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偉
【摘要】目的 針對循證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圍術期的效果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7例。實驗組在圍術期給予循證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生理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患者在圍術期實行循證護理后,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頻率相較于對照組來說具有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在循證護理干預后,其術后血腫、術后腰痛、尿潴留并發癥的發生率相較于對照組來說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手術中使用循證圍術期護理效果較好,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應用。
【關鍵詞】循證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冠脈介入;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急性心梗死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重癥疾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是當前治療急性心梗死最主要的方式,而在治療時,采用循證護理方式為患者在冠脈介入圍術期提供優質的護理,可以有效的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循證護理的方案,相比較于常規護理方式來說護理效果更好。因而,對本院收治的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圍術期采用常規護理和循證護理模式進行臨床護理,同時研究患者的生理指標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7例。其中,實驗組男27例,女30例,年齡55~81歲,平均(67.9±6.8)歲;對照組男32例、女25例,年齡60~79歲、平均(69.5±7.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護理模式,根據常規的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術前指導、宣教,術中護理和術后宣教護理,同時觀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對實驗組患者給予圍術期循證護理。在對照組患者護理的基礎上為其實行相關的護理干預,其中包括:①術前心理護理: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其病情都是比較嚴重的。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患者的橈動脈或者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管進而連冠狀動脈進行相關操作,雖然手術的創傷很小,但患者還是會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和焦慮等癥狀。護理人員要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在手術前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宣教關于冠狀動脈造影和支架的相關知識和成功病例,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能夠盡量消除心理恐懼,積極配合手術。②術中護理:在手術進行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嚴密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等相關的生命指標。出現不良情況要及時進行相關的處理。③術后護理:在手術后的護理當中,由于患者不宜活動,長時間臥床會出現腰痛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情況,對其康復會有不利影響。護理人員要在循證護理時要定時為其更換臥床體位,并適當為患者進行按摩。在手術后,患者會由于各種原因出現排尿困難,進而導致出現尿潴留,護理人員要通過制定相關的循證護理方案解決患者出現術后尿潴留的問題,同時給予患者心理方面的疏導和護理。
1.3 觀察指標
①針對患者在圍術期所記錄的心率、呼吸頻率進行分析。②觀察分析兩組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心率、呼吸頻率比較
在手術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在圍術期實行循證護理后,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頻率相較于對照組來說具有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在循證護理干預后,其術后血腫、術后腰痛、尿潴留并發癥的發生率相較于對照組來說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多發于老年人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相對來說比較高,也是一種主要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大多數的心肌梗死患者在治方面大都選擇保守的藥物治療的形式[2]。就目前來說,治療冠心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經皮動脈穿刺冠狀動脈腔內形成支架并植入,已經逐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在手術中和手術之后會因為患者對相關操作不夠了解而導致出現一些術后并發癥,比如穿刺血腫、尿潴留等,這對患者的康復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對患者在經皮動脈穿刺手術圍術期使用循證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提高之間效果,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而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3]。
在本文針對114里患者循證護理的研究中,主要將相關的護理工作分為了三種,即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和術后護理,循證護理模式相對來說是具有連續性和全面性的,可以在不同的階段滿足患者的不同護理需求,護理人員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為患者及家屬講解冠狀動脈造影和支架的相關知識和成功病例,進一步緩解其不良情緒并消除心理恐懼。在手術中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率血壓等相關的生命指標進行嚴密監測。在手術后,護理人員對患者循證護理時幫助患者更換臥床體位,并協助家屬進行按摩。患者會出現排尿困難而出現尿潴留等相關并發癥,護理人員采取不同的護理方式,解決相關問題,同時給予患者心理方面的疏導和護理[4]。根據文章研究表示,術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實驗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頻率與對照組相比具有明顯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相較于對照組,其術后血腫、術后腰痛、尿潴留并發癥的發生率來說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手術中使用循證圍術期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圍術期的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林芬,朱國慶,葉向陽,等.循證護理應用于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患者圍術期舒適度的效果評價[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6).
[2] 趙會連.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圍術期的循證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2).
[3] 杜 軍.對進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干預的效果評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22).
[4] 韓 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圍術期護理觀察[J].心理醫生,2015,21(1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