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濟敏
【摘要】目的 探討對慢性胃炎患者給予替普瑞酮聯合雷貝拉唑治療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接診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用藥差異將其分為兩組,50例,對照組常規治療加替普瑞酮,觀察組替普瑞酮聯合雷貝拉唑;對比分析治療療效和用藥安全性。結果 觀察組療效為98.0%,對照組僅為84.0%,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2.0%;對照組14.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慢性胃炎患者給予替普瑞酮聯合雷貝拉唑治療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替普瑞酮;雷貝拉唑;慢性胃炎;有效性;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57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1
慢性胃炎又被稱之為慢性胃黏膜病或胃黏膜炎,屬于消化系統常見疾病,發病基礎為胃黏膜層病變,主要病因則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該病屬于慢性進行性疾病,所以并沒有特效藥物。有研究報道:常規四聯療法治療該病效果顯著,亦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在常規四聯療法的基礎上實施替普瑞酮聯合雷貝拉唑治療療效較佳。本文旨在研究對慢性胃炎患者給予替普瑞酮聯合雷貝拉唑治療的臨床療效,特選取本院100例患者展開研究,現做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接診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用藥差異將其分為兩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5~75歲,平均(55.56±10.56)歲;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36~75歲,平均(55.15±10.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治療加替普瑞酮:入院后,根據Hp檢查結果(陽性)給予常規四聯療法:0.2 g左氧氟沙星(0.2 g/次,2次/d)+1 g阿莫西林(1 g/次,2次/d)+0.5 g奧硝唑
(0.5 g/次,2次/d)+ 0.1 g呋喃唑酮(0.1 g/次,2次/d),治療10天。口服50 mg替普瑞酮(國藥準字H20093656,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50 mg/次,3次/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雷貝拉唑:口服20 mg雷貝拉唑(國藥準字H20040715,四川迪康科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迪康制藥公司),20 mg/次,2次/d,治療7天為1療程,兩組患者共治療2療程[1]。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對比分析治療療效;嚴格參照《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2003版本,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胃黏膜恢復正常,炎性癥狀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胃黏膜有所恢復,炎性癥狀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加重,胃黏膜無改善,炎性癥狀加劇)。
1.3.2 對比分析治療安全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分析治療療效
觀察組療效98.0%,對照組84.0%,觀察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分析治療安全性
觀察組:發熱1(2.0)例,惡心嘔吐0(0.0)例,皮疹0(0.0)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2.0%;對照組:發熱3(6.0)例,惡心嘔吐3(6.0)例,皮疹1(2.0)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4.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8913,P<0.05)。
3 討 論
上腹隱痛、食欲減退、反酸等癥狀均為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大量研究證明慢性胃炎主要由Hp感染引起,因此消除Hp感染、修復受損胃黏膜、重建胃黏膜保護屏障是目前治療慢性胃炎的根本措施。
雷貝拉唑屬于第2代質子泵抑制劑,患者服藥后可有效依附于胃壁細胞表面,抑制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從而減輕胃酸腐蝕,有效發揮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替普瑞酮屬于萜類物質,組織修復作用和廣譜抗潰瘍作用較強,可以促進胃黏膜微粒體中糖脂質生物合成,加快高分子糖蛋白合成從而修復胃黏膜[2]。
綜上所述,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政理.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3):81-82.
[2] 關亞芬.聯用雷貝拉唑和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5(15):99-10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