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壯 田雅麗
【摘 要】中國民族管樂音樂考級發展至今已二十余年,縱觀其發展與現狀,仍存有許多不足之處,本文以民族管樂考級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民族管樂考級發展歷程與現狀的分析,對比國外音樂考級制度,探討民族管樂器考級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為民族管樂考級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管樂;考級;發展歷程;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J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038-04
社會音樂考級最早起源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的音樂考試,中國大陸首次音樂考級于1987年在廣州進行,由廣州鋼琴學會主辦,級別設有一至三級。如今,社會音樂考級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音樂相關機構借助考試手段,對非職業化音樂學習者音樂能力和音樂水平進行評價的活動。”①國內音樂考級發展至今日已走過30余年,基本覆蓋全國各個省市,等級評定單位涵蓋高校與社會音樂組織,樂器考級種類也由鋼琴發展至我們常見的各個樂器,民族管樂器的考級就是其中之一。但相比較其他西洋樂器或民族樂器的培養與考級,民族管樂器的學員以及申報考級人數不盡人意。本文通過對中國民族管樂器發展歷程的回顧與發展現狀的思考,分析中國民族管樂器考級中存在的問題,對比加拿大皇家音樂考級制度,尋求符合中國民族樂器考級的方案,為中國民族管樂器考級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一、中國民族管樂考級歷史回顧
(一)中國社會音樂考級起源背景
自建國以來,中國的音樂文化環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起起伏伏,但總體呈上升趨勢,不同時期對于音樂的不同需求,引領了中國民族器樂的變化發展,改革開放前的民樂繁榮發展與改革開放后音樂教育大眾化,是中國民族管樂考級產生的兩大因素。
改革開放前,民族音樂的發展多是與國家政策的步調一致,1951年,國內關于京劇藝術的傳承問題展開討論,為此,毛澤東主席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主張對待中國民族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理性看待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1956年,正式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成為了我國文藝發展的基本方針,為我國社會音樂教育多樣化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自此,中國民族音樂迎來發展的春天,來自民間的音樂工作者紛紛進入國家藝術團體進行民族音樂的研究,包含管樂在內的民族器樂發展也取得了較大成就。但隨后而來的“文革”,使得民族音樂的發展趨于停滯,此時因政策的變化,各類音樂藝術遭受限制,文化宮、藝術館等群眾文化場所關閉,學校停課,致使全國社會音樂教育處于一種癱瘓的狀態。“四人幫”粉碎后,各個藝術教育機構紛紛復課,并于1977年,文化部與教育部聯合發出《關于一九七七年全國藝術院校招生工作通知》,同年,中央音樂學院報考人數就多大17000余人,可見民眾對于音樂教育需求的旺盛程度。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會大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隨之爆發。1979年2月,教育部召開中小學音樂、美術教材會議,音樂教育在校園內開始“復蘇”。同年12月,教育部在鄭州召開高等師范學校藝術專業教學座談會,此會議對音樂教育師資力量的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至此,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回歸正軌,擁有了新的發展空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受“文革”影響的群眾文化機構也紛紛復建,新時代的父母極為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受此影響,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全國上下興起了一股業余鋼琴、小提琴、電子琴學習熱潮②,而中國社會音樂考級,也在此時悄然萌發。
