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到這里來看鳥,不能驚擾它們?!闭f這話時,6歲小朋友儲子涵正畫完一幅候鳥圖——黃色的鳥兒有一個紅色的喙,在藍天白云下歌唱。這是4月20日溱湖國家濕地公園里的一個場景。
今年是第37屆愛鳥周,主題為“關注候鳥遷徙、維護生命共同體”。在江蘇泰州的溱湖濕地公園內,中國溱湖濕地科普館里,一場面向孩子們的鳥類繪畫活動正在舉行。除此之外,溱湖濕地的志愿者們通過展示宣傳牌、發放愛鳥護鳥宣傳單和萬人承諾保護鳥類簽名的方式,對游客們進行著保護候鳥及野生動物法律知識的宣傳。
位于江淮之間的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占地26萬平方公里,是由國家林業局批準設立的全國第二家、長三角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缎旅裰芸酚浾咴谶@里感受到最大的特點是——濕地本身受到保護的同時,游客可以在科普館里,通過各種趣味性的項目,更翔實地了解科普信息。
國家林業與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主任王志高一貫認為,保護濕地更需要全民參與。對于此種政府主導、志愿者參與保護濕地宣傳的行為,王志高評論道:“在濕地保護工作中,政府與民間公益組織的參與缺一不可。政府應該側重于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等方面,公益組織則傾向于全民動員、科普宣教和濕地監督等方面?!?王志高認為,只有單純的政府保護沒有志愿者參與,效果不會好;反過來,只有志愿者在行動,而政府不重視的話,也不會有好效果。政府與民間公益組織在保護環境和保護濕地上目標一致,兩者應該進行協同合作,這樣才有更強的生命力,發揮最大化的效益,最后取得全面保護。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進一步加快,隨之而來的濕地被侵占狀況在全國不少地方發生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此種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長三角的濕地保護,目前正在循著王志高所說的這一路徑展開著。“建設濕地公園是保護與重建長江生態環境、推進長三角綠色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對長三角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月13日,在長三角地區濕地公園綠色發展國家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作為主辦方的南京林業大學校長王浩如是說。王浩認為,目前長三角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工作,正打開一個新局面,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長三角,河網密織,四季分明。以如今的眼光看,此地物產豐饒,適合人類居住。事實上,長三角早已是中國最繁榮的流域經濟帶。
然而,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上,江南的開發要晚于華北。在古代中原一帶人們的心目中,南方有瘴氣(實際上是多種疾病的綜合體——惡性瘧疾、血吸蟲病等),河網密織之地,人容易患病致死。
隨著華夏先民掌握的生產工具越來越先進,開發的地域越來越寬廣,所謂的有瘴氣的地域也在逐步縮小。當經濟重心在南宋完成了徹底的南移之后,文化重心也隨之發生轉移。江南一帶,誕生了不少著名都市。蘇杭、紹興等地老城的市中心,仍保留了不少河道。然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少城市河道都被填埋成為道路了。
之所以要填平這些河道,有些是因為城市化進程經濟角度的考量;另一方面,在城市缺乏規劃的情況下發展,河道兩邊形成貧民窟、工廠,導致河道重度污染,嚴重侵害人民健康,還不如被填平成為馬路。
可是,后來,一些原本沒有污染的自然河道、濕地,也成了經濟開發者覬覦之地。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進一步加快,隨之而來的濕地被侵占狀況在全國不少地方發生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此種情況更是屢見不鮮。2010年9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環保部顧問金鑒明發布研究報告指出:“中國遭到破壞的濕地,破壞程度已經波及原有濕地的40%~50%。水質惡化、‘藏污納垢,不少生物瀕臨滅絕……”
“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利益驅動?!睍r任中國濕地博物館館長的陳博君即曾如此表示,“除去氣候變化、降水不均等自然因素外,絕大多數情況下,濕地消失是一場人為劫難?!标惒┚J為,過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幾十年里,用地矛盾是逐年尖銳的。由于“人多地少”矛盾,使得地方政府將目光投向一片片在現行土地分類中屬于“未利用地”的原生和自然濕地。圍墾造田、填海造陸,成為很多地方擴大土地面積的第一選擇?!斑@在經濟發達地區,更突出?!标惒┚硎?。
當時,蘇南許多地方城市轉型升級,將工廠遷往蘇北。蘇北原本沒有污染的區域,面臨著接納各類工業企業的問題。是要可以立即迅速增長GDP的企業來此安家,還是嚴格執行環保法規來審查企業的環保問題,抑或是索性不讓企業入駐——這是蘇北許多城市面臨的誘惑與考驗。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中之重,這一發展模式得到了反思。
即便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直至如今,長三角廣大地區仍有著河網密織的特點。烘托出河網的則是濕地。公開資料顯示,長江中下游濕地是我國最大的人工和自然復合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我國濕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區域內濕地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濕地面積的15%,占長江中下游流域面積的7.4%。揚子鱷、白暨豚等中國特有物種的故鄉在這兒,百余種國際遷徙水鳥的中途停歇地和重要越冬地在這兒……
