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群眾工作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增強執政本領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央蘇區時期黨中央為了真正解決“一切蘇維埃工作服從革命戰爭的要求”這個問題,極度重視開展群眾工作。《長岡鄉調查》一文詳細體現出了毛澤東同志從政權組織、軍事動員、經濟發展等方面開展群眾工作的情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新時代群眾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示:必須深入群眾中開展調查研究、必須從群眾實際生產生活需求著手、必須注重發揮群眾的主體力量、必須加強軍民深度融合。
關鍵詞:中央蘇區? ?群眾工作? ?經驗? ?長岡鄉調查
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都把密切聯系群眾,增強群眾工作能力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理念之一。早在1927年12月,毛澤東總結了攻打茶陵的經驗教訓,宣布工農革命軍的三項任務:一、打仗消滅敵人;二、打土豪,籌款子;三、做群眾工作①。在中央蘇區時期,為保障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黨中央擴大群眾動員工作領域,積極鼓勵群眾參與土地革命戰爭。毛澤東同志在第五次反“圍剿”前期,黨內“左”傾錯誤嚴重泛濫的情況下,帶領著調查團深入到長岡鄉進行農村社會調查,整理寫出了《長岡鄉調查》一文,希望通過對長岡鄉政權組織、軍事動員、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經驗的收集和整理,加以宣傳教育,成為供給其他落后鄉蘇、市蘇地區群眾工作開展的榜樣,爭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群眾到蘇維埃政權的旗幟之下,推動革命的順利進行。
開展調查研究就是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深入到調查現場中去,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達到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和把握。切實有效的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一個充分了解社情民意、集中民智的過程,因此,開展切實有效的調查研究能夠有效助力群眾工作的展開。
(一)眼睛向下,貼近群眾切實的生產生活
“密切聯系群眾”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②。毛澤東同志對開展調查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必須虛心向群眾學習,必須眼睛向下,腳步向下,貼近群眾生活。過程中發現饑荒之后,缺糧現象十分普遍,春耕雖好,但是蟲害影響了秋收,番薯、谷子等農產品的市價發生了一定程度的上漲。此外,國民黨對中央蘇區實行的經濟封鎖在1933年進入極端嚴厲時期,國民黨企圖通過蘇區物資的日益匱乏,使蘇區和紅軍“未剿而先滅、不戰而自亡”③。一時間,糧食產量大減,群眾只能以酸菜水、蘿卜水代替食鹽,蘇區軍民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都遭遇了極大地挑戰。
為此,毛澤東同志親自領著調查隊,走村入戶,深入到田間地頭里去開展調查,不僅將“群眾生活”作為專項列出來,而且通過與群眾推心置腹的談心,詳細記錄下了衣、肉、鹽、油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再仔細對比數據確認群眾的生產生活是否得到了切實的改善。
蘇維埃是群眾生活的組織者、領導者、守衛者,只有當權者認識到了群眾對政權存續的重要作用,用最具體、最實際的行動去解決群眾遇到困難和問題,把握群眾的所思所想,為群眾排憂解難,才能夠讓群眾發自內心的去積極擁護蘇維埃政權,積極主動地擴展紅軍隊伍、壯大紅軍力量。
(二)開調查會,提高調查材料可靠性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全面、深入、客觀的了解長岡鄉群眾工作的具體情況,毛澤東同志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通過召開座談會來集體協商討論從擴大紅軍到修整河堤道路等具體事宜,開展調查會實地考察調研糧食合作社的具體開展情況,設立各種委員會對國有財產、衛生條件等方面進行細致詳細的考察,確保以最詳實的資料和最精準的數據來粉碎一切機會主義者和主觀主義者的臆測與造謠。
同時,毛澤東同志還堅持了“一分為二”的調查分析法,不僅重視取得的成績和長處,而且不加粉飾的提出不足與問題。例如在“代表會議”這項內容中,毛澤東同志高度贊揚了長岡鄉常委會、代表領導居民等創舉,提出這些是值得其他鄉蘇、市蘇加以學習借鑒的,代表是同群眾間發生固定溝通交往關系的重要組織,必須擇優錄取,保持先進。毛澤東同志也直言不諱的指出要及時改選淘汰落后的代表,明確代表任期,避免頻繁換屆,議事話題應具體實際,避免內容過于空洞寬泛。
群眾是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個體,有吃飽穿暖、參與政治管理、學習娛樂的合理需求,這些需求對于國家來說微不足道,但是對于具體的一家一戶來說,直接關系到家庭成員生活的安穩程度。因此,群眾的需求就是發展的契機,群眾的需求就是努力的方向,開展群眾工作必須牢牢把握住群眾的物質、政治、精神需求。
(一)滿足群眾的物質需求,滿足群眾對土地和溫飽方面的需求
中央蘇區時期,通過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農村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廣大貧苦農民徹底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成為了自由民,有了生存發展的根本。但是蔣介石的持久戰與堡壘主義相結合的戰略和以守為攻、合圍之法的戰術,導致中央蘇區生產和軍事供給十分緊缺,相繼出現了勞動力匱乏、耕牛不足等困難,制約著進一步生產,物質生活匱乏,難以維持大規模反擊戰爭的消耗。