(二)民族管樂考級的興起與發展
音樂考級在中國的出現,起初只是帶有一定自發性的民間行為,社會音樂教育普及,大眾音樂素養普遍偏低,所以亟需一種權威而有效的評定機制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于此,中國社會音樂考級制度應運而生。中國社會音樂考級具體的起源時間眾說紛紜,據考證,真正最早的大陸音樂考級應是在1987年歲末,在駐穗鋼琴家、教育家的倡導之下,以廣州學會的名義進行的全國鋼琴考級活動。③直至1989年,上海音樂家協會琵琶學會在上海舉辦了首次琵琶考級,這也是民族器樂考級的開端,從此民族樂器登上中國社會音樂考級的舞臺。
1990年,隨著音樂考級被人熟知以及報考人數的增加,為規范社會音樂考級評定,中國音樂家學會成立全國樂器演奏(業余)考級委員會,這標志著全國性音樂考級制度的誕生。在音樂考級發展初期,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是民眾培養孩子音樂素養的首選,隨著國家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民族音樂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民族樂器的學習逐漸“升溫”,民族管樂器也在此時被納入音樂考級的范圍之內。民族管樂考級發展至今,已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考級體系,演奏曲的選定、理論知識的培養、等級的劃分更加的系統化、規范化。目前社會上關于民族管樂器考級書目的版本也多種多樣,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具有音樂考級評定資格的專業藝術院校,以及中國音樂家協會、上海音樂家協會等官方音樂組織都出版發行了相應的民族管樂器考級教程,包含了竹笛、笙、嗩吶等中國民族傳統管樂器。由此可見,民族管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在民眾音樂生活中普及開來,學習民族管樂器演奏、參與民族管樂器考級評定的人數也呈增長趨勢。
二、民族管樂考級存在問題分析
中國民族管樂器考級發展至今已有近30年歷史,考級評定制度、教材編寫趨于成熟,且音樂考級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甚至形成音樂學生“全民考級”的浪潮。民族管樂考級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具有不可忽視的正面影響,多種教材的編寫,多個機構開設民族管樂考級點,都從側面反映了民族管樂在民眾中的傳播越來越廣泛,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隊伍”。但從近年來民族管樂考級的現狀來看,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有缺陷,分析如下:
(一)考級教材編寫過于專業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音樂素養培養,音樂教學漸漸走向低齡化,參與音樂考級的低齡學員比例也顯著提高,如表一④:
根據對音樂考級報考人的年齡統計,10歲以下的考上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20歲以上的考生;比例最低的為15至20歲的考生。由此可知,在社會音樂考級中參與人數最多的就是10歲以下低齡兒童,在此年齡段的兒童,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都較為不足,對于音樂理論方面的知識以及音樂內涵的表達都無法深刻理解、運用。現今流通的民族管樂考級教材,都未采用循序漸進的理論與演奏結合發展的編寫方法,教材開篇第一部分就將學員所需要學習入門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樂器演奏知識都完完全全、毫無難易分別寫進去,初學者進行入門學習時,無法快速理解與學習基礎知識,更何況理解能力還在提升時期的低齡音樂學童,他們于此更是無法浸入其中。
