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慧 史純純 苗慧 佘雨欣
摘 要:在對懷遠縣淮西現代農業示范區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資源分配、農產品生產、農產品營銷、產業鏈升級等層面,助推產業升級,并對從“創客+農產品”模式表現的智慧農業、農產品物流途徑等方面展開分析,探尋“創客+農產品”模式結構優化、運行效率提高的對策,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積累經驗,為決策層在農村的政策制定和農村企業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鄉村振興;創客;農產品
一、淮西現代農業示范區基本情況
淮西現代農業示范區位于懷遠縣的四大經濟產區之一,包括荊山、河溜、白蓮坡、唐集、蘭橋、萬福等6個鄉(鎮),總面積約12.77萬畝,是懷遠縣“十三五”期間S307省道發展中心軸,有著極佳的區位優勢,被稱為懷遠縣城的西南門戶。示范區主要包括三大板塊區域: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芡河湖生態示范區、茨淮新河石榴示范區。重點打造的五大產業有:更有品牌效應的稻谷、更優質的蔬果、奇特及易生長的花卉苗木、休閑觀光項目及石榴特產。
二、農產品基本現狀
1.互聯網逐步運用于農產品銷售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很多地方在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已經優先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加上政府部門的引導與幫助,農業資源得到整合,農產品生產集中化發展。同時,一些地區的農業部門還開發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與商業化的產業,將農產品生產與周遭產業緊密結合,延長農業產業鏈,進一步增加當地村民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戶不僅專注于農產品生產,還通過互聯網技術將自己的特色產業推廣出去,使其更具有品牌效應,更好地實行農業社會服務化。
2.農產品管理不斷強化
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后,一些地區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更加迅速便捷地提供農產品管理、運輸、銷售等工作,減少了傳統農業所需的成本,與此同時,還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全方位了解農產品的運輸情況,提高運輸效率,減少運輸中農產品以及各類資源的損耗。以安徽省為例,為提高農業效率,實行智慧農業園建設,以農業信息技術建設應用為核心,在農業園里建立“互聯網+水肥一體化”應用系統,實時監控大棚里各個作物的生長情況,農民只需要通過智能調控就可以完成大部分農產品的護理工作,節省農民的大量精力和時間。
3.農產品市場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國東部地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占到全國總數的70%,而中、西部地區才分別占20%和10%左右,根據農產品批發市場類型和市場規模(500畝-1000畝及1000畝以上的大型超市)及交易量規模數據分析可以得知東部地區在這三個方面都具有很大優勢,分別占比38.8%、57.1%、65%,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
三、當前農產品發展的主要問題
在懷遠縣,發展依舊是以農業為主導。在“十二五”末,懷遠縣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糧食總產量位居糧食主產縣全國前20位,安徽省第五位。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懷遠縣農業發展受到的限制,存在的問題。讓懷遠縣農業發展更進一步,跟上現代農業的步伐,分析自身缺陷,正視不足才能對癥下藥。
1.農業發展資源不均衡
農業發展資源的不平衡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蚌埠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屬于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降雨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水資源的不充裕不利于農作物的自然生長,也限制了當地農作物種植種類的多樣性,導致農作物種類較為單一;且當地交通較為不便,與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經濟較發達的市場直接聯系較少,農產品市場狹小,只能售往周邊地區;當地經濟發展還較為落后,2016年,懷遠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067元、12837元,與發達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接受外來信息有限,農業發展方式還處于較為保守的階段;對于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力度,接受程度還不足;技術,市場資源的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懷遠縣農業發展水平的低下。
2.農產品生產方式較為落后
在農產品的生產方面,由于經濟發展的不足,傳統小農經濟生產的傳統較為根深蒂固,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在當地還未大面積開展起來。傳統的農業發展主要依靠傳統人力,對于勞動力數量要求較高,且生產效率低、耗時多、產出少,受自然環境限制較多,使當地農產品發展受限大。當今懷遠縣第一產業青年勞動力流失較大,多外出務工,也限制了當地第一產業的發展。
3.農產品營銷手段傳統低效
如今,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農業與新媒體展開合作,用新興的、高效的方式宣傳當地農產品,為產品拓展市場,打開銷量是農業新的發展方向。但在懷遠,農戶們對于新媒體知之甚少,加之國家扶貧攻堅的政策利用率也較低,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當地農產品營銷方式還是以農戶自產零售為主,產品受眾較小,一些特色農產品(如懷遠花生、懷遠石榴、芡河冰魚等)的知名度還未打開,銷量的低迷也造成了產品資源的浪費。
4.產業鏈較單一低級
產業鏈的發展也是當地急需解決的問題。由于當地產品較為單一,種類較少,對于產業鏈的發展要求也較高。但是當地產出的產品幾乎都為最終產品拿來售賣,并未進行進一步的深加工,產業鏈較基礎單一。招商引資并與當地金融機構合作,引入資金、技術,進行產品再加工和產業鏈的升級,提高產品利用率是懷遠縣正在思考的對策。
5.經濟收入風險高穩定性差
由于當地農業技術性較低,傳統的“靠天收”的現象依然存在,加之當地農產品種類較為單一,市場也相對狹小,導致農業收入穩定性差,收入年差異大。在農村,金融知識普及率低,人們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差,也加重了農業收入的風險性。
