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廣春
小學生說臟話成為現象,問題很嚴重。有一種近似公認的說法認為,小學生“出口成臟”現象,來源于網絡的作用。由于小學生用上了手機,有的網絡游戲準入門檻低,只要有手機就可以玩。而在游戲中或游戲的社群里,臟話等不文明用語非常普遍,即使平常很文靜乖巧的學生,進入這樣的環境里也會不經意間冒出臟話來。不過,小學生說臟話全賴網絡,讓網絡背這個鍋,很不客觀。這樣會轉移人們的視線,影響教育施策和教育效果。
誠然,網絡時代,男女老少都很難遠離網絡,小學生也不例外,更不可小看網絡的影響力。可是說小學生用了手機,用手機玩了網絡游戲,就從網絡學會說臟話,還是讓人難以置信。一方面,小學生玩手機及網絡游戲,肯定沒有與家長、教師、同學等相處的時間長。小學生玩手機或網絡游戲的時間很短,變化卻很大,不太現實。另一方面,手機及網絡游戲中并不全是臟話。小學生只學會其中的臟話,卻記不得、用不上其中的好話,不太可能。
反向推測,因為與家長、教師、同學相處的時間長,這些人才是小學生說臟話的關鍵。在現實生活中,成人很少反對說臟話的成人,或者,即使反感對方說臟話,也礙于情面,擔心疏遠關系,而不刻意制止對方,更不會流露出反感其說臟話的情緒。
細數成人社會及方言里的臟話,可以用“豐富多彩”來形容。公共汽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小區、超市、菜市場里,成人說話口無遮攔、臟話連篇,旁人卻從來都不加干涉,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這很容易讓這些孩子覺得,成人所說的話并不是臟話,可以“拿來”一用。而小學生只要說一句臟話,家長和教師就可能草木皆兵,立即引起重視,甚至夸大小學生說臟話的危害。
對成人說臟話與對小學生說臟話,使用截然不同的兩把尺子衡量,無疑給教育小學生不說臟話增添了太多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別以為小學生是未成年人,家長或教師就用成人的威嚴教育反對他們說臟話。這是行不通的。越是這樣,小學生越是反感,認為家長或教師能包容成人說臟話,卻反對小學生說臟話,不僅不講道理,也理解判斷不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很難合拍,教育和反對小學生說臟話,就陷入了一種被動局面。
弄懂小學生“出口成臟”的原因,就找到了抑制小學生“出口成臟”、引導小學生說文明話的捷徑。對教育者來說,想培養成什么樣的學生,自己首先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只要有小孩子在場,家長和教師聽到成人說臟話,應當嚴肅制止和反對,并指出應當怎么說話。這給孩子發出的信號是:說臟話不文明、不光彩,會討人嫌。久而久之,在家長和教師的引導和影響下,小學生之間,小學生與成人之間的交流,就會忌諱說臟話,遠離臟話,盡可能把話說得更漂亮、更中聽、更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