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湘盈
摘要:當前,人工智能應用已越來越接近人們的生活,人工智能在不斷帶給我們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機器的功能越來越強大,開始替代很多人類的就業崗位。因此很多國家開始制定相應政策以緩解就業壓力,并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使其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從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生活。本文通過分析人工智能對我國社會和就業的影響,從而為國家、企業和個人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 ?勞動力? ?影響? ?相關政策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人盡皆知的概念,傳統的人工智能發展思路是研究人類如何產生智能,然后讓機器學習人的思考方式去行為。現代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者約翰·麥卡錫認為,機器不一定需要像人一樣思考才能獲得智能而重點是讓機器能夠解決人腦所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不難推測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極有可能對未來的社會就業問題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未來將有一大部分勞動力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1]。所以,為了保障社會平穩發展,我們必須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
(一)人工智能行業
相較于智能音箱、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終端產品,人工智能相關的行業應用則更為豐富。人工智能剛興起時在工業上的應用尤其廣泛,它代替了工人枯燥重復的流水線工作,并且在地震等災害預警和救援中也大顯身手。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人工智能技術如今已應用于醫療健康、金融、安防、交通以及智能家居等方面,比如京東研發的人工智能派送機器人以及科大訊飛推出的“AI+教育”等技術[2]。
(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
近日京東已推出全新機器人配送服務,將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承擔一些城市線路的快遞配送服務。據介紹,這個身高1.6米,體內裝有30個獨立格口,最高可載重200公斤貨物,時速18公里的物流無人派送機器人能夠自主停靠配送點,自動規避道路障礙。與傳統的人工快遞比較,它規避了許多交通風險,并且工作效率高,無需顯示客戶個人信息,從而解決了客戶信息外露的難題。在教育方面,2018年7月21日“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峰會2018”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科大訊飛的執行總裁吳曉如在主題報告中提到“互聯網+教育”一方面需要伴隨式采集大數據,另一方面需要圍繞教育實際問題,有目標地構建模型,服務教育[3]。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技術構建一種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與人性化的終身學習環境,希望人人都有一個AI教學助手,從而實現從過至今“因材施教”的夢想,幫助每一個孩子圓夢人生。
(三)人工智能技術的積極影響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科技進步的一個具體表現,從一開始它就展現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極大優勢。比如它對大數據的綜合分析處理使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加便利,例如百度和谷歌這樣的搜索引擎軟件會根據人們平常搜索的內容,推送用戶可能感興趣的信息,極大提高了人們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也會以碎片化閱讀的方式幫助人們利用瑣碎的時間。再如“金山詞霸”、“學霸君”、“小猿搜題”一類學習軟件,使同學們在沒有老師講解的過程中也可順利完成作業任務,實現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課堂上或是工作會議中我們常會遇到報告語速太快導致手動記錄跟不上的窘境,但如果有了語音識別率很高的科大訊飛語音輸入軟件,就能解決手動記錄跟不上報告速度的缺陷。通過以上人工智能的應用實例,可見人工智能技術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四)人工智能技術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同樣,科學技術是也一把雙刃劍,就像人工智能讓我們從繁重枯燥的體力勞動中解放的同時,也使大批量勞動力面臨下崗的危機。目前來看,隨著人工智能在物流、無人駕駛、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職業如外賣小哥、街區環衛工人、司機甚至醫生、老師這樣的鐵飯碗行業都有很大的裁員風險。從這方面來講,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將被取代,這會使下崗人群無謀生手段,造成很大的社會隱患。當政府無力救濟如此大的失業人群,犯罪率將會驟升,從而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使社會很難正常健康發展。如今我們覺得不會使用手機和電腦的人已經成為時代的落伍者,同樣,今后不會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人將很難在社會中立足。
(一)國家及政府的相關政策
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工智能發展的黃金階段,該階段經歷了人工智能發展熱潮,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的認識更加務實,相關政策更加具有針對性。國內各地方政府對人工智能的重視度亦隨之升溫,北京成為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數量最多的城市,同時其他各大省市政府均已出臺AI相關發展規劃與發展政策。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戰略問題。同時,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已開設人工智能專業,許多地方的中小學也開展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教育課程。以上現象都體現出了國家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視。可想而知,涉及人工智能研發的企業未來會越來越顯示出自身優勢,這就很可能出現資金與信息、技術等壟斷現象,使其他中小企業很難擠入人工智能產業,因此國家要警惕AI巨頭的出現,要通過法律和稅收等手段規范AI企業的發展,防止其對公民隱私、社會安全以及數據安全造成威脅[4]。由于人工智能的應用會涉及社會和勞動力市場的相關問題,國家可以通過稅收再分配的方式抽出足夠資金來補貼由人工智能造成失業的勞動者。通過征收AI企業的稅金,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規避由失業率驟升而引發的犯罪率升高的風險。這樣也能讓社會長治久安,健康發展。同時,始終為失業者提供補貼金并不是長久之計,所謂古語云:“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應該對失業者進行職業教育,并有計劃地對失業者進行再就業培訓,讓失業者學會如何在AI時代中找到維持生計的合法方法。同時要注意制定法律條約規范人工智能的發展,防止人工智能技術危害人類的情形出現。
(二)人工智能時代企業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企業在通過人工智能獲得更多利益的同時也應時刻注意自己所要承擔的相應社會責任。依靠人工智能,很多企業都可以掌握用戶的信息,而此時更需要的是堅守道德底線,不輕易泄露用戶個人信息。就像赫赫有名的FaceBook公司就曾因被爆出泄露用戶隱私而遭到大部分網友的質疑,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公司高管的種種公開道歉也難以讓人們放下對個人隱私安全的戒備心理[5]。作為企業,得到用戶的支持,就有責任并有義務去維護用戶個人信息的安全,以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而擾亂了社會安全秩序。然而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應加大培訓員工勞動技能的力度,使員工能更快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
(三)個人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發展
對于個體而言,每個人都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趨勢,并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以適應時代的步伐。對于人工智能時代所潛在的就業危機,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國家政策的實施,而應該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更有能力者,應積極自主創業,先富帶動后富。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勞動者應該正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人工智能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挑戰,正如文中提到的對社會勞動力的影響,相信人類同樣會依靠自身智慧來解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讓人工智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為人類服務。國家可開始制定相應政策以緩解就業壓力,并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使其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從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生活。
參考文獻:
[1]楊述明.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智能社會背景[J].江漢論壇,2018,(03):11-23.
[2]張成崗.人工智能時代:技術發展、風險挑戰與秩序重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8,(05):42-52.
[3]朱小黃,孫偉,王丹,陳潔瑩.智能社會的經濟學困境及其化解[J].宏觀經濟管理,2018,(05):46-56.
[4]羅教講,郝龍.人工智能助推“智慧社會”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4-17(008).
[5]郭芙蕊.試析智能社會中兩種智能的關系[J].哈爾濱師專學報,2000,(05):54-58.
(作者單位:遼寧省丹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