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騰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但是,在常規語文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情況仍然較多,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運用,很難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及時和自然的關聯。為此,筆者將課本劇這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入課堂,嘗試為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一、課本劇七環節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筆者查閱文獻發現,作者普遍認為課本劇是對語文教學的一種新鮮補充,是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辦法,并大多認為課本劇教學包括讀課文、編劇本、角色扮演等內容。
在多年的課本劇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語文課、拓展課、班會課、午會課、市區校三級課本劇比賽、班級“課本劇匯演”等若干平臺,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構建了小學語文課本劇教學的“七環節”模式(見圖1)。課本劇不能簡單等同于角色扮演,它是由一系列環節組成的有機整體。
1.分類篩選課文
不是每篇課文或一篇課文的全部內容都適合排演課本劇,師生要根據一定的原則共同篩選,如記敘性強、篇幅適中、對話豐富等。篩選結果也因文而異:根據篇幅,可分為全文改編、片段改編;根據劇情,可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根據內容,可分為課文直接改編成劇本、新增創編、想象續編等。表1是師生對滬教版四年級第一學期教材篩選的結果。
2.通過朗讀深入理解文本
教師采用“教師整篇范讀—教師單句范讀—學生單句跟讀—學生整篇朗讀”的模式,使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熟悉課文。如《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中,白求恩婉拒撤離時說的話——“我同意撤走部分傷員。至于我個人,要和戰士們在一起,不能離開”,既要讀出思考后的堅決,又要讀出大義凜然的淡定,教師和學生會在揣摩中反復朗讀,在朗讀中反復揣摩。只有熟悉了文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演繹文本。
3.組建分工合作的劇組
教師經過平時的觀察交流,發掘若干有一定語言素養、表達欲望、表演天分的學生。請這些學生作為核心,組建若干劇組,優化結構;組員要在組長的指揮下分工合作;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4.靈活創作劇本
設計臺詞是劇本的核心,教師既要提供必要的指導,又要敢于放手讓學生發揮。譬如,《狼牙山五壯士》第2節中,對五位戰士戰斗表現的描寫沒有直接引用語言,所以需要師生為人物設計臺詞。文中提到“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教師應提示圍繞詞語“指揮”和“命令”來增加和設計臺詞,而修飾班長臺詞的提示語可以參考“沉著”和“狠狠”兩個詞語。到這里,教師的任務就完成了,接下來就要由學生在劇組里討論臺詞的設計了。如下面的例子。
【劇組1】馬寶玉:(冷靜地)同志們,千萬別動,聽我命令。5、4、3、2、1。(高聲地)給我往死里打!
【劇組2】馬寶玉:(鎮定地)你們兩個,到后面的掩體里。你,還有你,架起機槍,給我瞄準,聽我指揮。近了,近了。(大手一揮)射擊!
實踐證明,學生在對劇本和臺詞一遍遍的打磨和創造中切實提高了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因此,課本劇的重點其實不僅在于“演”,更在于“編”,它涉及學生語言素養的真正提高。
5.為學生提供培訓與指導
教師對學生進行表演培訓的內容包括說話語氣、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再細一點,語氣還可包括憤怒、喜悅、悲哀、抱怨等;表情還可包括熱情、緊張、生氣、著急、自豪等;肢體動作還可包括聳肩、擺手、挽臂、舀水等。如《爸爸和書》一文中,“爸爸點了點頭,用他的上衣把我裹得嚴嚴實實的”一句中的“裹”字,教師可帶領學生們一起做動作,并且要做到位,即衣服要包得很緊,密不透風,讓學生在動作中理解“裹”的意思,通過“裹”這一動作體會父愛的深沉。
6.給學生充分的表演時間
在課堂上,正式表演的時段大致分為四種。一是課初表演片段,用于導入激趣。如《律師林肯》中,可先表演福爾遜誣告阿姆斯特朗,交代案情背景。二是課中表演片段,設置情境,輔助理解,可使學生保持注意力。如《跳水》中,船長用開槍逼迫孩子跳海的片段。三是課末表演,用于升華對文本的理解。如《武松打虎》,在講讀后表演武松打虎,體會動詞的準確和人物的勇猛。四是專門利用一個課時或班會課、六一聯歡會等進行各個劇組課本劇的匯演,即專場演出。
7.優化評價方式
上海正在全面推進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尤其主張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性評價,強調給予每個學生有針對性的反饋,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改進或提高。筆者對學生在課本劇中的全程表現及時觀察記錄,設計了等第制和評語相結合的評價表(見表2)。
二、課本劇七環節教學模式的實踐成果
在實施“七環節”課本劇教學模式之后,筆者所教班級中的很多學生學會了編寫劇本,提高了表演熱情,并更加喜愛語文了。學生在校課本劇比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還代表學校參加了市區級比賽并獲獎。筆者還對本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喜歡課本劇并因此增加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多數學生在合作和表演中獲得了能力與樂趣;學生普遍認為編劇本和表演環節遇到的困難較大;大部分學生希望課本劇在語文教學和學校課程中占有更多比例(見圖2)。
三、總結與反思
為了不斷豐富課本劇“七環節”教學模式的內涵,拓展課本劇教學的運用空間,提高課本劇教學的實效性,筆者結合實踐和調查反饋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是有必要積極推進課本劇課程建設。在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自主拓展課”作為新的推廣平臺,建設獨立的課本劇課程,吸引對此感興趣的學生參加,并使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投入課本劇活動。甚至,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外建立“課本劇社團”,由富有經驗的教師帶領,定期排演課本劇。
二是語文教師需要提高戲劇和文學素養。教師要給予學生有關課本劇方面的指導,自身就要具備一定的戲劇理論、文學理論、教學理論等相關知識,了解戲劇文本教學的內容和方法,能夠對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進行較準確的把握,改編劇本時能抓住語言文字的精髓,切實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在課程標準的框架內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表演能力和表演培訓能力,這是將文本活化的關鍵能力,也是師生經驗和文本內涵的交匯點、碰撞點和提升點。
三是要注重改編劇本的指導和提供表演機會。改編劇本是一種文本再造,是課本劇教學中最能體現語文性的重要環節。學生普遍感到困難,說明教學指導還不到位,需要改進方法,并在細節上進行更加具體的指導,要切實讓學生在語言能力方面得到更大提高。另外,學生既對表演感到興奮,又面臨著諸多挑戰,這需要教師設法增加學生運用語言和當眾表現的機會,充分發揮課本劇作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具有戲劇表演和文學雙重屬性,體現文本解讀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課本劇,是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本劇“七環節”教學模式是變革語文教學模式,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可借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