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慧霞 常遠
摘要:以黑格爾的悲劇沖突論解讀普希金的悲劇作品《莫扎特與薩列里》,可以發現,該劇本試圖建構一種新型沖突模式,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沖突、音樂理念沖突、精神倫理關系沖突以及個人自身的沖突,通過主人公莫扎特與薩列里在悲劇沖突中的毀滅與和解,達到真正恐懼與同情的悲劇效果,使讀者的感情得到凈化,從而達到悲劇的道德教化作用。
關鍵詞:莫扎特與薩列里? ?黑格爾? ?悲劇沖突論? ?音樂理念? ?精神倫理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 - 1831),是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他建構了一整套悲劇理論骨架,提出悲劇典型論、悲居沖突論、悲劇結構的整一性原則、悲劇效果論、倫理實體中心說等五個基本原理,和倫理力量、倫理實體、一般世界情況、情境、沖突、動作、情致、情節、性格和毀滅、和解兩組主要范疇,開啟了繼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研究后的又一新篇章,是西方古代悲劇理論史上的集大成者。
《莫扎特與薩列里》(Mozart and Salieri)是十九世紀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與劇作家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 - 1837)的悲劇代表作,該劇本講述了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 - 1791)與安東尼奧·薩列里(1750 - 1825)兩位歐洲著名作曲家之間藝術和個人的沖突,最終導致薩列里因嫉妒莫扎特的才能而將其毒殺的故事。
本文試以莫扎特與薩列里的真實故事為潛文本,從黑格爾的悲劇沖突論入手,以對比兩大主人公的一般世界情況、情境、性格與精神倫理力量為方法,并分析悲劇沖突中主人公的毀滅與和解,來解讀薩列里謀殺莫扎特的心理表現。
古希臘天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較早探索悲劇批評與悲劇沖突的根源,他在《詩學》第十一章中提到:情節包括三個部分:突轉、發現和苦難。在悲劇的情節發展中,使出類拔萃的人物因遭遇"意外發生"又有"因果關系"的劇情沖突,而在眾目睽睽下死亡、遭受苦難、受傷以及諸如此類的情況。德國辯證法哲學家黑格爾則在著作《美學》中提出,悲劇沖突是兩種都具有合理性又有片面性的倫理力量在不同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可避免的沖突。基于此,他把所有悲劇沖突歸為三大類:人與自然的沖突;個人內心的沖突或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沖突;人與人之間精神倫理關系的沖突。
在《莫扎特與薩列里》這部悲劇中,莫扎特作為一個古典主義音樂界的曠世奇才,在自己三十五歲事業發展的巔峰期中竟被自己深深信賴的的同事及好友薩列里毒殺,命運的突轉是意外發生?還是有不為人知的因果關系?通過分析黑格爾沖突論中的個人心理沖突、社會關系沖突與不同的精神倫理沖突,我們可以找到真相。
(一)個人心理沖突
主人公薩列里出生在威尼斯共和國的一個偏遠小鎮,是一個破產商人家的兄弟姐妹眾多的孤兒,出身貧寒但卻癡迷于音樂,當他在孩提時代聽過教堂里崇高圣潔的管樂后,就醉心于音樂的世界,投身于刻苦練琴與創作中,在近乎苛刻的自制力和鍥而不舍的意志力支撐下,最終在藝術上到達了一個新高度并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了社會地位顯赫的奧地利王室的宮廷樂長,并培養了貝多芬、李斯特還有舒伯特等音樂大家。他是快樂、幸福、成功的,只是,在遇到莫扎特之前:
我是一名嫉妒者,
我痛苦地,深深地陷入妒忌中——哦,上帝!
你不把曠世的才華、不息的靈感來褒獎
熾烈的愛情、無私的獻身精神、
辛勤的勞作、虔誠的祈禱——
卻去給一個瘋子,讓一個游手好閑的人增光添彩。
正義何在?…… 哦,莫扎特,莫扎特!