從長久的生態治理角度來看,長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淡水流量位于世界第二,長江流域的眾多人口和經濟布局,主要集中在流域內的河流和湖泊濕地區域。如果這一流域的生態遭到破壞,那么,遭殃的不僅僅是人類,還有整個區域的生態多樣性。
長江中下游聯手濕地保護的最初網絡,是在2007年成立的。當時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搭建一個由管理機構、研究單位、社會團體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區域性戰略合作平臺,開展信息共享、經驗交流和實地示范等活動,推動長江中下游濕地的科學保護、有效管理與可持續利用,共同提高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該保護網絡涵蓋了長江干流、長江故道、大型通江湖泊、中小型洪泛平原阻隔湖泊、河口、濱海濕地等不同類型的濕地。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五省一市的20個濕地保護區成為首批成員。
以建立水鳥調查與監測手冊為例,如果不進行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動,就無法得到真實的全區域的數據。
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副總干事斯偉德曾經如此表示:“中國的長江濕地保護網絡,實現了氣候變化適應性工作從理論到實踐的成功嘗試。”
未來,應該各地聯手張開保護網絡,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加強生態的共建共保和聯防聯治,通過建立生態文明一體化建設體系,設立統一的治理標準,來提升長三角地區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成效。
一位多年研究區域環保的專家分析,這樣的聯手保護觀念,是經濟發展的必然?!?992年2月,中國正式向《濕地公約》保存機構遞交加入書,同年7月加入書正式生效,中國成為公約第67個締約方。但那時候,還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人們的觀念,還是以高樓林立為榮。而到了2010年代,長三角魚米之鄉恢復濕地已經成為一種風氣、一種共識?!边@位專家指出,類似的轉折,也曾出現在發達國家。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是世界上濕地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曾是濕地破壞最嚴重的地區。由于建造堤壩、開發原油和天然氣等因素,該州每年喪失濕地近萬平方公里。1990年,美國國會啟動了一項路易斯安那海濱修復計劃,耗資140億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濕地生態工程。
在長三角地區,濕地保護也曾經歷幾番“掙扎”與思索。以溱湖濕地為例,此地經歷過數輪修復工程。2003年,記者為一次采訪曾經來到泰州,在溱湖畔看到過一些小造紙廠,包括釀酒的作坊。彼時的理念,強調開發經濟。當年,泰州市旅游局的朋友曾向記者介紹溱潼會船節開發的情況,稱將本地漁船集結起來,到清明前后就能組織會船節,而平時,本地漁民可以從事水產養殖工作。最近,當記者再次來到溱湖,尋找十多年前的蹤跡時,這些小造紙廠、釀酒作坊早已不見。記者在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看到,湖面上也早沒有了條塊分割的養殖區域,代之而起的是一片片野生的蘆葦。
“溱湖生態構建示范區水面面積約8萬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生態構建之前水體透明度僅為25厘米。”負責溱湖濕地水體修復的中科院水治理公司透露,“在通過人工干預打破水體濁水穩定態后,水生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70%左右,水體平均透明度達到1.5米。”《新民周刊》記者從泰州市姜堰區了解到,當地對溱湖濕地先后組織實施三期濕地修復工程,累計栽植各類耐濕樹木和水生植物580多萬株,恢復本土植被近萬畝,自然濕地率由最初的21.6%上升至如今的34.3%。換句話說,溱湖已經清澈見底,形成穩定的良性生態系統。
在完成生態重構以后,之后的工作是維護。溱湖多措并舉推動濕地公園規劃建設與生態保護工作——首先是完善規劃編制,亦即在《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指導前提下,成立規劃修編工作組,邀請國家林業局相關專家進行論證,專業團隊進行規劃編制,解決目前濕地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提升溱湖濕地率。說白了就是把應該納入濕地保護范圍的地方,都納入保護范圍。

鹽城濕地,丹頂鶴。 攝影/ 高峰
《新民周刊》記者亦注意到,溱湖距離黃海直線距離不足100公里,其東50公里左右即是南通里下河濕地文化公園。盡管都位于江蘇且地理位置如此接近,但兩個濕地公園分別由泰州和南通兩市來管理。而更靠近海邊的區域,則還有更多濕地未納入公園體系。
在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薛建輝看來,未來,應該各地聯手張開保護網絡,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加強生態的共建共保和聯防聯治,通過建立生態文明一體化建設體系,設立統一的治理標準,來提升長三角地區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成效。薛建輝甚至認為,更應該建立長三角沿海濕地公園,將之納入國家公園體系,統一規劃,加強管理,持續保護好良好濕地生態。
薛建輝說:“我發現每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但整個長三角地區目前還缺少統一的生態治理方案。我感到,生態文明建設一樣是可以一體化的。以沿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例,長三角有很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但原有的濕地保護區相對分散,環境監測、管理措施也不完全一樣。我建議可以通過整合,形成長三角沿海濕地公園,建設示范區,等濕地公園建設起來,我們就可以摸‘家底,搞清楚長三角地區濕地、物種的情況?!?/p>
可以說,新近成立的長三角地區濕地公園綠色發展國家創新聯盟,則是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網絡的升級版。未來,或可憑借這一聯盟,達成薛建輝所說聯手保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