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微
中華經典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從小培養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審美品位和語言表達能力,并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那么如何以課堂和活動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在現代文中滲透經典古詩詞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現代文中適時滲透一些經典古詩詞,讓學生受到熏陶。
例如,《飛奪瀘定橋》一文在描寫瀘定橋的地形易守難攻時,引用了李白《蜀道難》中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學生只知道這個地方易守難攻,但想象不出有多難,也就不能理解攻打瀘定橋的難度了。于是,教師出示了《蜀道難》全篇,讓學生讀一讀,并找出李白描寫蜀道難行的句子。學生找到了文中出現三次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還找到了“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由此,學生從中體會到這里的路走起來有多艱難,紅軍戰士攻打瀘定橋的難度有多大。又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教師引入了《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劉備所說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教育學生做事不要存在僥幸心理。
二、推薦并引導閱讀《論語》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上的第二課是《孔子與學生》,這正是教師給學生推薦閱讀《論語》的最好時機。于是,教師給學生講述了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及其政治理想、言論對其學生和后人的影響,甚至國家領導人也會借鑒《論語》中的思想治理國家。
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去讀《論語》了!”就這樣,從一開始只有幾個學生讀《論語》,到后來全班學生都開始讀《論語》,進而在全班掀起了讀《論語》的熱潮。
“半部《論語》治天下。”學生雖然可能對其中的內容一知半解,但隨著他們人生閱歷的增長,自然會明白其中的道理。《論語》有助于學生明事理,無論是在做人還是做事方面,都將使學生受益匪淺。
三、紙短情長之讀寫一封信
書信是傳遞情感的一種交流方式,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這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卻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而正在被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微信等所替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筆者借助教材中“書信”這一單元為學生介紹了有關書信的規范格式及其種類,講述了我國最早出現的戰地家書等,使學生們了解到:由于材質的不同,信曾被稱為牘、札、簡、貼;因為尺寸的不同,曾被稱為尺素、尺紙、尺書;因為信使的不同,曾被稱為魚書、鴻雁、青鳥、梅花;因為信封的不同,又被稱為書筒、函。
筆者還帶著學生一起查找、搜集了與書信有關的詩句,并用一節課的時間專門探討古人對書信的不同稱呼,還一起欣賞了很多帶有家國情懷和親友相惜的詩詞等。例如,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中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中的“總是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雁信,冷清清杳無蹤跡”;杜甫《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這一課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讓學生讀到了諸多與書信有關的詩詞,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與博大。
在學生了解了有關信的文化后,就開始寫信的習作教學。在上課之前,筆者與家長們溝通,讓家長們親筆給自己的孩子寫一封信。家長們將自己平時想說又難以說出口的話寫在信紙上,句句平實,句句入心。當筆者把家長們的信分發給學生時,他們感到既新奇又興奮,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這樣用書信與家長溝通過。當信讀到一半時,有些學生就開始泣不成聲了,被家長語重心長的文字所感動。隨后,學生也用飽含深情的文字給家長回了信。這一活動體現了書信紙短情長的特殊作用。這次教學活動后,有的家長說:“我從來沒有用文字與孩子溝通過。有很多話不愿意當面說出來時,用文字表達卻能道出心底的聲音。”有的學生說:“讀了媽媽給我寫的信,我才知道,原來在媽媽的心里,我是這么重要,我在思考長大后怎樣做才能孝順我的父母!”一封信使父母與孩子的心貼得更近了。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四、盡顯風采的詩詞達人秀
結合學校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的詩詞大會,筆者在班級里也開展了詩詞達人秀活動:要求學生每周背誦一篇小古文,并能在課堂上恰當地引入某一句傳統詩詞。漸漸地,很多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并能將其運用到作文中。于是,當學生看到池塘中的荷花時,會不由自主地說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看到相關的景物,學生會嘗試吟出相應的詩詞。
學生因為喜歡上了詩詞,進而也喜歡上了“飛花令”。一下課,常有學生拿著自己的唐詩字帖來與筆者對飛花令,學生也會三五成群或兩人一組地參與這一活動。筆者曾利用班隊會時間,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古詩詞活動,讓學生展示平時積累的詩詞,進一步提升了學生誦讀詩詞的興趣。其中有一名學生還代表班級參加了學校的詩詞大會并獲得了冠軍,使全班學生倍受鼓舞。
五、對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思考
在學習傳統文化時,應注意古為今用。語文教學也要做到古今結合,讓學生學完了能夠應用。教師要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聯系生活解讀古人的詩句,怎樣讓古人的思想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這些在教學參考中并沒有提出明確的教學建議。實踐表明,如果能舉辦一些相應的活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依據學校的詩詞大會,創設相應的情境,分年級統一進行詩詞誦讀,定期開展誦讀比賽,既為詩詞大會儲備了人才,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對傳統文化的傳授與繼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師自身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學習,并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教師的文化底蘊深厚了,才能培養學生談吐優雅、文質彬彬的儒雅氣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認真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