民族管樂考級教材的編寫應跟隨時代,跟隨受眾的改變而進一步完善,專業化的編寫大多只考慮到嚴謹性,而未考慮到實際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使用感受。在實際管樂器考級教學中,學生的入門理論與訓練、每級別對應的音樂知識講解,大部分都是老師自主在課后分類、分級、分難易總結,然后于課堂上授予學生,在備考期間,考級教程的使用基本僅限于相應級數演奏曲的練習譜例。過于專業化的考級教材,不僅間接提高了學習民族管樂器的難度,甚至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導致學生無法堅持樂器的學習與演奏,民族管樂器的普及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過程,樂器考級是普及民族管樂器的一條重要渠道,教材的編寫在此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民族管樂器考級教材的編寫,應做更加細節化的處理,考慮初學者對音樂知識的接受程度,對每一級別相應的音樂理論知識做詳細的分級處理,由易至難,層層疊進。
(二)考級目的功利化
隨著社會音樂教育的普及以及音樂考級覆蓋面的擴大,考級成為許多家長和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所追求的目標,也成為一些音樂教師和音樂培訓中心宣傳自己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因國家提倡音樂文化素養的培養,音樂考級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各大綜合類院校的高水平藝術團招生都會以音樂考級證書作為錄取評定條件之一,如復旦大學高水平藝術團招生簡章中“對于所報專項,報名條件如下,擇優入圍:若為考級項目(聲樂、舞蹈、民樂、弦樂、管樂),所報專項須具有相應藝術特長項目最高等級證書,表演級或演奏級優先。”⑤這一規定,被許多考生家長以及考生當作高考升學,進入名牌大學的“捷徑”,導致了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會以考級作為最終目標,而非為了音樂素養的提高,只顧表面,忽視了根本。而在樂器的學習與考級中,民族管樂器學生所占比例較低,人數相對較少,具有“功利心”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學習民族管樂器,多數是為了減少考級、升學競爭的壓力。家長與考生的“功利心”,讓考級偏離“初心”,成為了不為檢驗、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而是純粹為了證書而考試的行為。
除卻學生家長與學生的心態,考級近年來的功利化更是體現在商業方面,因功利心、攀比心的驅動,進入考級大軍的學生越來越多,音樂培訓機構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琴行、培訓班、私人教師,紛紛與具有考級平定資格的機構合作,通過一些“手段”,提高考級通過率。培訓機構借此可以提高自身在學生家長中的評價,成為一種宣傳方式,有利于生源的擴大。并且,較高的通過率讓許多家長對于考級的熱情更甚,培訓機構藉此也可從考級報名費用中賺取利潤。
長此以往,被功利化的民族管樂考級顯現出了負面的影響:考生實際演奏與理論水平不符合所考級數規定標準,這是一種“病態”的社會音樂教育現象,音樂教育、音樂考級都背離了原則。表面上,民族管樂教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參與人數越來越多,但實際上大眾對于民族管樂的欣賞水平卻沒有一個顯著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管樂的發展,民族管樂人才的培養。
(三)考級評定標準不統一
我國的民族管樂學員基數大,考級參與人數眾多,所以一般分為多個考場,每個考場有一位或兩位評委負責。音樂是一門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藝術,對于音樂的欣賞,不同人有不同的喜好,對于同一音樂作品,不同人也會有不同的評價。針對于民族管樂考級來說,同一學生在不同評委的評審下,會有不同分數,并且因考級人數多,評委數量少,導致會安排其他專業,如弦樂,甚至西洋樂專業評委作為民族管樂考級評審。造成了民族管樂考級時,評分標準差異過大,部分評委全憑個人喜好打分,存在有一定的不公平傾向。
對比加拿大皇家音樂考級,其考級評審工作相對來說較為公平合理,每個考點、每個專業都只有一個權威主考官負責考級評審工作,這一考官的責任包括“當面講評、書寫評語、評定成績或分數,填寫考級證書等。”⑥并且在考試結束后,即時發放考級證書。我國民族管樂的考級可借鑒國外這一考級評審制度,評審專業與考試專業相符,保證評委的專業性;考試后即時發放證書,以保證在考試結束與證書發放期間,減少暗箱操作的可能,增加考試的公平性。考級證書的價值體現在其權威性,如果在考級的過程中失去了公平,以及評審的專業性,則大大降低了考級證書的權威,使得考級在民眾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甚至會由“考級熱”轉變為考級“寒流”。
三、民族管樂考級發展思考
民族管樂考級的發展與其在社會大眾中的普及程度和關注度息息相關,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共同進退。現今民族管樂在人民大眾的音樂生活中存在感較低,相比較于西洋樂器與民族弦樂器的普及程度來說,民族管樂的發展還不足以與之向抗衡,如表二⑦:
