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摘要:網絡政治社會化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傳播模式,利用網絡的平臺,有利于推動政治社會化。網絡政治社會化既有優勢也有其弊端,從網絡制度、網絡監管、傳播主體、傳播方式四個方面探究網絡政治社會化的路徑。
關鍵詞:網絡 政治社會化 政治價值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232-02
所謂網絡政治社會化就是利用網絡工具作為傳播方式和政治社會化內容的有機結合。面對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和日新月異,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為人們進行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負面的信息充斥整個網絡,給社會帶來消極的影響。政治文化的社會化過程在網絡傳播中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因此,研究網絡對政治社會化的傳播效果,對我國政治社會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政治社會化的本質及特征
“網絡政治社會化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進行政治信息交流、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學習政治知識、參與政治實踐、掌握政治技能、內化政治規范、形成政治態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辯證過程。”[1]在網絡平臺里,社會成員通過網絡尋找相應的政治文化信息,形成自我對政治的認識、態度、情感以及自我的政治價值判斷。其特征有以下幾點。首先,內容龐大而復雜。網絡相當于將紙介內容轉化為網絡內容,所有關于政治的內容都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政治社會化,同時網絡上的政治內容經過不同視角的解讀,形成新的政治內容。其次,傳播速度快。一方面是形成的政治內容,利用網絡工具傳播就能影響到整個網絡,另一方面是政治信息第一時間傳達到網絡受眾面前。再次,接收者層次不同。一方面由于每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和經濟水平的不同,網絡政治參與的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年齡段、知識水平、社會身份不同,對政治參與的認知、尋求政治知識的目的、吸收網絡政治內容的傾向也不同。可見,網絡政治社會化的客體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個體的匿名性、行為的隱藏性的特點,無法辨別網絡個體的政治社會化的真實性和程度化。最后,傳播方式多樣性。網絡政治內容的傳播途徑多元化。網絡政治內容一旦形成便可以通過網絡新聞媒介、網絡新聞頻道、微博、微信、騰訊以及網絡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
二、網絡對政治社會化的積極作用
網絡在社會個體參與政治、認知政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為政治社會化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作為信息社會化的先進工具,網絡在政治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人們參與政治提供便利的渠道。
1.網絡是政治信息傳播的直接渠道
互聯網是政治社會化的有效工具,“它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界限,為社會成員提供了接觸全世界各地政治文化及不同政治社會所倡導的政治文化的機會。”[2]網絡政治社會化儼然不同于傳統的傳播途徑,它能接收全世界的政治文化內容,通過技術的加工和處理,發送到網絡平臺,使網絡行為個體感知、認識、參與政治信息,形成自我的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價值、政治思想。網絡政治內容潛移默化地塑造網絡個體的政治行為,從而達到網絡政治社會化的傳播效果。
2.網絡是政治參與者互動的平臺
網絡既是政治社會化的傳播工具,也是網民政治參與的平臺。根據哈貝馬斯的“理想溝通情境”得以實現,即“每個有能力說話和行動的人都可以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每個人都可以質疑任何主張,提出新的主張,表達其態度、欲望、需求及偏好;不可借由內部或外部的強制力阻止參與者說話的權利”。[3]在網絡政治社會化中,網民參與政治內容的互動,根據自我的政治認識、政治價值對某一個政治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通過網絡發表自我政治認知的評論,其他人通過網絡表達自我的意見,相互間形成一種互動性交流,這種互動方式加深了客體對政治信息的了解,加強了政治社會化的傳播效率。
3.網絡是政治社會化的宣傳工具
網絡作為一個交流的平臺,依托不同的傳播工具傳播政治內容,如網站、論壇、微博、微信以及視頻或者網絡電視等。充分利用好這些傳播媒介能更好地進行網絡化的宣傳,進而達到政治社會化的效果。國內國際大事可以通過網絡傳播平臺進行政治社會化,便于網絡參與者及時了解國家大事,認識國際政治發展的動態,并通過新聞和專家解讀政治信息,積極宣傳國內外發生的最新動態,進而在網絡信息中占據主導地位,正確引導政治信息的輿論導向,加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
三、網絡對政治社會化的負面影響
