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芬 李永梅 錢茹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受到關注。文章針對目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提出以傳統課堂教學為基點,依托互聯網,以學生為中心,結合“三維建模與工程圖”的課程特點,以碎片化知識點為切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傳播方式,注重對學習活動和學習情境的構建,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反饋,促進高校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模式;三維建模與工程圖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方式、方法、習慣、途徑等方面帶來深遠影響。以“三維建模與工程圖”課程為例,探究“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提高應用型本科學生機械制圖的能力,為培養三維數字化創新人才和高端應用型技術人才提供實踐參考,有效推進現代教育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積極適應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環境。
1 當前教學模式下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高校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內容,形成了以教師教學為中心,教材和教具為輔助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互動性,學生的應用、分析和創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且由于統一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學習興趣不濃,無法因材施教。
(2)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在課堂中接受大量的新的教學內容,在教師講解完畢后,學生只能憑印象、理解、筆記、課本內容等進行復習,課堂教學情境無法再現,無法為學生提供高效可靠的復習手段,造成學生對知識要點掌握不牢固,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倦怠感和厭學情緒。如何有效地消化、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3)現代教育所要創造的是一種數據自由流動、信息共享、相互交流、互動合作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無法滿足交互式學習的需求[1]。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和多媒體、網絡教室及移動智能化設備的普及,教師和學生如何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做到課內和課外的有效連通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變“以課堂為中心”為“課堂和課外并重”,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組建教與學協作的新型教學模式。
(4)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高校校園網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實現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硬件基礎,但社會化資源信息整合程度不高,教學資源庫不夠豐富,將國內外優秀的課程資源整合到本校教學資源中,實現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豐富性。
(5)傳統高校教學評價主要集中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階段性成績為主要依據,評價依據和評價信息呈現單一化、碎片化,不能實現對學生全方位、全過程的評估與評價,不利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干預[2]。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課堂的評價方式,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還應注重過程性評價。
2 “互聯網+”背景下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混合學習理論、微學習理論為指導[3],以傳統課堂教學為基點,依托互聯網,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作為課程的引導者,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傳播方式,為學生打造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注重對學習活動和學習情境的構建,針對“三維建模與工程圖”課程,采用微信平臺構建課程公眾號,完成教學資源庫的課程網站建設,探索互聯網與教學活動融合的結合途徑和方法,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1 教學模式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給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帶來了更大的自由空間,通過優質的教學資料和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實現教師為主體到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的轉變,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為主體、開放教育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格局。網絡環境下,學生如何通過各種信息資源庫有效地消化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結合學生學習方式多元化和教師教學方式混合化的特點,從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方面構建教學模式框架,如圖1所示。
2.2 多種信息資源庫建設
通過豐富教學資源庫,實現教學模式變革,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實現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構建以“三維建模與工程圖”學習為目標的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功能包括課堂回顧、錯題強化、師生互動、作業下發、微課學習、學生反饋、在線答疑幾大塊。其資源形式包括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文本、課件、教案等。在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知識構建的情境創設,以便學生不受時間、地點、次數的限制,隨時都可以進行預習與復習,并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進行學習和互動交流。課程網站屬于優質教育資源庫的一個重要內容,存儲海量的各類教學文件,學生通過網絡技術獲得同樣的課程學習體驗,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網絡傳播的形式給學生隨時獲取和復習新知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和靈活性,通過課程網站的建設,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的時效豐富性和永久保存性。課程網站內容包括教師隊伍、教改教研、課程教學資料、方法手段、教學條件、教學效果、認證培訓、網上學習、師生互動、課程案例等。
2.3 教學模式實施效果分析
從教師角度來說,微課制作、課程微信公眾號操作、課程網站建設等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執教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想不想用、會不會用、用得怎樣”等問題,通過訪談、調查問卷及考試成績分析等多種途徑對教學模式實施效果進行評價[4]。從學生角度來說,從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平臺的交互效果等方面來檢驗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和課程網站,學生可進行信息反饋,將課程、教學、反饋、評定等真正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反饋,幫助教師和學生修訂學習,落實以評價促進教學。此外,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切實了解學生的需求,更合理地設計并有效組織線上線下教學,在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精度方面作進一步探索。
3 結語
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和傳統教育行業進行深度交匯融合,創新和發展教育是趨勢所在。互聯網絡平臺的搭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立,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方式相結合,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導向[5],分析學習者的興趣、能力、目標,有效配置教學資源,全方面深刻變革教育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在應用型工科學校的教學中,尤為強調課堂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實用性和探索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制約著教育的進步,“互聯網+”環境下所帶來的新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推進現代教育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鮑家志.建構主義理念下物權法學課程信息化的教學設計[J].大學教育,2017(6):50-53.
[2]姚勝昶,俞侃.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高職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分析與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7(43):252-253.
[3]邵華,喻惠群.基于泛在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5(6):37-46.
[4]谷增軍.引入翻轉課堂理念構筑“教學做”混合式教學模式[J].財會月刊,2017(6):88-91.
[5]黎文,敖文娟.“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