四、“創客+農產品”模式介紹
“創客”這一詞匯自李克強總理2015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后便在全國范圍內風靡。創客與農產品的結合無疑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好處,指引農民走上發展致富道路。現如今,創客+農產品的種子已悄悄發芽,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村官、農村知識分子以及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等為農產品創客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農產品走上了全新的模式道路。
通過我們的調查走訪,“創客+農產品”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模式:
1.農產品+直銷店模式
直銷店的模式省去了中間的渠道,使農產品直接從農民到消費者手中,農產品的價格大大降低,既有益于消費者,也讓農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不過,直銷店的模式僅靠農民自身力量難以實現,還需要政府的支持或是企業的介入,依靠大量的資金鏈以及專門的管理人才打點。
2.農產品+餐飲模式
農民與餐飲店直接合作,以優惠的價格每天向餐飲店供應大量新鮮可靠的蔬果家禽,讓顧客都能品嘗到原生態食材所做出的美食,同時餐飲店也可通過店內以及互聯網宣傳,直接向顧客售賣原生態食材,提高效率,同時滿足了農民、餐飲店和顧客三方的需求。
3.農產品+網紅平臺+電商平臺模式
網紅經濟模式現如今十分火熱,這里的網紅可以是明星名人,也可以是網絡當紅女主播,甚至可以是自家打造出來的“村花”。農民們組織策劃營銷,邀請網紅來在線直播講述對農產品的體驗感受,然后農民在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等,進行同步銷售,如此一來,將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巨大的效應,農產品將銷往全國各地。
4.農產品+微商模式
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布自家農產品的種植、生長、采摘、打包等信息,讓顧客了解到農產品的生長情況,并提供小獎品鼓勵人們轉發加好友并加入群聊,這樣口口相傳的口碑宣傳,雖然傳播范圍有限,但往往會有出其不意的營銷效果。
5.農產品+可視農業模式
“可視農業”通過現代科技監測技術直接將整個流程上傳至企業平臺,產品生產過程透明化,依靠互聯網讓消費者直接看到農作物以及牲畜的生長環境、生長過程,這無疑解決了消費者們的后顧之憂,消除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危機,同時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6.認養模式
如今,城市中已經很少有養殖場的存在,農場可增設一種“認養模式”,將一些動物面向廣大消費者(如豬牛羊及家禽等),通過認養的方式,讓客戶參與到養殖中來,一方面減少人工養殖成本,提前將產品銷售出去,減少經濟風險,另一方面增加客戶的參與度,提高客戶的興趣。
五、“創客+農產品”模式深化
1.加強農村金融支持
建立農村信用合作社,加大農村合作信用社的影響力度,讓有想法去貸款創業的人獲得相對對稱的信息,從政策上減低貸款利息,貸款申請標準,讓更多有能力的人有創業資本,去帶動村民勞動致富,帶動脫貧積極性。在農產品種植養殖方面,可以引入商業保險、政府保險,根據不同情況由政府、村民按照比例購買保險,豐富保險模式,將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技術人才支持
通過設立專項研發資金、增加技術人才崗位、提供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吸引外來技術人員流入,留住當地人才;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農業園區、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建立實訓基地和農民田間學校,提高農民的農業知識和互聯網技能;落實獎勵措施,鼓勵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對產業大戶給予一定數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資金并減免相關稅費。
3.構建智慧農業物聯網
智慧農業將互聯網、移動終端、物聯網串聯。通過對農田中的溫度、濕度、農作物的高度密度等信息的監測來實現對農作物的全方位的掌握、分析,從而對農作物進行遠程控制;并將收集的農產品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分類、分析,上傳到相關的物聯網農產品信息平臺,通過與以往數據的對比、分析,調整種植決策,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使農作物更好地成長。
4.建立鄉村物流體系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鼓勵企業建鄉村物流配送網點。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完善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加強網絡電信設備的建設,在農村與城鎮之間、村與村之間架設電纜,鋪設光纖,實現城鄉之間的網絡暢通,打造農村網絡“村村通”;在農村電商較為集中區,設置專門的網絡服務站,及時為出現問題的電商從業者排憂解難。建立全新的物流倉儲運輸體系,政府結合當地電商分布,合理規劃配送網點,優化路線,加強對農村物流的管理,建立合理有序的農村物流市場,助推農產品走出去和走得遠。
參考文獻:
[1]楊凱.“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與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發展[J].農業經濟,2016(04):122-124.
[2]李魯,李劍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高效化發展的路徑探索[J].價值工程,2019,38(06):62-64.
[3]劉明洋.基于大數據的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實現的分析[J].南方農機,2019,50(03):24.
作者簡介:詹慧(1998- ),女,漢族,安徽黃山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史純純(1999- ),女,漢族,安徽黃山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苗慧(1998- ),女,漢族,青海西寧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貿易經濟;佘雨欣(1998- )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