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本文把漢語習語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當做習語翻譯的專門問題進行研究,通過闡釋文化意象的內涵,舉例分析了習語文化意象在英譯過程中不對等的表現,提出了在堅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立場的前提下,探討在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指導下習語英譯時文化意象有效對接的翻譯策略,提高漢語習語的可接受度,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習語? ?文化意象? ?功能對等? ?翻譯技巧
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包含中華民族文化的習語翻譯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僅僅翻譯習語的基本信息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渴望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象的需求。因此,在習語英譯過程中,文化意象作為習語內涵的主要承載者,其譯文直接影響著漢語習語的傳播效果。
漢語習語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沿襲使用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廣義上包括成語、俗語、諺語等。而文化意象則是有物象和特定的文化結合而成的,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是習語意義信息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價值的重要部分。由于習語的語言特點和文化背景,漢語習語中文化意象的使用較為豐富。
習語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十分廣泛。然而,各國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漢語習語英譯時經常會出現沒有對應的文化意象的尷尬現象,即使是同一文化意象,漢英也會對此有不同的解讀。
(一)漢語習語中某一文化意象在英語中沒有相對應的文化意象,出現漢英文化意象空缺的現象。如漢語中一些含有典故的習語,通常與我國民族發展歷史具有密切聯系,是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的精華,在西方國家沒有相對應的文化意象。
習語:說曹操曹操到。
譯文: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說曹操,曹操到”最早的記載來源便是《三國演義》,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曹操”作為我國漢代歷史人物,習慣于用來形容對方出其不意的出現在說話者面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曹操”可對應的文化意象,因此就會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而常見的譯文中采用過于歸化的方法,使用devil作為“曹操”對應的文化意象,但是兩種文化意象的內涵卻是不對等的。該英語俚語中devil的來源和魔鬼有關,在18世紀初有一種迷信的說法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shall appear(如果你說到魔鬼,魔鬼就一定會現身)。在中華民族文化中,devil更偏向于具有消極意義的“魔鬼”,完全不能與“曹操”的內涵一致。
(二)相同意義使用不同的文化意象表達。漢語習語中某一文化意象的內涵與該文化意象在英語中的內涵不是對等的,出現漢英文化意象錯位的現象。
習語:揮金如土
譯文:spend money like water
由于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表達相同象征意義時,中英所使用的文化意象也會有所差異,如在形容“亂花錢”時,由于中國陸地面積廣,因此漢語中使用“土”作為文化意象來表達,而英國位于大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如果將該習語中“土”直譯為land,出現了文化意象不能完全重合的情形,會引起外國讀者的誤解,以為中國也是像他們陸地面積不大,傳達不了“多”的象征意義。因此在英語中,使用“水”—water作為文化意象去替代漢語中的文化意象。如在表達“勇敢、兇猛”含義的時候,漢語中通常使用“老虎”作為文化意象,而英語中通常使用lion來形容,如漢語習語“虎頭蛇尾”譯為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
(三)同一意象表達不同的意義。漢語習語中某一文化意象的內涵與該文化意象在英語中的內涵完全不對應,出現漢英文化意象沖突的現象,不同的民族對相同的意象會產生不同的聯想。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一般與“狗”相關的習語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西方則將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與之相關的習語通常含有褒義色彩,如lucky dog。因此,在翻譯習語“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中“狗”這一文化意象時,應該考慮到文化意象沖突的現象,采用對應的文化意象去替代,將該習語譯成What do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
習語英譯過程中文化意象的傳遞問題,其實也是譯者一直在探討如何正確處理翻譯中形式與內容的問題。在漢語習語翻譯中,譯者過于強調用外國讀者熟悉的形象去調動讀者的聯想,用過于歸化方法翻譯漢語習語,最后導致譯文國際化了,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也消失不見了。因此,翻譯漢語習語中的文化意象時,應充分考慮國外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度,既做到內容與形式上的一致,又要盡可能準確地傳達出漢語習語文化意象的內涵。