莫扎特出生于奧地利的一位宮廷樂師家庭中,他的父親是宮廷天主教樂團的小提琴手,4歲學習鋼琴和作曲,6歲開始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國進行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他創造出大量歌劇、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游曲等古典音樂。薩列里的嫉妒情欲隨著莫扎特在維也納的名聲大噪和在自己音樂創作缺乏靈感的巨大壓力下噴薄而發;他對上帝虔誠的贊美,在看到上帝的冷漠和對人類的利用后,轉為對上帝的懷疑和質問,個人信仰的崩塌引發了個人內心的劇烈沖突。
(二)社會關系沖突
情境,即悲劇人物在日常活動中適合展開悲劇情節與塑造悲劇人物的沖突時空,一個完整的悲劇情境由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及關系五個要素構成,如莎士比亞悲劇中麥克白在自己的城堡為了王位謀殺客人鄧肯國王,哈姆萊特為了拆穿殺害父親的叔父而導演戲中戲《捕鼠機》,在《莫扎特與薩列里》第一幕中,盲人樂師的出現就構成了一個鮮明的沖突情境。
莫扎特在與薩列里赴約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彈奏自己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三場中的詠嘆調的盲人樂師,他興致勃勃地邀請盲人樂師為薩列里彈奏,卻遭到薩列里對自己和盲人樂師的冷嘲熱諷:
我仿佛看到一個蹩腳的模仿拉斐爾①的畫家在亂涂亂抹圣母像,
看到一個拙劣的模仿但丁·阿利基耶里②的賣藝者,
莫扎特,你聽一個瞎老頭彈琴!我的天,你有失身份!
在這個情境中,通過把蹩腳畫家與拉斐爾對比,賣藝者與但丁對比,盲人樂師與莫扎特對比,我們看到莫扎特與薩列里在對待盲人樂師不同的態度產生的沖突,薩列里出身貧寒卻一生都在追求“陽春白雪”- 歐洲宮廷音樂炫耀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都是為高貴的皇室宮廷及上流社會炫耀權勢、財富和社交服務;而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卻代表的是普通大眾喜愛的“下里巴人”,他把歐洲古典音樂改造成為人民服務的世俗音樂,充滿著樂觀和熱情,清新、秀麗,既活潑又典雅,被人們贊頌為“天使的聲音”,兩位主人公截然不同的音樂理念、音樂服務對象和對待普通民眾的態度造成兩個人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
(三)精神倫理沖突
忠誠、勇敢、愛國、友誼、愛情、榮譽等倫理力量指導悲劇人物沖突行動的具體表現,決定了主人公的性格,是悲劇情節發展的決定因素和幕后推手,具有不同精神倫理的沖突雙方都認為自己所代表的倫理力量有充足的合理性,都認為否定對方是正義的、理所當然的事情,如在古希臘悲劇《安提戈涅》中,國王克瑞翁不允許任何子民為叛徒波呂尼刻斯安葬所代表的情致是國家尊嚴,俄狄浦斯的女兒安提戈涅為自己的兄長安葬維護的倫理是家族榮譽與兄妹親情,在維護自身所代表的某種倫理力量過程中侵犯了其它倫理力量,導致悲劇人物必然受到懲罰和犧牲,從而產生悲劇。
薩列里在《莫扎特與薩列里》第一幕的第二場內心獨白中提到他的倫理力量:
我無法抗拒命運的力量:我被選定去阻止他——
不然的話,我們這些所有獻身藝術的音樂信徒全都完蛋!
讓莫扎特活下去,達到更卓越的藝術高度有什么好處?
他不會給我們留下繼承他事業的人,那他活著有何用處呢?
生活于我是一個無法忍受的創傷,但是我不想死,
創作的靈感、思如泉涌的夜晚和愉悅的情感可能會在未來造訪我;
也許另一個海頓③將會創造新的奇跡!
薩列里作為一個受人尊敬的王室宮廷樂長,他的人生處于巔峰時刻,但是他的音樂靈感漸漸消退,在才華橫溢的莫扎特出現之后,煊赫一時的盛名也被莫扎特的名聲大噪所掩蓋,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存在的空虛、平庸和失敗,整整18年,他每天隨身攜帶一瓶毒藥企圖自殺,巨大的心理壓力、工作壓力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作為莫扎特的競爭者,他既仰慕莫扎特的才華,又深深的陷入自己靈感枯竭的絕望之中。對上帝的失望、對莫扎特的由嫉轉恨、對榮譽的追求和對勝利的渴望,讓他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他利用自己的職位處處給莫扎特設坎施絆,導致莫扎特窮困潦倒,并最終把毒藥投入了遞給莫扎特的“友誼之杯”中。
薩列里,一個虔誠的信奉上帝的天主教徒,他心里的上帝是“絕對的公平”,是奮斗后的成功,他自認為自己比莫扎特努力,應該獲得上帝更多的青睞,擁有更多的靈感,但是玩世不恭的莫扎特的一小段音符就比他所有的作品更出色,他感到困惑與巨大的羞辱,庸才和天才的強烈反差讓他開始懷疑上帝,最終信仰破滅。
莫扎特的性格天真無邪、真誠溫暖,自始至終把薩列里視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音樂上的知音,在第二幕薩列里對他投毒的時候,他還舉起酒杯為二人的友誼祝福:為了你的健康,我的朋友,也為了莫扎特和薩列里——兩位和平之子的友好聯盟,干杯!④他浪漫溫柔,不顧父親反對,勇敢的追求愛情,對待妻子體貼入微,他和薩列里約好去金獅酒店用餐,也要先回家告訴妻子,怕妻子苦苦等待。他的音樂造詣超塵脫凡、旋律美麗,熱情洋溢,是對歐洲宮廷音樂大刀闊斧的改革,被薩列里稱為“上帝的音樂”。
