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獻
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指對產業資源進行再配置,這樣可以更好的促進資源的利用,達到經濟增長的目標。產業結構調整的定律同樣也適用于農業的發展,本文的重點主要在探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例如農業可以生產出食物等眾多基礎消費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農業生產能力也得到全面的提升,農業結構在不斷的優化,農業的裝備水平也迅速提升,農業科技的普及率也在大大加強。根據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農村人口有9億多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5%。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雖然占GDP的比重不高但是卻涉及到9億多人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加強農業經濟的建設,這樣才能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我們有必要對農業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通過結構調整來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
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調整的根本方法就是做好生產要素的協調,而這也是由產業結構本身的本質所決定的。產業結構本質上是對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對資本和勞動等各項生產要素進行調整使得整個部門的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從我國當前的發展情況上,看農業經濟的總量增長與農業結構的產業調整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農業結構的增長某種意義上就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之所以會出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業經濟增長,主要原因在于產業結構調整會使得生產要素轉移,使得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優化配置。在我國當前的農業產業結構中,傳統的種植業有所下降,同時畜牧業的比重正在穩步提升。
三、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建議
(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產品的優化升級
第一,加快糧食生產,不斷優化糧食種植結構。糧食的穩定常常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們需要加大糧食生產力度,同時不斷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因此,我們需要守住糧食生產底線,同時對于糧食產量與價格波動進行關注,防止出現社會動亂。在確保糧食生產前提之下,我們還需要加大糧食科技投入,增加糧食單產量,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市場提供優質產品,同時還可以增加糧食的總量。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引進其他物種,不斷改善糧食種植結構,使得我國糧食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當前,我國全國糧食生產主要是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這種現象的存在也使得其他農作物發展受到限制,以后的發展這些農作物會使得結構變得越來越不合理,同時也可能出現結構單一的現象,造成了農業糧食產量過度積壓,因此在以后發展中需要加快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改善糧食結構存在的單一現象。
第二,不斷改善種植業的內部結構,做好農產品的優化升級。在新階段,糧食發展依然需要加大扶持力度,需要對糧食生產內部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做到因地制宜。政府部門還應當不斷增加對于優勢產業扶持力度,對于不同的糧食生產可以采用不同補貼標準。
(二)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在新階段,我國除了加快對于農產品的加工工業發展之外,還應當充分發揮我國優勢,最主要的是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第一,加強環境支撐。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需要將生產、銷售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并且需要政府積極進行引導,大力進行宣傳,通過技術創新來更好的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更好的推動整體產業的發展。
第二,做好科學支撐。政府部門需要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對于農產品加工科技發展做好規劃,向產業投放先進的科學技術,這樣可以使科學技術來帶動農產品結構調整,從而使得農產品的產量上升。
第三,加強資金支持。我們需要想方設法籌集更多的資金,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我們需要不斷完善農業投資融資體系,如意創造以政府扶持為主導,農業集體參與投入,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新投入機制。
(三)做好區域布局
我國幅員遼闊,在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時應當關注區域布局,通過區域布局來更好的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不僅關系到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農業結構系統。正因如此,我們應當以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為基礎,加強科技投入,發揮區域優勢,這樣才能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的調整優化。為了可以更好的推進區域布局發展,我們需要按照2019年工作布局,所有的鎮和鄉都需要設置集體經濟組織,根據本地區的特長來更好的推動區域經濟布局合理,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綜上所述,為了可以更好的加強農業結構調整,通過農業結構調整來帶動農業經濟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結構調整來使得農產品進行優化升級,同時還可以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來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而完成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在進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我們還應當做好全國一般棋,加強區域布局,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471900河南省洛陽市偃師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