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輝
[摘要] 目的 分析無創正壓通氣對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影響。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研究該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重癥肺炎患者,將符合人選標準的重癥肺炎患者隨機分為無創正壓通氣組和對照組,各34例。在相同常規治療基礎上,無創組予以無創正壓通氣,對照組采取氣管插管或切開輔助通氣,對比兩組患者預后情況,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機械通氣時間以及存活率。 結果 無創組機械通氣時間(10.4±3.5)d,并發癥發生率26例(76.5%),存活率29例(85.3%)。對照組機械通氣時間(13.7±5.2)d,并發癥發生率33例(97.0%)存活率23例(67.6%)。與對照組相比,無創組機械通氣時間較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存活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28,P<0.05;χ2=6.275,P<0.05;χ2=3.942,P<0.05)。 結論 無創正壓通氣有利于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存活率,提高患者舒適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并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 無創正壓通氣;重癥肺炎;預后影響;存活率
[中圖分類號] R5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3(b)-005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study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7.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 who met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4 cases each.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non-invasive group,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or incision assisted ventil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 complication rat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survival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non-invasive group ha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10.4±3.5) days,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26 cases (76.5%),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29 cases (85.3%).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of the control group (13.7±5.2) days,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33 cases (97.0%) survival rate of 23 cases (67.6%).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non-invasive group had short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lower complication rate and higher survival rat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4.628, P<0.05; χ2=6.275, P<0.05; χ2= 3.942, P<0.05). Conclusion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s beneficial to shorten the tim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improve the comfort of patien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in-depth study.
[Key words]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Severe pneumonia; Prognosis impact; Survival rate
無創正壓通氣是指不經人工氣道(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進行的通氣,是通過鼻面罩將呼吸機與患者相連,由呼吸機提供正壓支持而完成通氣輔助的人工通氣方式[1-2]。近些年來,機械通氣治療以有創通氣為主,主要用于治療呼吸衰竭相關病癥,無創正壓通氣尚未得到大力發展[3-4]。
重癥肺炎是呼吸內科及重癥醫學科較為常見疾病,患者通常會合并多種并發癥,病死率高,治療難度大,重癥肺炎患者送診時病情通常嚴重,后續發展快,隨時導致患者死亡[5-6],對患者的診療過程及預后造成了嚴重困擾。對患有重癥肺炎的患者通過使用無創正壓通氣輔助治療的相關病例不多,因此,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方便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該院收治的重癥肺炎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分析無創正壓通氣對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影響,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需要進行機械通氣的重癥肺炎病例進行分析,共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分為無創正壓通氣組(以下簡稱無創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34例。無創組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齡(71.62±8.73)歲,平均病程(13.0±3.4)年,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72.46±7.76)歲,平均病程(11.5±2.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入選標準為重癥CAP的診斷標準[3],符合下列1項主要標準或≥3項次要標準者可診斷為重癥肺炎,主要標準:①需要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治療;②膿毒癥休克經積極液體復蘇后仍需要血管活性 藥物治療。次要標準:①呼吸頻率≥30次/min;②氧合指數≤250 mmHg(1 mmHg=0.133 kPa);③多肺葉浸潤;④意識障礙和(或)定向障礙;⑤血尿素氮≥7.14 mmol/L;⑥收縮壓<90 mmHg需要積極的液體復蘇。
排除標準:① 肺大泡;②未經引流的高壓氣胸;③大咯血、出血性休克;④活動性肺結核;⑤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⑥ 精神障礙嚴重無法配合醫師進行機械操作等患者。滿足以上任意1項則放棄機械通氣。
1.2 方法