然而在生活中,莫扎特卻是個痛恨宮廷偽善、不修邊幅、驕傲任性、行為恣肆的年輕人,他追求自由的音樂和靈魂,不向權貴低頭,莫扎特是正直的,他認為眾生平等,盲人樂師的音樂也值得尊重,甚至比宮廷音樂更生動,即使是把他視為敵人的薩列里,在莫扎特彈奏音樂的時候也會流淚:像天使那樣,莫扎特將音符從天堂帶至人間,喚醒作為世間塵埃的我們。莫扎特熱愛生活,他的音樂是美化了的生活的畫像,盡管他短短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的感受,他彈奏的是他對生命的贊美,對人類的大愛,對藝術的謳歌。
當薩列里遇上莫扎特,對于音樂共同的熱愛讓他們成為惺惺相惜、彼此欣賞的好朋友,但不同的藝術天賦、價值觀與倫理觀也讓薩列里產生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脆弱與妒忌,并在心理劇烈的沖突后,毀滅了莫扎特--他心里的上帝。
(一)毀滅
莫扎特與薩列里在討論一個著名的人物博馬舍⑤時提到“天才與惡行,水火不相容”,薩列里卻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在殺死莫扎特之后自我思索:我當真不是天才嗎?天才與惡行無法共存?難道冷酷的米開朗琪羅不是一個天才嗎?傳說在1490年,米開朗琪羅⑥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象《哀悼基督 》時,為了更真實地展現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的痛苦表情,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學生。薩列里在信任上帝時,相信只要他正直勤奮,就會獲得上帝的垂愛,每日以嚴格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言行與品格,在謀殺莫扎特后,他以米開朗琪羅的傳說為自己辯護,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由于他對音樂天才的嫉妒,更是因為他的信仰破滅,世界觀發生了倒塌,如尼采發出“上帝死了”的箴言一樣,薩列里殺死了他心中的音樂之神,這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問題。隨著人們對當時社會現狀、現行制度和宗教的不滿,自我的解放的呼聲越來越高,這種人類生存的思考與宗教批評,更是對于人類社會變革的展示。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的第十一章談到,苦難是情節的重要成分,它指毀滅性的或包含痛苦的行動,如人物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死亡、遭受苦難、受傷以及諸如此類的情況。莫扎特被充滿了死亡陰翳的神秘黑衣人請求創作《安魂曲》,夜以繼日的創作讓他身心俱疲,黑衣人猶如一團陰影讓一向快樂的莫扎特恐懼憂郁,最后這首《安魂曲》,成了莫扎特的絕唱,這個行為舉止詭異的來訪者仿佛就是死神派來的信使,而安魂曲實際上也是為作曲家自己而作。莫扎特仿佛是人神交戰的一個戰場,而他最終死于戰爭。
(二)和解
“Stop,stop!...Youve drunk it all... And me?”在莫扎特喝下死亡的友誼毒酒時,薩列里復雜的情感達到了戲劇的高潮,莫扎特對朋友的赤子之心與對志同道合的音樂伙伴的鼓舞讓薩列里感到了溫暖與悔意,他企圖阻止莫扎特喝下毒酒,他大喊“快停下,快停下!”可是已經晚了,他眼睜睜地看著莫扎特把毒酒一飲而盡,悲痛震驚地喃喃道:“你全都喝了……”他是不恨莫扎特的,他恨的是上帝的不公正,他被靈感枯竭的事實日夜折磨,他的能力匹配不上他的野心,他內心極度缺乏自信,其實特別需要別人的支持與肯定,而莫扎特懂他,稱他為音樂天才與 “sons of harmony”(和諧之子),他顫聲疑問:“還有我嗎?”這是一份生命不可承受的委屈與被肯定的感動。
約瑟夫.馬克利斯曾這樣評價:如果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在彈奏音樂。當莫扎特在彈奏《安魂曲》的時候,薩列里被神圣的音樂給包圍了,那祥和的音樂消解了他的痛苦,讓他的靈魂得以休憩:
我第一次流下如此多的淚水。
它太傷感了,然而又很舒緩,
像是剛完成了一項艱難的事業,
像是手術刀最終切碎了痛苦的那部分。
這些淚水,哦,莫扎特!……別在意它們;
繼續吧,趕快用美妙絕倫的聲音充實我的靈魂……