竹笛是民族管樂器中傳播廣度最大,最為人所熟知的民族管樂器,如上表所示,竹笛考級的比例僅高于二胡,與古箏相比差距較大,與鋼琴相比更是所差甚遠。竹笛尚且如此,更何況嗩吶、笙管這些普及程度遠低于竹笛的民族管樂器呢?所以民族管樂考級的發展,重點在于其在人民大眾中的普及程度以及重視程度,筆者認為,擴大民族管樂器的普及程度、提高民族管樂器所處地位,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入門教學簡易化
在眾多樂器種類中,管樂器入門較難,民族管樂器尤甚,吹奏技巧、氣息控制、指法運用,三者無一是簡單易學,入門難度高,致使許多民族管樂器的愛好者們望而卻步。區別于弦樂器及帶有按鍵系統的西洋管樂器,民族管樂器的教學普及之路在于如何使入門更加簡便。這對考級教材的編寫、對音樂教師,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單就民族管樂器考級來說,低等級的考試應偏向基本功的訓練與趣味性的結合,每級別所選練習曲可分為單曲氣息練習或單曲吹奏練習等,將旋律的趣味性與基本功練習融為一體,待基本功經過長期訓練與考核,方可進行更深層次的綜合練習與樂感培養。低等級的練習簡化,可讓學生在入門過程中的任務更加輕松,低等級考級易化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有動力繼續進行更深層次的民族管樂器學習。
除考級教材編寫外,老師的教學過程也極為重要。現今社會音樂培訓機構的民族管樂器老師多為專業藝術院校的在校生或畢業生,他們在民族管樂器演奏方面有著較高的技藝,以至于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功練習大多有著嚴苛的要求。眾所周知,基本功的訓練是枯燥乏味的,低齡學生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過度要求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反而會適得其反,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并且,基本功是一項長期的訓練,一些學生家長有著“虛榮心理”急于求成,希望孩子今早能吹奏曲目。所以在民族管樂器的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興趣的培養,將基本功訓練與一些簡易的旋律相結合,寓教于樂,提高民族管樂器學習的趣味性,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才能降低學習民族管樂器的阻礙,增加其普及性,提高學習與考級參與人數。
(二)重視民族管樂器高校人才培養
在提高民族管樂器所處地位之前,我們需明白學習民族樂器與參與考級的目的為何?筆者認為,其一:培養音樂素養,民族管樂器背后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是培養音樂素養與文化素養的優選之一;其二:民族管樂器的學習、考級與升學掛鉤,成為眾多學子進入重點中學與名牌大學的渠道之一。二者對比,筆者更傾向于后者對民族管樂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影響較大,在國內,考學被當作可以影響一生的重大事件,當一種方式可以減少競爭壓力,并且進入名牌高校中學習,則一定會提高此方式所關聯的一切在家長心中的地位。民族管樂器被視為此種方式之一,綜合類大學的高水平藝術團、綜合類大學中的藝術專業、綜合類藝術院校、音樂類專業院校都開設有民族管樂器相關專業。2017年的兩會商討了關于藝術教育的改革,江蘇省作為試點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并將考核計入總分。此政策一出,學習音樂不僅能敲開高校的大門,并有可能讓藝術生進入更好的中學學習,為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學習音樂的優勢更加明顯。民族管樂器如若提升自身影響力,提高在樂器培訓中的地位,增加考級考試中參與人員的比例,則高校對于民族管樂器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對其發展極為重要。如表三⑧:
以中央音樂學院為例,依2018年本科器樂演奏錄取名單所知,一共招收器樂演奏205人,其中西洋樂器演奏人數占半數以上,民族管樂與西洋管樂招生人數相對比,民族管樂只占有總人數的百分之5.80,其中竹笛演奏招收人數最多,一共6人;笙演奏4人;嗩吶2人。由此可見在音樂專業類藝術院校,對民族管樂器培養的重視程度遠不及西洋樂器,再以中國音樂學院為例,如表四⑨:
中國音樂學院是“以國學為根基,獨具中國音樂教育和研究特色,培養從事中國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⑩由此可見,中國音樂學院是以國樂培養為主,中國民族樂器招生比例較中央音樂學院來說略高一些,但民族管樂的招生境地依然并不可觀,招生人數僅10人,占總人數比例百分之7.19。如此少的招生人數對于考生來說意味著升學道路的“狹窄”;對于高校來說,民族管樂學生基數小,很難為民族管樂的發展提供大量人才供給。上述情況,使得民族管樂在人民大眾心中的地位不如西洋管樂或民族彈撥樂器,故而學習人數乃至于參與考級人數少于其他樂器。所以,民族管樂的普及與考級的發展,高校應發揮“領頭羊”的作用,提高民族管樂培養所占比重,使其在社會音樂培養中得到重視。
(三)提高考級證書“含金量”
近年來,因社會音樂考級存在有商業化、功利化、等級評定不明確、不公正等問題,導致考級證書的“含金量”不如從前,與考級相關的許多優惠政策也擱置或取消。反觀加拿大皇家音樂考級“在成功完成所有的演奏和理論考試后,學生可望得到‘同等學歷證書,或皇家音樂學院的證書。”同等學歷證書分為演奏類證書與教師系列證書,只有拿到了教師證書,才可以合法教授鋼琴以及音樂素養等課程。此項政策給與了參加考級的學院極大動力,通過考級可以得到學歷以及合法的教學資格,大大提升了音樂考級證書附帶的優勢。
我國音樂考級這一現狀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筆者認為需從自身入手,其一:提高考級教材高級別的專業性,考級教材是評定考生水平的參考依據,需顧及到從入門到專業不同音樂水平的學生。高等級的考試,應將考生向專業演奏方向引導,在加拿大皇家音樂考級體系中,8級別是一道分水嶺,從8級別開始需準備包含有各個音樂時期練習曲與曲目,著重培養考生對于不同時期音樂風格的把握程度,全面提高考生的演奏水平。我國民族管樂考級也可參照此項制度,民族管樂歷史悠久,普及程度遍布全國各個地區,源自民間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曲目素材眾多,加以整理利用,將其放入民族管樂高等級考試之中,能夠有效提高考生演奏水平,更好引導考生走向專業化的道路;其二:提高民族管樂考級評定的公正性,對于考試來說,最主要的就是公平公正,缺失了公正,則結果無法令人信服。我國民族管樂考級因商業化、功利化的影響,導致公正的缺失,不具有當前等級能力的考生也可通過一些“手段”得到考級證書,不具有說服力。民族管樂公正性的回歸,提高社會群體對考級證書的認可度,民族管樂的考級才會有更多的考生參與進來,形成可觀的發展勢頭。
四、結語
如今,國家對社會藝術教育愈發看重,中國民族管樂考級工作也成效顯著,但作為民族管樂人才培養的一種考核形式,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會出現負面問題與現象。透過表面看本質,分析民族管樂考級發展存在的負面問題,完善民族管樂的社會教育與考級制度,運用社會音樂考級中的積極因素,才能更好的推動民族管樂的普及與發展,為高校、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民族管樂人才儲備,最終反哺于我國民族管樂教育事業,使我國民族管樂教育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
注釋:
①張力元.中國社會音樂考級20余年發展之路(上)[J].樂器,2010(7).
②張力元.中國社會音樂考級20余年發展之路(上)[J].樂器,2010(7).
③謝耿.為普及、提高和發展廣東鋼琴教育事業而努力——廣州鋼琴學會簡介 [J].鋼琴藝術,1996.
④王珍.關于社會音樂考級的調查報告[J].音樂時空,2013.
⑤復旦大學2018年高水平藝術團招生簡章,2018-1-17.
⑥黃瓊瑤.加拿大音樂考級之研究——比較中加音樂考級體系[J].藝術百家,2007.
⑦王珍.關于社會音樂考級的調查報告[J].音樂時空,2013.
⑧數據來源:中央音樂學院2018年本科器樂演奏錄取名單.
⑨數據來源:中國音樂學院2018年本科招生簡章.
⑩中國音樂學院官方網站——國音概況(歷史沿革).
?黃瓊瑤.加拿大音樂考級之研究——比較中加音樂考級體系[J].藝術百家,2007(1).
參考文獻:
[1]黃瓊瑤.加拿大音樂考級之研究——比較中加音樂考級體系[J].藝術百家,2007(1).
[2]唐建軍.大陸音樂考級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31-1.
[3]何璇.對音樂考級現象的思考[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9(9):30-9.
[4]張力元.中國社會音樂考級20余年發展之路(上)[J].樂器,2010(7).
[5]王珍.關于社會音樂考級的調查報告[J].音樂時空,2013.
[6]張晨陽.我國音樂考級研究綜述(1990-2010)[J].當代音樂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