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奇
【摘要】心血管是臨床常見疾病,是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常見于中老年群體。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傳統醫學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治療優勢逐漸顯現,其可以增強治療效果,值得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醫;心血管疾病;治療;優勢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2
依據臨床研究結果,數據顯示,在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都在增多,且日益年輕化,此病已成為社會公眾衛生問題。西醫治療此病,主要采用相關藥物、手術治療等,此類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患者預后效果并不理想。祖國醫學可以從疾病多方面剖析,充分發揮辯證思想,針對患者具體病癥進行治療,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主要就中醫在心血管疾病中治療特點與優勢進行分析,為臨床心血管疾病治療工作提供參考借鑒意義。
1 中醫對各類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特點
心血管疾病類型有很多,包括高血壓、心力衰竭、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等,但中醫認為,此類疾病不僅僅指的是心臟,而是涉及到患者五臟六腑,針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方法,需要依據患者身體情況而定,從根本上除掉病根。以下從幾個方面對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特點進行分析。
1.1 心力衰竭
中醫理論認為,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的原因是由于氣陽虧虛、淤血阻滯等引起的。其中,病位卻在于心,血瘀水飲為標,氣陽虧虛為本,中醫認為此病屬于心悸范疇。人體心肺脾是相連的,各項器官相輔相成,心力衰竭患者多數會出現呼吸困難癥狀,原因是患者肺部受到損傷[1],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水腫癥狀。因此,針對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時,不能僅僅采取心臟相關藥物治療,要注意心臟與其它器官的聯系,做到扶正驅邪,益氣利水,幫助患者恢復身體生理功能,在治療過程中,要堅持活血化瘀的原則,
1.2 冠心病
中醫理論認為,冠心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臟,發病機制為心氣虛。心的功能主要是主神志、主陽氣以及主血脈,若患者心臟發生病理變化,首要的原因是陽氣虧損,其次是血脈遭到損害。而冠心病患者在病情持續發展后,很容易對臟腑內其它器官及功能產生影響[2]。因此,對冠心病患者的治療方案,需要著重于心臟區域,兼顧各系統。冠心病在中醫中,分為很多種類型,要依據患者具體病癥情況,制定有效的治療措施。例如,若患者氣虛嚴重,則屬于氣虛型慣性并,此類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痰多,且顏色渾濁,咳痰為初期表現,病情發展,會表現為瘀。所以,治療時,要以補益心氣、健脾為主,患者脾氣運健,才不容易形成痰瘀,中醫多以溫膽湯作為基礎方,進行參考治療。
1.3 高血壓
高血壓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中醫認為,高血壓屬于肝風、肝陽范疇,會伴隨相關心、腦器官病理改變。此類患者運用西藥治療的效果比較好,但患者長期依靠藥物控制血壓水平,很容易發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中醫對此病的治療,主要運用辯證思想,將高血壓的不良因素消除。高血壓患者,其中醫理論認為是陰陽失調為本,而風火痰瘀為標,因此,治療的關鍵是益氣養血、滋陰潛陽、活血養血。中藥方劑常以血府逐瘀湯以基礎方,其可以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癥狀[3]。另外,中醫也可以采用食療的方法,通過飲食,調節患者機體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2 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優勢
2.1 運用辯證論治的方法
祖國醫學認為,對疾病的治療要注重整體觀念,強調整體觀。中醫誤導了中醫治療的指導原則。從整體觀念上,對心血管疾病有充分了解之后,觀察患者心臟病變情況,以及其與其他臟器的聯系,由此確認患者疾病情況。對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環節,中醫采用多層析、多靶點的調節策略,辯證論治,分析每種病癥的發病機制,以此對癥下藥,保證臨床效果達到最佳。對于病程較長,且久治難愈的患者,中醫的優勢更加明顯。患者長期服用西藥,對疾病的控制情況不佳,容易引發并發癥。而中醫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對降低患者死亡率有很好的效果。中醫理論認為,在對疾病診斷與治療時,要充分將辨病與辯證相結合,保證用藥的靈活與合理性,提升治療效果。中醫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將多種方法運用在一起,相互結合[4],可以穩定治療效果,達到臨床理想效果。因此,在整體觀念的引導下,實行中醫辯證治療,可以調節患者機體狀態,消除疾病根源,發揮中醫治療的巨大優勢。
2.2 臨床經驗豐富,用藥安全
中醫具有較長的發展史,其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臨床經驗比較豐富,所使用的藥方均是經過臨床驗證,不會出現頭痛、惡心、顏面潮紅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肝腎功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中醫在治療疾病方面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藥物的多靶點效應,藥物進入患者體內,可以同時起到效果。另外,中藥方劑是由多種中藥組成,其含有的成分多,諸多藥物相互配合,可以讓藥物的作用更加全面,發揮藥物的最大價值與效果[5]。針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醫多使用復方制劑,各種藥物的藥理相互作用,可以在疾病的不同階段發揮作用,進行多位點、多層次的調節,且對機體的傷害較小,可以長期服用。目前,常用的中藥復方主要有湯劑、復方丹參滴丸等藥物,其可以保護患者心肌功能,擴張冠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與微循環,對緩解患者癥狀有顯著效果。除了相關的用藥之外,中醫還具有很多外療法,主要包括:氣功、針灸、推拿、藥物敷穴等,上述方法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被證實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且效果俱佳。
3 中醫治療局限性
雖然中醫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效果較好,但其也會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素比較復雜[6],中醫在進行診斷時,無法打破傳統疾病的認知,加之臨床缺少相關樣本與研究,導致其治療效果無法發揮。另外,在篩選藥物方面存在的問題,會導致中成藥的開發受到影響。基于上述情況,中醫在臨床運用中,需要進一步研究與總結。
4 討 論
臨床上,中醫與西醫分屬兩個學科,但對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現代西醫已經非常完善,所以,中醫在治療中可以借鑒西醫認知,以此發揮自身治療優勢。在中醫理論的運用中,要對傳統辯證思想進行創新,不斷完善豐富中醫理論,使其更加系統化。要想在心血管疾病中發揮中醫優勢,使其效果得到臨床認可,需要加強對中醫治療的研究,對中藥成分進行探索與分析,不斷完善治療措施。現階段,臨床應該將中醫治療作為重點研究項目,發揮中醫辯證優勢,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提高疾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蘇聯軍,尹 萍,劉建和,等.中醫心血管內科引入研究生標準化病人的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7):19-20.
[2] 管愛成.中醫辯證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臨床療效[J].雙足與保健,2018,27(1):193,195.
[3] 方 銳,張松峰,胡鏡清,等.老年高血壓中醫證型特征與心血管預后危險因素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10):15-20.
[4] 黃 沁,孔燕瑩,孫世寧,等.1108例高血壓病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心血管危險因素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4):
598-602.
[5] 呂懷嶺,張連萍,呂 灝,等.探討中醫辯證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74):229-229,231.
[6] 周建平,陳芙蓉,周建揚,等.寧波市老年人心血管風險評估危險度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8,17(6):8-1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