(一)直譯法
直譯法就是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譯過來,既保持漢語習語的內容風格,又保持漢語的表達形式,如習語“紙老虎”可以直譯成paper tiger,外國人看起來不但深明其義,而且覺得很傳神。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譯為Little chips light great fire,“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直譯為As long as green mountains are there, one need not worry about firewood,這樣既保留了漢語習語的表達形式以及文化意象,又比較生動傳神地表達了習語的深層象征意義。隨著互聯網的使用,這些習語的譯文已為外國讀者所接受。
(二)直譯加注法
直譯法可以使文化意象形象生動,但有時候卻不能為外國讀者所理解,而意譯法雖然表達了習語的深層含義,但卻讓外國讀者體驗不到漢語的精髓。如果僅僅注重習語原語與目標語在意義上的對等,不符合網絡文化語境下譯者對于多元文化的需求。不少漢語習語含有歷史典故的,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如果采用直譯法,外國讀者難以理解其內涵,為了保留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內涵,可以采用直譯加注法,這樣既可以保留漢語的文化意象,避免漢語中生動的文化意象失落,失去民族性、直觀性的問題,有效減少文化我國民族本土文化的流失,又可以讓國外讀者又較好地閱讀體驗。如前文所提到的習語“說曹操曹操到”,隨著外國讀者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建議與時俱進采用直譯法后加注的方式將其譯為:Talk of the Cao Cao and he comes—Cao Cao is a hero of Han Dynasty.比如,我們可以采用在直譯加注法 將“殺雞儆猴”譯為To 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to punish somebody as a warning to others.
(三)異化法
在翻譯漢語習語時,采用異化法就是要打破英語的常規,不完全遵循目的語所持有的文化意象來取代漢語習語中的文化意象,而是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文化,讓外國讀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不少譯者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過于歸化地譯為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如此一來,“米”這一文化意象,傳達了我國南方地區以大米為主食的飲食文化,在譯文中文化意象的內涵完全沒有體現出來,不利于外國讀者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我國翻譯家楊憲益采用異化法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譯為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通過異化法保留了富含民族文化特點的文化意象“米”,既揭示了習語的深層含義,又保留了民族色彩,向外國讀者介紹了具有中國文化色彩的語言,有傳達了包含漢民族特點的飲食文化。這樣就建立了外國讀者對于文化意象的關聯,豐富了外國讀者對我國傳統文化意象的認識。
(四)借用法
如果漢語習語中某一文化意象的內涵與該文化意象在英語中的內涵出現完全沖突的現象,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的文化意象,而直接將漢語的文化意象植入有會導致外國讀者在理解上產生歧義,那么就需要根據理解進行編排翻譯,轉換借用文化意象表達習語意義。例如,將“無風不起浪”譯為No smoke without fire以及將“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譯為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不失為可取之策。
漢語習語中文化意象翻譯不僅僅是漢英習語表達方式之間的轉換,更是漢英文化在內容、形式以及意義上的傳遞。因此,本文在提倡保留民族傳統文化意象的基礎上,探討漢語習語的翻譯技巧,引導習語英譯過程中的意義回歸,提高漢語習語的可接受度,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走出去,體現翻譯文學目的多元性,構建全球多元文化格局。
參考文獻:
[1]盧秀麗.試論成語翻譯中文化意象的保留[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5).
[2]胡良玉.保留、替換或舍棄——英語習語翻譯中文化意象的處理[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07).
[3]蔣冰清.英漢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失落與錯位[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4]王欣欣.英漢習語文化對比與翻譯研究[D].廣西大學,2008.
[5]鄭家順.英語諺語5000條[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6]彭妮·漢茲 凱特·伍德福德.英語習語輕松學[M].商務印書館,2014.
[7]于潔.英漢習語及其互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梁飛云,碩士學位,梧州職業學院,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