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宋紅
【摘要】目的 研究無痛性急性心梗的特點與急診策略。方法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無痛性急性心梗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以入院順序將其分為研究組(急診干預)與對照組(常規干預),各27例,評估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病情好轉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無痛性急性心梗患者采用對癥治療措施與急診干預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病情好轉率,改善預后與生活質量,促進病情康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無痛性急性心梗;特點;急診策略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5..02
目前醫院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就是急性心梗,其發生率高,無痛性急性心梗則指的是發病后各癥狀不典型,疼痛向多部位放射出現誤診或漏診情況,患者病情延誤且具有疼痛感,若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則對其生命安全極易造成直接威脅。有學者證實,對該疾病患者采用有效的急診救護措施對促進其病情康復具有積極重要意義,積極改善預后,使得最終療效顯著。為分析無痛性急性心梗的特點與急診策略,我院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無痛性急性心梗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以入院順序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7例。其中,研究組男16例,女11例,年齡42~84歲,平均年齡(59.38±7.12)歲;對照組男17例,女10例,年齡41~83歲,平均年齡(59.26±7.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特點
54例無痛急性心梗患者中,吸煙史、飲酒史及體型肥胖者所占比例重,其中三高(高血脂、高血糖與高血壓)人群多,經診斷并無特異性癥狀,患者往往表現為呼吸不暢、胸悶氣短或上腹部隱痛等癥狀。
1.2.2 干預措施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主要包含監測病情、用藥指導與心理干預等,研究組以對照組為基點采用急診干預:
(1)院前急救:接聽患者急救電話后需及時掌握其病史與具體情況,初步制定預防措施避免患者出現急性心梗,同時合理指導其保持臥床休息,營造舒適休息環境保持呼吸順暢。
(2)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導致其極易產生負性情緒,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醫護人員需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定期開展健康宣教加強其與患者對該疾病認識,紓解負性情緒,幫助其樹立疾病康復信心,提高依從性。
(3)病情監測與心電圖管理:到達現場后需立即對患者開展心電圖檢查,密切觀察其呼吸、心理與體溫等各項生命體征,給予患者純氧吸入保持呼吸順暢,合理搭建靜脈通道,給予對癥藥物治療,若出現心臟驟停情況需及時開展心肺復蘇。
(4)其他措施:該疾病癥狀不典型極易出現誤診或漏診情況,因此醫護人員需對患者病史加以詳細了解,及時檢查血清心肌酶實施對癥措施,確認病情后給予患者溶栓治療措施[1]。
1.3 觀察指標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效果:顯效:各癥狀基本消失,24 h后心電圖抬高ST段恢復正常,無并發癥;有效:各癥狀有改善,心電圖
2 w內抬高ST段恢復正常,并發癥發生率低;無效:與上述標準不符病情加重,好轉率越高越好[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好轉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醫院常見疾病,其主要發病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阻塞,患者表現為胸骨疼痛或呼吸不暢等癥狀,無痛急性心梗則癥狀不典型,其疼痛范圍向多部位放射導致極易出現誤診或漏診,若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則對患者生活質量極易產生影響。大量研究數據表明,對該疾病患者采用有效干預措施能改善預后效果,其特點往往與吸煙酗酒、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等發病機制有直接聯系,同時結合患者病情實際情況合理開展院前急救、病情監測、心理指導與用藥指導等措施有利于促進其病情好轉,使得最終療效顯著。伍三芳等研究中指出[3],對該疾病患者結合特點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能改善預后,顯著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從而顯著提高應用價值。
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比,研究組病情好轉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證:對無痛性急性心梗患者采用對癥治療措施與急診干預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病情好轉率,改善預后與生活質量,促進其病情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潔蘭.老年人急性心梗臨床特點及護理觀察體會[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7):210-210.
[2] 涂清鮮,袁正強,徐 敏,等.冠狀動脈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預后[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4):35-37.
[3] 伍三芳.急性心肌梗塞并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1):1851-185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