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虎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睫狀體光凝治療外傷性青光眼的價值及對并發癥發生存在的影響。方法 該研究中的觀察對象均方便選自于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外傷性青光眼患者中,70例患者的入院時間均在2013年9月—2017年3月期間,采用紅藍球分組的方式將上述患者分為例數相同的兩組,即對照組(35例)與觀察組(35例),分別給予上述患者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經鞏膜睫狀體光凝治療與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睫狀體光凝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視力和眼壓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同時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視力提升占比(74.29%)明顯較對照組(45.71%)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5,P=0.01);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眼壓(15.51±2.21)mmHg、末次隨診眼壓(16.68±2.96)mmHg同對照組(17.75±3.06)mmHg、(20.33±2.67)mmHg相比,均明顯較低,經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1、5.42,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4.29%)同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79,P<0.05)。 結論 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睫狀體光凝治療外傷性青光眼的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 玻璃體切除術;睫狀體光凝;外傷性青光眼;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77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3(b)-009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ciliary body photocoag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glaucom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Methods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from the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glaucoma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 admission time of 70 patients was from September 2013 to March 2017, and the red and blue balls were grouped. The abov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the same number of cases, namely the control group (35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transscleral ciliary photocoagulation and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ciliary body photocoagulation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visual acuity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visual acu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74.29%)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5.71%) (χ2=5.95, P<0.05). The post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 (15.51±2.21)mmHg was observ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last follow-up intraocular pressure (16.68±2.96)mmH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7.75±3.06)mmHg, (20.33±2.67)mmHg. After testing(t=3.51, 5.42, P<0.05);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14.29%)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χ2=4.79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vitrectomy combined with ciliary body photocoagulation for traumatic glaucoma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Vitrectomy; Ciliary body photocoagulation; Traumatic glaucoma; Complications
外傷性青光眼即為眼部受外傷以后導致青光眼發生,該疾病具有較為復雜的發病機制和誘因。患者發病后極易有前房積水、晶狀體脫位以及玻璃體積血等并發癥出現,進一步將眼壓提升,病情嚴重的患者可出現視神經受損的情況。為外傷性青光眼患者開展單純手術治療無法將患者的疾病癥狀有效改善[1]。睫狀體光凝治療即為破壞睫狀上皮與睫狀體血供,使得水腫睫狀體有凝固性壞死出現,將睫狀體分泌房水量減少,對眼壓緩解有促進作用,因此廣泛應用于眼科的臨床中。近年來,經鞏膜睫狀體光凝術治療伴隨著臨床研究不斷深入及醫療水平逐漸提升而廣泛應用于臨床中,該項治療方案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均較高,且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以選擇性吸收睫狀體色素上皮[2]。該文主要分析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睫狀體光凝治療外傷性青光眼的臨床療效,特抽選該院2013年9月—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70例患者進行比較分析,其具體內容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該院收治的外傷性青光眼患者中方便選取70例作為該文的觀察對象,用紅籃球分組的方式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35例/組。
對照組:男性患者例數19例,女性患者例數16例;年齡平均值為(42.29±3.63)歲;眼壓平均值為(35.84±3.61)mmHg。
觀察組:男性、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0例、15例;年齡平均值為(42.35±3.46)歲;眼壓平均值為(35.79±3.58)mmHg。
納入標準:有眼部外傷史存在的患者;未有手術禁忌癥或凝血功能障礙存在的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情并且簽署同意書的患者。
剔除標準:機體有嚴重全身癥狀性疾病合并存在的患者;有精神病史、糖尿病史以及心臟病存在的患者;有其他眼科疾病合并存在的患者;有意識或認知障礙存在,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近期內有改善視神經功能藥物使用史存在的患者。
比對上述兩組外傷性青光眼患者的資料數據,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外傷性青光眼患者均使用二級管激光機對疾病進行治療,激光機的波長為810 nm,結合患者的具體治療方式對內路激光探頭或者外路激光探頭進行選擇,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手術的麻醉方式。
