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書
摘要:當前,我國正在逐步改革高考制度,以達到最大化發揮每個學生的學科優勢的目的,隨之而來的是升學及職業生涯選擇的問題。文科生與理科生在思維方式及問題分析等方面特點存在差異,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結合自己的興趣所在、學科學習能力及性格特點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考改革? ?職業生涯規劃? ?教育
高考改革在教育改革中是備受矚目的一環,被置于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此輪的改革不僅要改革考試科目及考試方式,還要相應的改變各高等院校的招生方案,使人才選拔制度與人才培養制度相對應。改革明確指出,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高中生可自行選擇學習科目,進而實現招考分離、多次選擇,探索基于除注重高考成績外綜合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此外,學生在學期間參加志愿服務將切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逐步成為評優升學的硬性要求。
新高考改革模式下,為保證新高考改革正常進行,高中課程計劃等方面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旨在培養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的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新高考模式能夠最大程度的體現公平公正,增加可選擇科目種類及考試次數,引導學生發揮學科優勢,緩解考試壓力。有報道指出,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國高中生接受職業生涯相關教育的數量比例較低,僅為30%左右,然而高考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同時也為高中職業生涯相關教育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在高中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職業規劃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當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以及相關職位的職業特點等,高中生能夠充分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熟練相關技能,根據自己的綜合素質盡早作出職業規劃,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文科生和理科生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文科生較為感性,偏重形象思維,因此,對文科生多一些理性分析及引導對于文科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需要落實到位。
(一)當前就業形勢緊張嚴峻
高考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同時也為職業的選擇帶來了局限。如今,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社會更需要具有創新性思維的人才。然而,不同的專業社會需求不同,文科生能夠選擇的就業范圍較為局限,這就需要我們了解自己的能力,逐步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結合學校教育盡早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最大化激發自己的潛能并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專業知之甚少,僅僅停留在表面認識上,在選擇學習科目時,不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及職業定位,無法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為減少這種情況發生,學校需要對高中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幫助我們分析客觀形勢,明確自己的定位,加強學習和鍛煉,提高競爭力。
(二)學生發展需求的多元化
高中階段,我們對職業有了初步認識,對職業需求、該職業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也會有更加清楚的認識。有研究指出,職業生涯規劃應與每個人身心發展特點相契合,在不斷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有初步的規劃,結合自身學習情況及深入了解,適當調整及改進,最大程度的滿足自我需求,適應每個人的實際發展狀況。對高中生進行適當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促進我們對自身的了解,實現全面發展,幫助我們提升認知能力,明確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三)高考改革發展大勢的順應
2012 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特長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做好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對我們高中生進行適當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實行的新政策,是為深入貫徹落實完整的高考政策而做出的相應調整,同時也是高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結合當下我國高中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發展趨勢,高考改革是大勢所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以及高中生的實際需求。從宏觀角度講,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順應高考改革的趨勢,豐富高中課程教學體系,從微觀角度講,除了加強學科知識的學習還能夠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也為我們未來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發現自身興趣及優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便捷的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而,高中階段學生還是會憑借感性認識作出一些決定,因此,除了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之外,還要了解自己優勢和能力,是否能夠滿足并且適應職業需求。首先,我們要積極與專業老師交流,聽取老師的評價及建議,了解自己興趣及能力所長,客觀判斷自己是否適合理想中的職業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此外,還應當參考家長及同學的評價,通過多個角度充分認識自己。對于平時熱愛參加班級活動,組織能力很強的同學,可以考慮選擇行政方面的工作,將自己的優勢充分體現在工作中。
(二)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
高中時期,總有人問你想考上哪所大學,夢想是什么。有些高中生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清晰,在選擇學習科目時容易受到老師及家長的影響,特別是在選擇大學報志愿的時候,家長總會要求我們從當下社會的熱門及需求量大的工作崗位出發考慮報考專業類型,自己的選擇會受到干擾。然而,社會在不斷進步和發展,一味的追求熱門專業會造成人才過剩,在大學學習畢業之后是否還是熱門專業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因此,要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分析綜合多種因素選擇學習科目及院校專業,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為職業生涯的選擇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制定階段性目標
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能只針對高三年級,應當滲透于各年級的教學工作中,對于我們學生而言是要根據每個年級階段的特點,明確自己在該階段的目標并盡全力完成,逐步規劃自己的職業方向。高一年級,我們會接觸所有學科,有充分的時間和余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職業教育方面需要增加對職業選擇的意識;高二年級分科,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學習能力選擇學習科目,應當接受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側重對職業選擇的認識;高三年級則強調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面臨著升學及院校專業的選擇問題,應當將職業教育與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對職業生涯進行初步規劃,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及素養。只有將每個階段的目標制定好并完成好才能體現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作用,通過我們的實踐實現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系統化。我們要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主動學習學科知識,作出職業生涯規劃,以后在大學中按照培養計劃學習專業知識,才能更加適應職業及社會需求。
(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高中生學習壓力大,很少會參加課外活動,甚至有些學校規定活動課必須在教室上自習等,缺乏實踐機會和能力。此外,受家庭成長環境及前期教育背景影響,有些學生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不強。學校更傾向于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社會認識不足,不利于職業生涯規劃。高中語文課本中選取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我們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及洞察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為未來的專業學習及就業擇業做準備。只學習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積極參與校園及社會實踐,豐富實踐經歷,從而幫助我們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具備必須的職業素養。例如,積極參與博物館、美術館、名勝古跡、名人故居或紀念館等地的義務講解,利用周末時間去社區、小學向老人、小學生教授英語等,培養與人協作及溝通能力等,這些都是職業發展所必需的良好品質。我們要走出校園,走進敬老院、走進社區等,幫助老人打掃衛生,給老人讀報等,體會不同的職業角色,了解職業背后的故事及相關的能力需求。回到學校后彼此交流看法,結合老師的總結與引導,我們要及時調整或改變職業生涯規劃,使其更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從客觀角度而言,積極參與實踐能夠增加我們對職業的認識,從主觀角度而言,能夠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的交際能力及處理事務的能力,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在以后不斷反省改進,培養自己的韌性、毅力、創新力等,有助于個人的發展,也能更好地適應職業需求。
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高中生和社會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目前還需要在實踐和改革中不斷進行完善。除了學生自身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之外,學校也應當利用社會資源,培育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加強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我們需要發現自身興趣及優勢,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制定階段性目標,積極參與實踐以適應職業需求。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永輝,龐月蘭.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J].才智,2018,(31):151.
[2]許軍建,王俊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價值與問題探討[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8,(07):78-81.
[3]王靜麗.夢想照進現實——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9):42-43.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