將入選患者病例按照隨機對照表法分為無創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抗感染、化痰、平喘、吸氧、氣道引流、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持等治療, 并根據其并發癥的癥狀采取對癥治療。無創組經口鼻面罩進行無創正壓通氣(若 NIPPV無效則改為有創通氣)。對照組采取氣管插管或切開輔助通氣。根據患者身高、年齡、性別同時結合 PaCO2、血壓、心功能及氣道阻力等調節呼吸頻率、潮氣量、每分通氣量、吸/呼時比。操作呼吸機醫師均熟練掌握機械性能、使用方法,并能及時排除機械故障。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均有專人看管、護理、記錄,按時準確填寫機械通氣治療記錄單。
治療過程中,如若患者一般狀態良好,病情穩定或出現好轉,感染得到控制,循環穩定,營養狀況良好,呼吸功能改善,自主呼吸及排痰能力增強,吸痰時停機無呼吸困難,降低呼吸機參數自主呼吸能代償,血氣分析穩定,無水電解質紊亂則逐步停機直至撤離呼吸機。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存活率。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采取相同常規治療及對癥治療,比較機械通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存活率。無創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平均(10.4±3.5)d,并發癥發生率26例(76.5%),存活率29例(85.3%)。對照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平均(13.7±5.2)天,并發癥發生率33例(97.0%),存活率23例(67.6%)。與對照組相比較,無創組的機械通氣時間較少,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患者存活率較高。結果見表1。
3 討論
該文采取回顧性分析,主要研究了無創正壓通氣對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影響。研究數據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與有創正壓通氣相比,使用無創正壓通氣技術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較短,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患者存活率相對較高。
近年來有創機械通氣在我國發展很快,與其相比,無創通氣則相對滯后,其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醫生們對無創通氣的療效尚有疑慮[7]。有創正壓通氣是通過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連接呼吸機輔助治療,常用于嚴重呼吸衰竭或病情危險的患者。隨之而來的,會給患者心理及身體上帶來不同程度的不適感甚至痛苦感[8]。所以,無創通氣技術有必要得到深入研究。通過該院以往使用無創通氣的經歷分析得知,機械操作方式或流程錯誤,可能是效果不佳或者患者無法接受無創通氣治療的原因。
無創正壓通氣是近些年來機械通氣的重要進展之一。 無創正壓通氣相較于氣管插管或切開輔助通氣更易于操作,能夠滿足間歇式應用,提高患者舒適感,從而減少鎮靜劑的使用[9]。在護理方面,無創正壓通氣利于保持上氣道通暢,使患者可以進行交流溝通、自主吞咽以及有效咳嗽,同時減少鼻飼管的需要,更易于口腔護理。 有效減少甚至避免氣管插管帶來的局部創傷、誤吸及一定程度感染[10]。
重癥肺炎屬于嚴重感染性疾病,是需要入住 ICU的肺炎,并且幾乎所有重癥肺炎患者已有或很快將會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如未得到及時恰當的處理,將會危及生命。積極抗休克和機械通氣是保護和維持臟器功能的必要而可行的措施,應予高度重視[11]。
作為該院病例回顧性研究,缺乏其他醫院、其他地區病例資料對比,所以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缺陷。由以上結果可知,無創組機械通氣時間(10.4±3.5)d,并發癥發生率26例(76.5%), 存活率29例(85.3%)。 與對照組相比,無創組機械通氣時間較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存活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王洪娟等[12-13]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予以無創正壓通氣后的通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存活率分別為(11.02±2.45)d、70.12%、90.12%,明顯優于氣管插管或切開輔助通氣,與該文所得結果相一致,具有臨床意義。
通過該次研究說明,無創正壓通氣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使用機械通氣的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除外對患者采取常規的治療措施,適當的無創通氣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重癥肺炎患者痛苦,提高其住院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對患者病情及預后有很重要的影響,值得臨床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俞森洋.現代機械通氣的監護和臨床應用[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0.
[2] 林化,馬春林,倪琦.老年重癥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7):4918-4920.
[3] 瞿介明.曹彬.中國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修訂要點[J].中國結核和呼吸雜志,2016,39(4):241-242.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臨床呼吸生理及ICU學組.無創正壓通氣臨床應用中的幾點建議[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130-134.
[5] 龍懷聰,肖邦榕,劉躍建,等.162例成人重癥肺炎臨床特點及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8(4): 75-78.
[6] 魏祥娟.無創正壓通氣對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4):7-9.
[7] 姚長浩,代兆華,柴瑞麗.纖維支氣管鏡肺灌洗聯合無創正壓通氣對COPD合并重癥肺炎患者血氣結果及全身狀態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7,23(22):3124-3127.
[8] 柳湘潔,汪培英,黃早早,等.BiPAP對重癥肺炎所致呼吸衰竭患者通氣狀況及血氣指標的影響研究[J].河北醫藥,2016(2):245-247.
[9] 葉旭輝,王敏鵬,方旭晨,等.無創正壓通氣聯合自制痰液吸取裝置在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96-99.
[10] 陳俊,顧建華,朱旖.BIPAP無創正壓通氣救治老年重癥肺炎并發左心衰竭的療效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16(2):136-138.
[11] 王敏鵬,方旭晨,葉旭輝,等.無創正壓通氣聯合痰液引流裝置在老年重癥肺炎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裝備,2017,30(23):134-136.
[12] 王洪娟.新生兒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應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效果及預后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8):42-44.
[13] 宋仕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 10(8):246-247.
(收稿日期: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