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蓮花 杜紅陽
(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Landry &Bourhis(1997)[1]最先提出并使用“語言景觀”的概念,并將其界定為“出現在公共路牌、廣告牌、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樓宇的公共標牌之上的語言共同構成某個屬地、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語言景觀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某一地區語言的使用狀態、語言權勢和語言使用者的社會身份地位等(尚國文、趙守輝,2014a)[2]。近年來,國內外語言景觀研究的成果層出不窮,成為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中華街(或唐人街)原指在中國本土以外形成的華僑、華人生活及做生意的街區,現在多理解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區域(王小榮,2012)[3]。通過對中華街語言景觀的解讀,我們可以了解到華人華僑以及中國的語言、文化在當地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況。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對世界各地的中華街展開了調查研究,其中Leeman &Modan(2009)[4]在調查了華盛頓中華街的商業語言標牌后認為中文不是為懂中文的人而設置的,中文及中國文化符號的商品化在不斷發展。Lou(2009)[5]通過分析中文的數量、位置、中英文對譯、誤用及地區自治會會議的經歷、華裔老夫婦的生活軌跡等,提出中文及中國文化在華盛頓中華街處于社會地位的邊緣。孫蓮花、谷月(2013)[6]比較了上海黃浦區和橫濱中華街的店名,從音節、通名、專名等角度解讀兩地店名招牌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包聯群(2015)[7]從經濟語言學的角度分別調查了美國波士頓、紐約和日本橫濱中華街的語言景觀,通過微觀分析指出美國的中華街兼具生活和商業功能,是東亞及東南亞文化的宣傳地;而日本中華街更多體現在中國文化所表現出的商業功能。上述研究為我們了解在海外中文的使用和生存情況、華裔的社會地位等提供了重要參考,但對橫濱中華街語言景觀的調查還有待補充。
本文以日本三大中華街之一的橫濱中華街為對象,基于場所符號學理論調查分析了商業店名招牌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結合相對大小、位置和顏色等要素對其語言景觀特點進行闡釋。通過對橫濱中華街的調查,一方面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掌握橫濱中華街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多語言社區、商業街建設提供參考。
橫濱中華街作為著名的商業街和旅游景點,以其豐富而濃郁的中國特色吸引了各國游客前往。本文以橫濱中華街語言景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店名招牌為研究對象,于2017年12月對橫濱元町中華街進行了拍攝取樣工作。具體來說,拍攝地區包括連接牌樓(門)玄武門和延平門的“北門通り”“西門通り”、南北走向的“中華街大通り”“関帝廟通り”“広東路”“開港道”以及東西走向的“長安道”“中山路”“香港路”“上海路”“南門シルクロード”“北京小路”“市場通り”等街道。拍攝內容為上述地區街道兩邊明顯可見的商業店名招牌。此次拍攝共取得371張照片,并采用Backhaus(2007)[8]個體法,統計獲得各類商業店名招牌的有效樣本750個。本稿將招牌上出現的店名、營業范圍、商品以及短文等作為統計對象,而營業時間、地址(住所)、電話號碼、層數、價格等不在統計范圍之內。本稿參考Scollon &Scollon(2003)[9]場所符號學理論并對語碼取向、字刻等要素進行分析。其中語碼取向調查語言和文字的種類、組合方式、數量,字刻分析相對位置、大小、顏色等非語言要素對語言景觀的影響。
橫濱中華街店名招牌的語言使用情況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在橫濱中華街存在單語、多語(雙語、三語、五語和十四語)招牌,語言的組合形式較多,其中單語和雙語招牌分別占了整體的60.15%和37.73%。使用最多的語言組合是中文+日語雙語招牌(30.00%),其次是日語單語(28.13%)和中文單語(23.23%)招牌。盡管有十余種語言出現在招牌上,但是幾乎集中在中、日、英這三種語言上。整體而言,橫濱中華街店名招牌上的語言使用較為集中。中文和日語雖然在數量上難分伯仲,但是在雙語招牌中,日語同其他語言的組合形式和數量都多于中文,可以看出日語的使用更加靈活多樣。另一方面,尚國文(2018)[10]指出,英語是國際交流中經常使用的語言,在國際事務和旅游中能為游客提供必要的信息,也可以展示友好、真誠的服務形象以及國際化城市的面貌。盡管如此,在中華橫濱街含有英語的招牌不足整體的20%,且其中半數左右為英語單語招牌(如Lady Time等)。與英語相對,單語和雙語中泰語、西班牙語的使用均為店名,指明經營范圍和內容并營造異國氛圍。此外,五種語言、十四種語言同時使用的標牌仍將日語和英語作為最突顯的語言,其它語言僅僅為簡單的羅列,存在感較低。因此從數量上看,中文和日語占據了橫濱中華街的優勢地位,而且與中文相比,日語的使用更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與中日兩種語言相比,以英語為代表的其它語言則明顯處于弱勢地位。

