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梓毓 付洪壘
農村集體資產是廣大農民群眾多年辛勤勞動積累的成果,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物質基礎。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對重塑集體經濟組織、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均具有重要意義。從實踐看,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應注重思考并破解五個方面問題。
第一,全面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清產核資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礎。一是明確清產核資內容。應重點清理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公益性資產,既應清產查賬內資產,也應清產賬外資產。通過清產核資全面摸清這些資產的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的情況,建立數據庫,做到賬證相符,賬實相符。二是堅持陽光操作。在清產核資過程中,對清查各階段和最終審核確認結果,應分別進行公示,確保群眾的知情權。清產核資以后要及時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促進集體資產規范管理。三是搞清權屬界定。在清產核資基礎上,應對集體資產所有權歸屬進行確權,主要是在堅持不打亂原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權的前提下,對權屬不清、有爭議的資產資源,依法依規進行確權,確保集體資產產權清晰。
第二,切實搞好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認定。成員身份認定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環節。一是把握確認原則。能否認定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關系到其能否享受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非常復雜敏感。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中,改革單位應研究制定成員認定實施辦法,綜合考慮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戶籍關系、土地承包關系等因素,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做好確認工作。二是堅持群眾路線。應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按照“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依民”搞好成員身份確認。應認真落實政策,注重程序規范。重點對婚嫁婦女、新生人口、大中專學生和服刑人員等特殊群體進行認定,做到民主協調,讓多數人認可,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的權益。三是做好勞齡登記。勞齡是體現對集體經濟貢獻的重要指標,由于集體經濟組織時間跨度大,勞齡登記困難較多。因此,改革單位應制定勞齡登記工作方案,科學設計,認真操作,公開公示,確保勞齡登記結果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第三,科學設置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股權設置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股權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涉及到廣大成員的切身利益。在經營性資產較大的村,特別是城中村、城郊村等集體經濟發達的村,應在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確認的基礎上,將農村集體資產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作為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對沒有經營性資產的村,應將集體資產以份額的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作為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通過股份設置,讓農民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所有者、管理者、受益者。
第四,及時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務。從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看,各地可根據村(組)集體資產類型和存量,選擇不同的改革方向,對經營性資產較大的村,重點是明晰集體產權歸屬,將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對經營性資產較少或沒有經營性資產的村,可在清產核資、成員界定、勞齡登記的基礎上,組建經濟合作社;對集體資源性資產較大的村,在充分尊重承包農戶意愿的前提下,可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特殊的經濟組織,現階段可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組織登記證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據此向有關部門辦理銀行開戶等相關手續,以便開展經營管理活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制定合作社章程,并依據章程選舉產生相應的工作機構和管理人員,建立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治理結構。
第五,多種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各地應明確集體經濟組織的功能定位,發揮好其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應立足自身資產、資源、區位等優勢條件,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發展路徑和經營方式,通過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村服務業、觀光旅游、設施農業、加工業、工商為、物業經濟等,多途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
(作者單位:163000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