在這種嚴峻的條件之下,長岡鄉設立了模范耕田隊和勞動互助社,在農忙時期幫助紅軍家屬和普通群眾進行義務耕田,不僅有效地緩解了農忙時期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完成了互助社優待紅軍家屬、幫助孤老的任務,緩解了紅軍戰士的后顧之憂,有利于壯大紅軍作戰力量。
在當時的農業技術條件下,耕牛對于農業發展的作用僅次于勞動力,而各鄉蘇無牛的勞動力所占比重較大,缺乏耕牛是制約農業發展的嚴峻問題。因此,長岡鄉政府領導群眾組成了犁牛合作社,積極動員廣大群眾集股買牛,所得谷物按分田數進行公平分配。此外,長岡鄉在興修水利、墾荒造林、發展多種經營等方面開展的一系列措施,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對于土地、溫飽等方面的需求,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參加革命戰爭的積極性。
因此,黨中央在開展群眾工作過程中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針,要深入到實踐的第一線去制定合理有效的經濟政策。一方面,要鼓勵廣大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經濟建設中去,自力更生謀求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分配經濟利益,協調滿足廣大群眾正當的物質利益需求。
(二)滿足群眾的政治需求,保障群眾的政治民主權利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政治需求是促進人民群眾實現自我價值、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群眾的政治需求的滿足最重要的是靠政權工作的有效性來保證實現的。對此,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工作有效性的標準:“最能夠最接近廣大群眾,最能夠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最能夠動員群眾執行蘇維埃任務,并且最能夠爭取任務完成的速度,使蘇維埃工作與革命戰爭、群眾工作的需要完全配合起來。”④鄉一級的蘇維埃政權是離群眾最近的組織,是最“接地氣”的組織,只有健全鄉蘇政權工作的組織領導機制,才能夠有效的滿足群眾的政治需求。
長岡鄉實行選舉制,設立了擴大紅軍委員會、土地委員會等十五個委員會,明確了委員會中各級干事的職責和責任,然后進行與選舉相關的宣傳,向群眾詳細解釋為什么要進行選舉、如何選舉。村落代表負責對轄區選民進行登記造冊,并以村為選舉單位,分為軍事動員、經濟建設和其他工作三項對主席作定期工作報告。待選舉名單擬定出來并且經過公示,就可以擇期召開選舉大會,集體表決候選者、討論提案。
選舉蘇維埃代表是群眾最重要的權利,長岡鄉召開選舉大會,給予廣大人民群眾自由表達政治意愿和訴求的機會,使廣大人民群眾自主參與到管理過程中去,真正地享有最廣泛的民主政治權利,切實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蘇維埃政權的認同感極度提升,真正實現了由被迫接受黨中央發布的各項政治任務到主動參與到政治建設中去的重大轉變,有利于促進以政治穩定發展促進革命穩定發展。因此,黨中央在開展群眾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滿足新時代下廣大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政治需求,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
(三)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開展文化運動普及教育
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切群眾的實際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熱烈的擁護我們。”⑤動員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拉橫幅、喊口號,能夠注意群眾精神文化上面臨的實際問題,滿足群眾的實際精神文化所需,成為群眾精神上的組織者、領導者,才能使群眾緊緊圍繞在蘇維埃政權周圍。
中央蘇區時期,長岡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文化運動,興辦列寧小學和夜學,分別為適齡兒童和有學習意愿的成人提供教育,各學校均分為甲乙丙三班,按照年齡層次開設兒童、成人讀本和讀報算數等不同課程。對于有孩子的、年長的、距離較遠的“文墨不深”的群眾則另外開設識字班,每個村還各設置一個學習俱樂部,下設體育、墻報、晚會、戲劇等委員會。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創新文化體制,面對各年齡層次的群眾發展文化教育,切實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和權利。同時,長岡鄉還設立了宣傳隊,通過個別宣傳、值日代表宣傳、紀念節大會宣傳等方式,面向廣大群眾宣傳擴大紅軍、經濟建設、紀念節等等。
精神需要對人們政治、經濟方面需要的滿足程度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長岡鄉通過這些文化宣傳活動,充分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了群眾對于蘇維埃政權的信任感和擁護意愿,對中央蘇區的其他戰時工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組織與推動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高速發展,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和自由化的特點,因此,黨中央在開展群眾工作過程中,必須更加重視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充分體驗到多樣化和自由化的文化及教育,不斷提升群眾的思想覺悟,讓群眾堅定樹立對黨和政府的信仰和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自覺拜師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要始終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體現了人民群眾是國家的力量源泉,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要切實開展群眾工作必須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同時,群眾工作也是軍隊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軍隊的三大任務之一,寓軍于民、軍民共建是市場經濟國家的一般做法,因此,開展群眾工作必須建立良好的軍民互動關系,促進軍民共建融合式發展。
