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
[摘 要]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雖然為會計行業帶來了巨大幫助,但同樣也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院校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自然需要在會計專業教學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為此,本文從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會計行業發展入手,對會計行業人才要求發生的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會計專業;人工智能;高職院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9. 098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09- 0219- 02
0 引 言
在人工智能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傳統會計行業的很多工作崗位都開始被財務智能機器人所替代,而會計行業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要想在人工智能時代下培養出符合會計行業市場需求的人才,就必須要針對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展開創新,因此,對于人工智能時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1 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人才需求的影響
1.1 基礎會計人才需求減少
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財務智能機器人使用上,今年來相關企業所推出的財務智能機器人雖然具體功能存在不小的差異,但大多都具備著工作效率高、計算準確、持續性強等方面的特點,能夠很好地完成記賬、報賬、算賬、催繳賬單等基礎性的財務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財務智能機器人雖然在特殊性問題的處理上仍存在諸多不足,但已經能夠代替初級會計人員,并取得比初級會計人員更好的工作效果。在這一背景下,從事程序化、重復性操作的基礎會計人才將不再被企業所需要,未來會計行業人才市場的需求必然會轉向中高級會計人才[1]。
1.2 綜合型人才更受歡迎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各種先進科學技術都在會計行業中得到了應用,其他學科與會計學科間的聯系也變得更加密切,如數學、外語、邏輯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技能,都已經成為了會計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文化素養。因此對于絕大多數用人單位來說,具備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合作意識、較強業務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顯然能夠更好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同時也會在人才市場中更受歡迎。
1.3 自主學習能力更加重要
作為應用型學科,其學科知識內容往往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由于會計基礎人員逐漸被取代,會計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也就變得愈加復雜,知識更新速度同樣越來越快。因此,會計人員要想在職業生涯中持續保持良好的業務能力,僅僅依靠學校中所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對會計行業知識更新進行密切關注,并對新知識進行不斷學習,才能夠避免被時代所淘汰,而在這一背景下,自主學習能力對于會計人員來說顯然是至關重要的。
2 人工智能時代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2.1 轉變人才培養戰略
一直以來,會計專業知識與技能都是會計人員完成各項會計工作任務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職業教育會計專業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對于很多高職院校來說,會計專業教學通常都是以培養掌握會計專業知識技能的會計基礎人才為主要目的,這一人才培養戰略不僅符合我國會計人才市場長期以來的人才需求趨勢,同時也與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相契合。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下,高職院校的這一人才培養戰略卻必須要做出及時的轉變。首先,財務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使得企業無須再招聘會計基礎人才,很多基礎的核算工作可以借助智能機器人來完成,未來會計基礎人才必將逐漸失去目標崗位,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將人才培養戰略逐漸從會計基礎人才培養轉變為中高級會計人才的培養[2]。其次,會計行業對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體現在人工智能方面,如大數據技術、云計算、財務信息系統等都已經在會計行業中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單純掌握會計專業知識技能的會計人員雖然仍然能夠完成各會計崗位的部分本職工作,但在面對這些新技術、新設備時,卻很容易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因此,未來高職院校還需將人才培養戰略從單一型人才的培養轉變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拓寬現有的人才培養方向,使其學生能夠將會計知識與各種先進技術、其他學科知識融合起來,從而更好地適應會計行業相關崗位的全新工作要求。
2.2 推動課程體系創新
在人工智能時代下,會計行業各相關崗位的工作內容雖然存在著諸多差異,但卻都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基于全新的工作內容與工作要求,會計工作的相關知識技能同樣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然而在這一背景下,很多高職院校卻并未對會計專業的課程做出及時的調整,使得學生所學技能根本無法為就業以及實際工作提供幫助。針對這一問題,高職院校還需從課程體系的創新入手。一方面,財務智能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能夠代替會計人員完成基礎性的工作,因此針對這類工作所開設的課程應及時刪除,如珠算、點鈔等等,以提高教學效率,避免課時的浪費,而如對賬、記賬等課程作為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雖然仍存在學習的必要,但需要進行適當的刪減[3]。另一方面,新時期會計人才對于財務風險管理、融資投資決策、資金運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視,因此高職院校還需增加統計學等相關課程的課時,或是對課程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拓展,以適應會計行業人才市場需求。