對照組——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經鞏膜睫狀體光凝治療。將激光機同外路“梯形”激光探頭相連接,在角膜緣后1.5 mm位置作為探頭中央激光發射區域瞄準光位,將探頭內曲面完全接觸鞏膜表面,并且輕度施壓于鞏膜表面,盡可能將手術瘢痕區域避開,以持續脈沖時間內聽到微小爆破音作為能量調整的標準,若未有爆破音存在,則將能量上調,若爆破音過強,則將能量下調。為了盡可能完整光凝睫狀突,在同一個方位開展重復的激光治療的過程中,可略微向后移動探頭。
觀察組——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睫狀體光凝治療。為患者開展手術治療之前,需要盡可能散大瞳孔,首先取三通道剝離體切除術于與角膜緣距離3.5 mm位置,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為其選擇聯合晶狀體切除治療或者超聲粉碎晶狀體摘除治療,完成切除術治療以后緩慢頂壓睫狀突組織,使其在瞳孔區內充分的暴露,隨后逐個光凝睫狀突,該項治療措施均在顯微鏡之下開展,盡可能光凝直至睫狀突可見全長范圍,在直視的狀態下調整激光探頭和睫狀突間的距離,以達到適量激光光凝反應的作用。
上述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均接受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治療與糖皮質激素治療,結合患者眼內炎癥的具體情況將藥物的使用劑量逐漸減少。若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眼壓未獲得有效的控制,可為其開展二次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上述兩組外傷性青光眼患者的視力變化情況進行記錄與分析——所有患者的視力均以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檢測,若患者在末次隨訪時其視力提升兩行或者兩行以上即為視力提升;若患者的視力在末次隨訪時僅提升一行或者一行以內即為視力不變;治療后若患者的末次隨訪視力降低兩行或者兩行以上即為視力降低。
觀察兩組患者的眼壓變化情況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兩組外傷性青光眼患者的視力情況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n(%)]表示,數據間比較用χ2檢驗;以均數差(x±s)表示兩組患者的眼壓數據,組間比對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視力變化情況比對
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視力提升占比明顯較對照組高,其視力不變占比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視力降低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眼壓變化情況比對
發現術前兩組患者的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及末次隨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眼壓均明顯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眼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對
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外傷性青光眼即為因外傷所導致的青光眼,該疾病具有較為復雜的發病機制與發病原因,且存在多樣化的臨床表現,伴隨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常出現前房積水以及晶狀體脫位等并發癥,病情嚴重可出現視神經損傷,可極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患者的眼部受損以后,有較為嚴重的葡萄膜反應,小梁網受損使得房水外流通道受阻,進一步提升眼壓,采用藥物治療以后常無法獲得有效的眼壓控制效果,為此臨床常給予手術治療。
玻璃體切除術為眼科顯微手術,該術式的安全性較高,且對患者機體產生的損傷較小,有較廣的手術使用范圍。近年來伴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在臨床中玻璃體切除術亦獲得了良好的應用與發展。盡管該術式已廣泛應用于眼科臨床中,但是經研究發現,僅給予外傷性青光眼患者開展該術式治療仍無法獲得理想的臨床療效。臨床相關研究指出[4],玻璃體切除術與眼內窺鏡下睫狀體激光光凝治療聯合使用,可以在短時間內降低患者的眼壓,且患者的眼壓在下降以后可對穩定狀態一直給予保持,且對其視力的提升有益。近年來,伴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以及醫療技術進一步發展,經鞏膜睫狀體光凝治療亦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中,經過不斷的應用,臨床相關研究指出[5],玻璃體切除術與眼內窺鏡下睫狀體激光光凝治療聯合應用和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經鞏膜睫狀體光凝治療的臨床療效有一定差異存在。
該次研究對該院接受不同方案治療的患者進行比較分析,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視力提升占比為74.29%,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睫狀體激光光凝治療在視力提升方面有更為理想的臨床療效,患者接受該項治療方案以后,其視力在短時間內獲得顯著的改善。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眼壓為(15.51±2.21)mmHg與(17.75±3.06)mmHg,明顯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眼壓下降更為顯著,說明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睫狀體光凝治療在降低及穩定眼壓方面有更為理想的應用效果。由于光凝治療可以導致睫狀突受激光熱能量影響出現變白收縮表現,使得變性出現,且可以對睫狀體上皮細胞進行破壞,使得上皮組織由基底膜分離,進而將房水分泌減少,達到降低眼壓的治療目的。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該術式的安全性更高,主要由于該項治療措施可以將手術治療對患者機體產生的損傷減輕,對患者術后機體康復及預后改善有利。金怡軒等[6]學者于《玻璃體切割聯合睫狀突光凝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文中指出,患者接受光凝術治療后1周眼壓明顯降低,且術后6個月眼壓被控制為(12.9±4.5)mmHg,均與術前有顯著差異存在,且該研究指出,患者術中術后均未有角膜損傷或者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出現。該次研究結果同其相似,說明該項治療方案的眼壓控制效果明顯,且安全可靠。
總而言之,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睫狀體光凝治療應用于外傷性青光眼的治療中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且具有安全性高的優勢。但是該次研究抽選的樣本量較少,且尚未研究導致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的具體原因,于下一步研究中應加大樣本量展開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周小平,鄺國平,歐玉侖,等.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眼外傷玻璃體切割術后繼發性青光眼的療效[J].國際眼科雜志,2017, 17(5):925-927.
[2] 李昂,李嬋,段國平.外傷性晶狀體脫位并發青光眼的療效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7,34(9):1812-1814.
[3] 張來霞,郝風芹,李聰伶,等.23G微創玻璃體手術聯合吊頂燈照明系統治療復雜性外傷性視網膜脫離[J].眼科新進展,2016,36(1):78-80.
[4] 馬騰,王勇,石興東,等.內窺鏡下激光睫狀體光凝術聯合玻璃體切割術治療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療效[J].眼科新進展,2016,36(10):973-975.
[5] 何珂,賈亞丁.玻璃體切割手術聯合眼內窺鏡下睫狀體激光光凝治療難治性青光眼的療效觀察[J].中華眼底病雜志,2016,32(5):514-517.
[6] 金怡軒, 劉斐. 玻璃體切割聯合睫狀突光凝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 國際眼科雜志, 2014, 14(7):1325-1326.
(收稿日期: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