(一)發揮基層群眾主體的力量,鼓勵群眾參與形式多樣化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充分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⑥人民群眾是革命的主體,革命戰爭取勝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群眾的力量。為了動員群眾參與到革命中去,長岡鄉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干群相結合的工作原則,吸收擴大紅軍委員會、土地委員會、教育委員會等各群眾團體的代表、相關的干部以及普通群眾來擔任軍事、經濟、擁護蘇區宣傳動員工作的領導者或管理者,形成了以群眾為主體的溝通聯絡站和工作隊。此外,在犁牛合作社、勞動互助社中也秉承群眾自主創立、自主運營的原則,獨立自主的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和耕牛不足的問題。
此外,在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革命實踐的過程中,為了使群眾的主體性力量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必須避免采取強制性措施進行干預,必須避免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風氣橫行,否則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長岡鄉在群眾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采取了召開選舉大會、代表大會和設立代表制等多種形式來鼓勵群眾參與到政權建設中來,選舉出來的領導者都來自于群眾當中。不同于中央派駐的領導干部,所知所想可能脫離了各村的具體實際,缺乏一定的針對性,這些選舉出來的領導雖然可能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憑借脫身于勞動群眾的經驗和閱歷,他們有著和群眾一致的奮斗目標和相似的個體實際情況,他們最了解群眾的根本利益需求和思想動態,可以更好的與群眾打成一片,更好的使群眾接受蘇維埃政權的一些舉措,使得群眾工作的展開更加富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加具有帶動性,有利于群眾工作取得極大地成效。
長岡鄉極度重視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力量,堅持群眾自主決策、自主管理,群策群力地開展宣傳組織工作,及時向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推廣優秀的群眾工作經驗,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極大地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極大提升了群眾工作的效率。因此,黨中央在開展群眾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認清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重視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主體力量,減少命令主義和干預主義,給予群眾充分的自主權和行動自由權,讓人民群眾自覺成為黨和國家各項任務的擁護者、實踐者和創新者,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消極的反應者。此外,要時刻注意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群眾喚醒群眾,用群眾帶動群眾,讓一部分群眾的首創普及成為全社會共享的成果。
(二)鼓勵群眾踴躍參加紅軍,把壯大紅軍隊伍與提升軍隊素質相結合,共同加強革命隊伍建設
革命戰爭的進行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消耗和犧牲,中央蘇區時期隨著革命的繼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到革命建設中去,補給紅軍人力消耗。長岡鄉為此特別設立了擴大紅軍委員會、慰勞隊,一方面,通過委員會的代表對勞動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積極開展正面軍事動員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優待、慰勞紅軍家屬,對紅軍家屬給予物質、精神、生產、生活上的幫助,維護了紅軍的切身利益,解決了紅軍的后顧之憂,極大地增強了農民群眾對于蘇維埃政權的擁護和愛戴,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軍支援革命的積極性,為紅軍隊伍提供了極大地人力補給,壯大了革命隊伍力量。
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將不在于廣,而在于謀。能打勝仗是軍隊建設的核心要求,因此,長岡鄉健全了地方部隊編制和訓練措施,將地方部隊成員分別編入到排、連、隊三級中去,分設排長、連長、隊長進行層層管理。規定以村為單位,每月兩次進行排操,以鄉為單位,每月一次進行連操,嚴格規定了訓練時間、武器、科目、人數等,此外,嚴格規定了后勤、防空、放哨和巡防檢查等方面男女的分工、成員的組成等等。長岡鄉嚴格軍事訓練和政治訓練,作為軍隊正規軍事訓練的輔助與補充,有利于形成軍民合力,充分提升鄉蘇青壯勞動力的身體素質與政治素養,為革命的順利進行輸入高素質軍事人才,極大提升革命隊伍的素質。