2.3 加快新課程開發
前文中提到,人工智能時代下高職院校應將人才培養戰略轉向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然而要想讓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除了要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調整與創新,同時還需要根據會計行業相關崗位的實際工作要求,對新課程進行開發。首先,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雖然能夠將會計人員從機械性、程序化的基礎工作中解脫出來,但由于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很多人工智能產品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系統風險,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綜合編程語言、計算機基礎等方面的知識,開設計算機課程,幫助學生盡快掌握計算機相關知識,使其既能夠具備較高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操作水平,同時也能夠在人工智能設備出現系統風險時進行正確處理。其次,在初級會計人員被財務智能機器人所取代后,會計人員的工作內容會更偏向于財務分析與財務決策,因此高職院校還需開設數據挖掘分析、營銷策劃等方面的課程,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與決策能力。最后,我國會計行業中的會計人員絕大部分都屬于會計基礎人才,因此一旦財務智能機器人得到廣泛應用,會計行業相關崗位就會大大減少,而會計人才間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因此高職院校還需開設團隊合作、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等方面的課程,這些領域的知識雖然與會計專業并無直接關聯,但卻是會計行業相關崗位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如果學生能夠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那么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就能夠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
2.4 重視軟硬件教學設施建設
人工智能對會計專業教學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會計專業的人才需求上,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各種現代教育設施也同樣能夠為會計專業教學帶來巨大幫助,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加大資金投入,持續推進軟硬件教學設施的建設與應用,為會計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基礎條件。例如會計行業各崗位的實際工作中,需要借助智能化設備來完成各項工作,因此高職院校也同樣需要引進這類設備,為實踐教學提供支持。
2.5 強化產教融合與實踐教學
未來會計人員的工作內容會更多地圍繞財務數據展開,會計人員需要以企業戰略為基礎,深入分析財務數據,并對財務信息進行全面整合,而要想讓學生具備完成這些工作任務的能力,僅憑理論教學顯然是遠遠不足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大多是以理論課程為主,以幫助學生考取各類證書為目的,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但卻會限制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進入到工作崗位后,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尷尬局面。因此,未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需要從產教融合入手,與行業內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在根據企業需求改進教學內容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工作實踐的機會,使其能夠在具體的財務分析、財務決策實踐中得到鍛煉,掌握更多實用的綜合技能,并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4]。另外,也要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與政府、企業共同組織各種各樣的學科競賽,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特長與興趣來參與到企業實際管理問題的解決中來,并運用所學知識來探究問題的合理應對方案,積累實踐經驗,這樣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就能夠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2.6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改變會計行業相關崗位工作內容的同時,也使得相關法律法規出現了脫離實際的問題,在新法律體系未能得到完善之前,會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往往無法得到有效的監管,因此在現階段,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教學中大多都存在著重技能、輕道德的觀念,認為只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即可,職業道德素養并不重要,這一教育理念顯然是與未來會計行業人才要求相違背的。因此,未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必須要將職業道德教育重視起來,通過思想教育、實踐活動等多種途徑來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會計職業觀。
3 結 語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會計行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這也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以就業為核心的高職院校,必須要圍繞會計人才的全新要求,對會計專業教學進行全面改革,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實現就業。
主要參考文獻
[1]王丹.基于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J].經貿實踐,2018(21):279-280.
[2]陽繼紅.高職院校在“互聯網+”時代的會計教學的新理念分析[J].納稅,2018,12(26):82.
[3]陳鑫,劉曉麗.淺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堂教學改革[J].科技風,2018(23):56.
[4]梁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教學改革的思考[J].經貿實踐,2018(1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