主學習有機結合,創新外語課堂教學形式。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最高效的方式是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調動其外語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多學科交叉學習,以慕課、微課及翻轉課堂的形式增強學生外語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思考,課外布置作業、自主閱讀、小組討論,讓外語學習形式更加靈活,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將音頻、文字、視頻等有效地進行融合,使教學更加形象化、生動化。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的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樂趣。
三、結語
跨文化人才培養需要各層級教育部門和人士共同參與,群策群力地去身體力行。從高校管理層面政策和教學資源支持,到教師利用龐大的互聯網信息技術豐富跨文化知識灌輸,再到學生主動參與跨文化的教學學習,跨文化外語教育人士可以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機遇,營造跨文化氛圍與環境。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本著平等、包容、共贏的原則,摒棄主觀的固化思維和文化偏見,在對外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時,也要傳播中國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合乎平等包容的跨文化原則,樹立跨文化交際自信。
參考文獻:
[1]Claire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文秋芳.在英語通用語背景下重新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2):1-7.
[3]阮迢,劉敏.“一帶一路”背景下地方院校跨文化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38-141.
[4]陳俊,王瑩瑩.跨文化交際下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策略[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5(12):109-110
[5]惠莉君.大學英語教學中計算機主導的跨文化能力培養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6(12):118-119
[6]李珂.“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高校跨文化交際創新研究[J].現代交際, 2018(4):162-163.
[7]陸洲.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海外英語,2018(4):111-112.
[8]賈玉鳳.基于跨文化交際的文化負載詞匯習得與教學現狀調查[J].新疆警察學院學報,2015(3):57-60.
[9]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Personnel from the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
Xing YaQi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Cross-culture competence determines foreign affairs. There is prompt necessity and urgency for 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Personnel when China is furthering ,deepening its economic reform and implemen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raining and developing Foreign Language Personnel calls for joint effort by authorities and ?educators at all levels.
Key words: cross-cultur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Cross-culture competence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