在這場人神戰爭中,莫扎特用他最純凈的音樂、最真誠的靈魂和他的生命給予了薩列里最有力的安慰,給了無數世人最美妙的藝術享受與靈魂洗滌,達成了悲劇式的和解。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的第十三章提到:悲劇表現人物從順達之境轉入敗逆之境,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為本身的邪惡,而是因為犯了某種后果嚴重的錯誤。戲劇《薩列里與莫扎特》強大的悲劇效果,最主要就在于薩列里這個人物生命經受的苦難,坎坷以及最后莫扎特的毀滅。在生活的現實中,像莫扎特這般的天才寥寥無幾,無數如薩列里一樣的平凡人都在為了那不能實現的理想與命運抗爭,薩列里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為他的野心的邪惡,而是被名利迷住了雙眼,對人世間的溫暖漠不關心,而當主人公不是天才莫扎特,而是平庸者薩列里時,就承載了更多對人性的展現,如此復雜,如此真實,如此震攝人心。莫扎特的死就其自身來說固然是一場悲劇,然而,就文藝復興那個時代人神大戰與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來說,卻意味著挑戰上帝的勝利。在這個信仰迷失、壓力巨大、心理疾患日益嚴重的時代,人們就像漂泊的游子找不到自己的家園,沒有正確心理輔導與價值觀的人生必然充滿了不安與恐懼,讓人不能不關注,不得不正視,不得不引以為鑒,不由得開始陷入沉思。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們看”,而《薩列里與莫扎特》就是把美好的兩個人一個一個毀滅給我們看,原本勤奮虔誠的薩列里一步步因妒忌走向人格扭曲的深淵,才華橫溢的莫扎特被一杯毒酒結束了自己剛剛“三十而立”的人生,我們因此得以感受到因同情與惋惜所產生的無比震撼的悲劇力量,這時的薩列里仿佛成了我們自己,一個因為追求自己的理想承受巨大壓力與困苦、面臨絕望與孤獨而熱淚滿面的自己。
普希金的小悲劇《薩列里與莫扎特》所表現出來的悲劇特征與黑格爾的悲劇沖突論存在諸多的相似性。本文主要結合了黑格爾的悲劇沖突論,從個人心理沖突、社會關系沖突和精神倫理沖突這三個悲劇沖突對《薩列里與莫扎特》的情節進行研究,加深我們對《薩列里與莫扎特》悲劇性的理解;從分析主人公的毀滅與和解來觸動人心,喚起人們對真實復雜的人性的思考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最后,希望通過分析悲劇效果與在主人公身上感受到的愛和恨來幫助讀者在紛繁復雜、社會壓力巨大的現實生活中得到關于友情、宗教、自由、追求夢想等方面的啟迪,而這,也正是《薩列里與莫扎特》悲劇性意義的所在。
注釋:
①拉斐爾,是意大利杰出的畫家,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并稱文藝復興三杰,他短促的一生尤以畫圣母像著稱于世,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大公爵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園中的圣母》等,其圣母像和諧明朗、優美典雅,是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宗教藝術,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范。
②但丁·阿利基耶里,《神曲》的作者,被認為是中古時期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和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者。
③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同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杰出代表,綽號為“海頓爸爸”。
④To your health, my friend, and to the loyal bond that binds together Mozart and Salieri, sons of Harmony!
⑤博馬舍(1732-1799),法國喜劇作家、著名啟蒙作家,代表作“費加羅三部曲”——《塞維勒的理發師》、《費加羅的婚姻》和《有罪的母親》,其中《費加羅的婚禮》被莫扎特搬上了歌劇院的舞臺,之后又被改編成戲劇和電影,使其更加名聲大噪。
⑥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與拉斐爾和達芬奇并稱為文藝復興后三杰,代表作品《哀悼基督》、《大衛》、《摩西》、《奴隸》、《創世紀》等。
參考文獻:
[1]王蕊.黑格爾悲劇理論下的玻泊悲劇命運分析[M].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2]孫云寬.西方悲劇理論視野中的黑格爾悲劇理論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3]陳訓明.從《莫扎特與薩萊里》看普希金的天才觀[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0,(04).
[4]王國旭.簡論黑格爾的悲劇沖突理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02).
[5]羽軍.普希金與評論—紀念普希金誕辰、博馬舍逝世二百周年[M].七月流火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1]寧慧霞,博士,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2]常遠,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