圖1 世界のビール&羊肉

表1 橫濱中華街店名招牌的語言使用比例
表2統計了橫濱中華街店名招牌的文字使用情況。其中判斷日語羅馬字表記、西文字母、拼音時的重要標準為以下兩點。(1)前后是否存在西文單詞(“Chinese Restaurant Touchinmi” 記 為 西 文字母)。(2)發音規則符合哪種語言的發音和表記習慣(例如,“碧琳瑯BILINLANG”記為漢字+拼音;“龍城飯店RYUJYOUHANTEN”記為漢字+羅馬字表記)。由表2可知,漢字是使用最多的文字類型:80%以上的招牌中使用了漢字;只使用漢字的招牌比例高達49.47%。漢字的優勢在于具有表意功能。當看到漢字店名時,日本人可以通過已掌握的漢字推測店名中對應漢字的內涵和外延,從而獲取信息;同時漢字的高頻率使用可以營造出符合“中華街”的氛圍。在中華街,漢字不僅起到傳遞信息的功能,也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與漢字相比,羅馬字大多用于店名的注音,如“SUISENSHUKA(酔仙酒家)”,因而羅馬字與漢字共存的頻率遠大于羅馬字單獨使用的頻率。此外,平假名、片假名也大多伴隨漢字同時出現:其中平假名除了表注漢字讀音之外,也在描述商品(形容詞、副詞、動詞及動詞詞尾等)和連接各成分構成短句(助詞、助動詞等)等場合中出現;片假名在發揮表音作用(擬聲擬態詞、借用外來語等)的同時,還可以傳達出時尚新銳的象征意義。

表2 橫濱中華街店名招牌的文字使用比例
在多語言招牌中,語言文字的相對大小、位置和顏色都有可能會影響語言的可視性和突顯性,從而影響語言景觀的構成和表達。因此本文從語言文字的相對大小、位置和顏色的角度對橫濱中華街店名招牌展開分析。其中語言文字的相對大小和位置僅統計多語言招牌。
在多語言招牌中,中文表記尺寸較大的有202例,日語表記尺寸較大的有48例,英語有14例,印地語2例,泰語、夏威夷語各1例,尺寸大小相同的有11例。在相對位置方面,出現在招牌中心的僅有中、日、英三種語言,其中中文位于中心的有217例,日語52例,英語10例。而各語言出現在邊緣部分的數量為:日語263例,英語46例,中文33例,其它語言共計18例。根據場所符號學理論,[9]優先語碼出現在中心位置,而非優先語碼則更多地出現在邊緣位置;同時,尺寸更大的表記更容易吸引人們的視線,得到更多關注。由此可見,在橫濱中華街,中文的可見性和突顯性大于日語,且這兩種語言的可見性和突顯性遠大于其它語言。
招牌的顏色會影響人的感官,從而影響語言在景觀上的傳達效果。本文在統計顏色使用時,首先按照“字體-背景”記錄出現的顏色和數量。結果顯示,出現50次以上的組合有“黑-白(111次)”“白-紅(98次)”“紅-白(86次)”“紅-黃(67次)”。其次分別統計了字體顏色和背景顏色,統計結果如表3①所示。由表3可知,在橫濱中華街使用頻次較高的顏色有黃、紅、白、黑、綠、藍。在顏色象征意義的表達方面,日本是一個感情細膩深沉的民族,傳統審美中多以素色、白色、青色為美(馬輝,2015)[11];而中國對于紅、黃兩種顏色的喜愛甚至可以追溯至千余年前的五行五色說(王文娟,2005)[12]。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紅色和黃色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顏色審美的影響。“紅”“黃”等顏色的使用強調了中文的突顯性和可視性,這兩種顏色的使用也提升了中文的表現力和呈現力。

表3 字體、背景的顏色及數量
本文調查了橫濱中華街的語言景觀。通過對語言和文字的使用情況、相對大小及位置、顏色等方面的分析,對其語言景觀特點進行了闡釋。研究發現在橫濱中華街中文和日語處于優勢地位,屬于優勢語言,以英語為代表的其它語言則相對處于弱勢地位;漢字的使用頻率最高,屬于優勢文字,同時平假名、片假名、羅馬字和漢字組合使用的頻率較高;中文位于招牌中心,中文尺寸大于其它語言,“紅”“黃”等顏色的使用等強調了中文的突顯性和可視性。在語言景觀研究中,設立者、管理者等直接參與者的意圖和態度是左右語言景觀的重要因素。本文因篇幅關系未能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給予補充和完善。
注釋:
①在橫濱中華街存在多種字體顏色和多種背景顏色同時出現在同一塊店名招牌上的情況,也有只有語言文字而無背景構成的招牌。因此在統計字體顏色和背景顏色時,所得結果與店名招牌的數量有較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