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全面弘揚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音樂審美體驗的全面發展過程,應以音樂審美感受感染學生,以音樂豐富的情感塑造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不僅有良好的藝術修養,還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創新、學會獨立唱歌、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自主掌握音準,使學生受益終身。
關鍵詞:小學 音樂課堂 音準探究
音準教學不僅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而且要為學生學聲調、音樂合作學習模式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改善課堂氣氛,大范圍提高學生的學唱音準。因此,組織有效的音樂小組合作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從小培養學生掌握音調和正確的演唱方法,在音樂課堂教學的精心策劃中,在不同的階段有其側重的方面,使學生唱出純凈、美妙的聲音,形成完整的歌唱,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感。本文旨在加強音樂課堂音準教學的研究,提高學生的音準水平,為學生未來的藝術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調動學生上音樂課的興趣
在設計每一堂音樂課之前,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激發學生對這首樂曲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學習唱歌和掌握音準的動力,是學生克服困難和敢于探索的力量源泉,同時興趣也是在師生之間營造一種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意境的創新精神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音準和音樂課的學習質量,一般來說,筆者運用猜謎語、講故事、唱歌、游戲、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掌握音準做好鋪墊。
二、音準教學節奏的訓練和節奏感的培養
在接受課堂訓練的過程中,除了準確地唱出每一個音符和每一個詞外,節奏的訓練和節奏感的訓練也不容忽視,絕對有必要打準每一個小節的節拍,唱出每一個小節,而不是“拖拍”或“搶拍”。這對從事音樂工作的人來說尤其重要,但這并不是唯一。 因為音樂表演會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而是能否激發聽者的情感,則需要歌唱者全心全意地沉浸在音樂節奏中。所以,讓學生們首先要了解這一切,把作者規定的節奏嚴格的融入自己內心的節奏中去歌唱。如果不小心,隨心所欲地改變或唱的無板無眼,就被認為是“沒有節奏感”,沒有節奏是不能唱準歌的。
三、在音準教學中著重突破教學難點
大多數歌曲在教學中都有難點部分,在教學歌曲之前我會用多種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部分,然后讓音樂和多媒體融合,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有聲有色的情景,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和欣賞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想象力。
四、音準教學不能離開琴聲
經過反復歌唱教學實踐,學生跟琴學唱歌曲比跟錄音機和多媒體課件學唱準確得多,跟錄音機學唱看似一會兒就學會了,再讓學生跟伴奏唱得也很好,但讓學生單獨唱跑音現象較為嚴重,如先讓學生反復聆聽教師和錄音范唱,再用琴逐句教唱,音準要比前面好得多,如在教唱小學音樂第一冊“國旗國旗真美麗”時,發現最后兩句不一樣,學生跟錄音機學唱沒區分開,把兩句的不同處唱成一樣了,如拿手風琴將這兩句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提前教唱并作說明,效果明顯比前面好得多,如在教唱小學音樂第五冊“一只鳥仔”中,先讓學生跟錄音機學唱,學唱三遍后,就學會了,集體跟錄音機伴奏唱的也可好了,可單獨抽學生唱,大部分學生都唱走音了,沒拿琴教唱,學生學唱的根本不扎實,大量實踐證明音樂教學有它的獨特性,“歌聲不離琴”。
五、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育理念
新的音準學習方式與新的音準教學方式相一致,才能達到行為的有效性,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學習音準研究,提高自身專業的理論素養,學會用先進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為了充分發揮我的音準教學特點,我堅持開展聽、評、說課活動,同仁之間互查學習、互相借鑒、采用了集體學習教材,討論研究音準的重點、難點、并有一人負責主講,進行集體分節備課,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特點,我的音準教學風格再進行修改。在音準教學中體現自己的個性,上好每一堂音樂課。每月都進行三到四節集體聽、評課活動,課后大家坦誠交流,如音準教學內容安排是否恰當,重難點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當、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思路、方法的滲透是否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討論、探討、每次聽課后都寫好聽課隨筆或反思,以待課后交流,我通過音樂教研組的活動,真正做到了音準教學的實施落實到音樂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課堂中發現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來作為重點問題進行研究,對音準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學校創設了許多有益活動,如年輕音樂教師觀摩課、拜師結對示范指導課等,組織同學們合唱比賽等,以促進學生學唱音準的發展,音樂教師整體專業素質的提高,為學生掌握音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總之,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每節音樂課上課前,應盡量把握課程標準的內涵,掌握音準的教學,認真學習教材,設計教學方法,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立帆.談談小學音樂課堂的音準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7(11):1.
[2]丁云.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反思淺見[J].中學教學參考,2010(11):1.
[3]方德剛.“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生學習方式有效性研究”調查報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S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