網絡為政治社會化帶來了積極效果,同時網絡的虛擬性為政治社會化帶來一定的危害。第一,網絡行為個體的政治思想脫離現實生活。“網絡政治源于現實社會的政治,又相對獨立于現實社會的政治。”[5]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網絡政治信息一旦經過人為的加工修改,會出現脫離現實生活的現象,網絡行為個體身處不同社會環境和地區,發現網絡政治信息和現實生活的脫節,容易產生失落感。第二,西方多元思想價值觀的滲透。網絡的便捷性和無限性,使一些西方思想的滲入有機可乘,受到西方多元價值思想的影響,如果自身知識存在缺陷,缺乏理性的政治價值判斷,會嚴重影響到自己正確的政治價值觀、思想觀、人生觀、社會觀。第三,網絡政治的沉默性螺旋現象的產生。由于網民身份匿名和虛擬性,出現沉默的群體,這些群體把對政治信息的瀏覽、閱讀、學習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當一些不良的信息傳播時,基于自身所處的環境和相似的經歷,片面地作出錯誤的判斷,在網上不斷傳播歪曲事實的信息,推波助瀾,混淆視聽,不利于網絡政治社會化的傳播,嚴重危害網絡的傳播環境。
四、加強網絡對政治社會化的引導路徑
網絡時代的政治社會化的趨勢已不可阻擋,應適應網絡技術發展的現實性并具備前瞻性,掌握網絡政治話語權、主動權,積極應對網絡政治傳播的危害,采取可行的策略,促進網絡政治社會化的發展。
1.完善網絡傳播的行為制度
網絡社會來源于現實生活,超越于現實世界,由于網絡的超時空性、非限定性、無時間控制性、地區不平衡性、知識高低層次性等因素,網民面對錯綜復雜的信息無法作出理性的判斷,忽視網絡政治參與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容易作出非理性的網絡過激行為,這構成了網絡政治社會化的極大挑戰。因此,黨和政府要完善網絡的制度,針對網民網絡參與的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以及網絡犯罪行為都應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范網民的網絡政治行為,如網絡政治參與、網絡民主、網絡平等、網絡公平和正義。另外,規范網絡政治社會化的信息。網絡政治信息要以理服人,符合社會現實情況,引起網絡行為個體的共鳴,達到網絡政治社會化的效果。
2.加強網絡監管的技術能力
“網絡權力就表現為一種技術權力。”[6]政府是網絡的監管者和維護者,要掌握網絡主動權,治理好網絡,為網民營造一個安全、文明、有序、和諧的網絡安全環境。首先,創新網絡技術能力,針對網絡政治社會化過程出現的錯誤、虛假、非理性、極端的信息時,能有技術性過濾,及時維護網絡政治觀點的正確性。其次,加強網絡監管技術人員的培養。通過培育掌握網絡技術的監管人員,為網絡各網點配備齊全的人才,在應對各種網絡政治信息時,具有技術性的保障。最后,增強網絡政治防御性的監管能力。網絡監管不僅涉及信息傳播的內容形態,而且要細化到網絡傳播的渠道,為網絡政治社會化過程營造良好的網絡風氣。
3.培育正確價值的傳播主體
網絡政治的傳播既結合了傳統的基因又有其創新的形式,抓住網絡政治社會化的傳播主體,為政治社會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第一,新聞媒介主體的網絡化。傳統媒介通過紙質版的形式或者電視頻道來進行政治社會化,面對新的網絡平臺,傳統傳播媒介主體既要掌握傳統媒介政治社會化的主動權,又要建立網絡網站傳播平臺,規范網絡政治社會化的管理和傳播。第二,發揮學校傳播主體的功能。網絡政治行為體一般具備一定的知識文化,他們大部分人是接受教育的群體。學校加強現實教育和網絡教育的結合,把網絡政治資源作為學生認識網絡政治參與的重要來源,引導他們正確定位在網絡政治社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遵守行為準則,以便于他們確立正確的網絡政治觀。第三,加強網絡政治行為個體傳播。網絡政治行為個體不但是網絡政治信息的接收者和創造者,也是傳播者和反饋者,不同知識結構水平的行為個體具有不同的政治認知,針對不同的網絡政治行為體的評價和反饋,要作出合理的回應,以正確引導他們的政治行為,促進網絡政治社會化的正確傳播。
4.掌控網絡宣傳的傳播方式
信息化社會里,網絡作為新型的傳播方式,具有優越性。因此,掌控網絡作為政治社會化的傳播方式,是推進網絡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步驟。一是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政治信息的發布或者傳播都依靠一定的網絡平臺,把握好這些平臺作為政治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適應了現代網民接收信息的實際,有利于政治信息的及時化和便利化。二是發揮微博微信的傳播方式。網絡政治社會化中要注重官方的、新聞媒體的、群體性和個人的微博微信平臺,這有利于提高宣傳和促進政治社會化的傳播效率。三是網絡政治信息的視頻化和片段化傳播方式。相對于文字版的視覺效應,視頻結合了視覺和聽覺等感官認識,能夠調動人的感官細胞,利用短視頻的優勢,使傳播信息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實度,也更能進行網絡政治社會化。四是網絡政治信息表達的多樣性。網絡政治信息的宣傳需要多樣性的表達,充分利用其他符號的特征,把一些艱澀難懂的話語轉化為人們通俗易懂的語言,以適應不同人群,推進網絡政治社會化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楊仁忠.公共領域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7.
[2]李斌.網絡政治的政治學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03.
[3]劉文富.網絡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5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