因此,黨中央在開展群眾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軍民合力的重要性,鼓勵動員發揮群眾的力量,既采取正面宣傳動員的措施,提升群眾參與的意愿性與積極性,又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同時要注重軍事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以正規軍事訓練為主體,以地方群眾隊伍訓練為補充,軍民共同加強革命隊伍建設,共同建設一支高素質、高凝聚力的能打勝仗的隊伍,讓群眾積極主動的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軍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
(三)鼓勵群眾搞好生產生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搞好軍事支援相結合,共同加強革命經濟基礎建設
革命戰爭的順利進行不僅僅是一個人力資源消耗的過程,物質資源的消耗也革命事業取得勝利受到掣肘,因此,必須注重在動員群眾參加革命 的基礎之上,開始經濟戰線上的建設工作。長岡鄉調查時值第五次反“圍剿”前夕,國民黨政權對中央蘇區實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企圖通過抑制蘇區經濟的發展來掐斷革命的脈搏。為此,長岡鄉勞動群眾開展了一系列反封鎖的農業運動,如:一、組建了農業合作社、勞動互助社、耕田隊,統一組織農業生產,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發展的組織性和協調性,積極動員勞動群眾合作互助、資源共享,共同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二、開展了革命競賽 ,通過各村之間的“春耕”競賽,獎勵先進、激勵后進,極大地提升了各村勞動群眾的農業生產積極性和農業發展速度。通過這些措施,長岡鄉農業生產取得了極大地發展,紅色區域之內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生活水平提升配合了軍事支援,為革命事業的順利進行供給了極大的物質資源。
因此,黨中央在開展群眾工作過程中,必須注重開展經濟建設,為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新時代下,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面對著外來挑戰,美國新一輪貿易戰的發起將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從而影響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因此,新時代下開展群眾工作,必須克服注重經濟困難,避免經濟問題影響群眾生活,避免經濟掣肘群眾工作的開展,要時刻注重經濟建設的穩定有序開展。
注釋:
①劉云、吳水弟、朱家柏:《中央蘇區宣傳文化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1-24頁。
②《中國共產黨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4-60頁。
③吳曉榮:《中央蘇區時期的經濟封鎖與反封鎖》,《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7期,第63-66頁。
④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6-321頁。
⑤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141頁。
⑥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8-139頁。
參考文獻:
[1]曹春榮.中央蘇區群眾工作的基本經驗[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2,(04):30-34.
[2]廖正本,余伯流.中央蘇區簡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3]劉云,吳水弟,朱家柏.中央蘇區宣傳文化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4]李明,王宇飛.中央蘇區時期群眾工作的經驗及啟示[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1,(06):38-40.
[5]梁小軍.中央蘇區時期群眾工作的經驗及啟示——以馬克思大眾化為視角[J].求實,2014,(05):26-29.
[6]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8]謝廬明.中央蘇區時期中共共產黨群眾工作的經驗及其啟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11):96-99.
[9]毛澤東.長岡鄉調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余伯流.中央蘇區經濟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11]肖飛.從《長岡鄉調查》看黨的群眾路線在鄉蘇社會動員中的作用[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06):36-40.
[12]徐貞.中央蘇區時期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歷史考察[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6,(06):30-36.
(作者簡介:戴文穎,研究生在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南昌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