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最近,清華教授顏寧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兩件事,引發有關院士評選標準的廣泛爭議。
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顏寧科研成果顯著,但她2017年曾落選中科院院士,如今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便引發人們對國內院士評選“論資排輩”的質疑。而李彥宏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則引發有關其學術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批評——“魏則西事件”早已讓百度的醫療廣告黑幕大白天下。
以上爭議或質疑,不可回避這些根本性問題:我們的院士評選中是否過于論資排輩?院士評選應秉持什么標準?這些標準又如何與時俱進?
舉例來說,中科院院士的標準和條件為: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具有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可被推薦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過程為,經過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并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對候選人進行評審和選舉。
而實際上,推薦權在委員們手中,而裁定權在評審主席團。客觀存在的論資排輩,在科學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顯得不合時宜。顏寧曾說,作為女科學家她并未感受到性別歧視,反倒是年齡歧視一再將她擋在一些評選的門外。“他們總是說,你還小,等下次吧。有的人今年再不評上,到明年就超過項目規定的年齡限制了。”對此顏寧很無語。她說,國家針對青年科研人員專門設置了一些資助計劃,本意是為了鼓勵年輕人,但實際上,年齡限制反倒成了卡人的門檻。
此外,中國目前的科學家評選體系還有其他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科背景、教育背景等的所謂“學術偏好”。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就屬于“三無教授”(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但這不妨礙她對科學事業乃至全人類的貢獻。
在中國某些領域,確實存在著“利益圈”與“學閥”現象,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權力和關系,操縱學位與職稱評聘。他們反對創新,或者“打著創新的旗號,壓制創新人才”。譬如在地質學界,提出隕落地質學理論的張海亭先生一生備受冷落;否定板塊運動的李德威教授,因提出“層流構造假說”深受孤立,英年早逝。
院士群體不僅代表一個國家學術與技術的最高水準,也代表著國家、社會的核心價值導向。對一名院士候選人,公眾可以不介意他是來自高校、院所還是企業,但一定會介意他的職業操守、價值追求及社會聲譽。一個正面的例子是:2017年,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當選了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蓋茨研發的計算機微軟操作系統改變了每個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交往溝通方式,當選實至名歸。
“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這樣強調。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和他的研究成果是有國界的。院士評選若失去對其學術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考核,則失去了一個國家的國本和國格。這是中國的院士評選尤其應當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