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楠
【摘 要】《芳華》是一部典型的馮小剛式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文革”后期,發生在文工團中的故事。改革開放后,在和平年代的時代背景下,文工團需要解散。本文從一名觀眾的角度,解析了《芳華》中一些鏡頭的運用及手法來演繹的時代變遷。
【關鍵詞】時代變遷;長鏡頭;紀實色彩;雙線敘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129-01
一、影片的前半段
影片主要講述“文革”后期,發生在文工團中的故事。改革開放后,在和平年代的時代背景下,文工團需要解散。《芳華》展現的是55后的青春,與其說馮導是在展現過往的青蔥歲月,不如說是把那一代人的私有物品拿給大家看罷了。
在劇作上,芳華對于每一個矛盾點與戲劇沖突都點到為止,前十分鐘的建置只是闡述了事實,而非令人刻骨銘心,影片前期基調平淡,到了中間部分又沒有明確的故事主線和情節點,好在后半程發力,通過精彩的戰爭場面和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主線挽回了些局面。
為何觀眾在影片前半程不能進入觀影狀態,因為它太過于紀實色彩,開場的練舞長鏡頭,冗長且并不出彩,人物代入慢,人設不鮮明,從一定程度上拖沓了前期節奏。整部影片的大部分場景都在文工團內拍攝,但自始至終也沒有交代環境,場景轉換剪輯全部硬切,受眾沒有明確的空間概念,所以觀影極累。在枯燥無味的前半程,馮導也試圖加了些其特有的“幽默”色彩,卻換不來影院三三兩兩的笑聲,許多人不能理解那個年代的特定背景,自然也無法懂得其中冷暖和極為隱喻的矛盾沖突。
只有走過那個年代的人才知道,欲望被克制,思想被禁錮,雖然整個社會浪潮是積極的,向前的,但那些仍未被呆板麻木浸入思想的人們,卻時刻在被監視中獨處茍活。劉峰便是這樣,在雷鋒精神籠罩的時代里,劉峰的人設無疑就是雷鋒的翻版,他在文工團里無所不能,傾其所有幫助身邊的人,讓人做夢都想去上的大學,有人需要他就拱手相讓;食堂煮破了餃子沒人吃,便打到自己的碗里;就連食堂的豬跑了都要找他去抓;他自掏腰包,給被丈母娘刁難的戰友親手打造了兩個沙發……
二、影片的中間段
可惜的是,這個劉峰終究不是活在人們心中的“雷鋒”,他對林丁丁的愛如山洪噴發般翻涌,他終究壓抑不住內心的自己,選擇去表白,去擁抱,但換來的是被檢舉,被揭發,被流放邊境。用穗子的話說,他們想看到的是那個沒有缺點和死角,不摻半點虛假的劉峰,而容不得半點沮喪、欲望或是少有放縱的劉峰。他的善良終在那個歲月漫漫、芳華剎那的時代變成了卑微個體的茍延殘喘。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他被逐出文工團的那天,何小萍愛上了他。
三、影片中后段進入影片高潮部分
何小平,這個受盡欺辱滿懷希望進入部隊的女孩,沒想到這里仍是滿目瘡痍,破爛不堪,直到劉峰被驅逐的那一天,她心中那最后一份善良也被消磨殆盡了。她來到醫護前線,而劉峰也被調到前線作戰,由此影片進入高潮部分,也讓受眾從困頓中剝離,獻出了淚點。
在1979年的這段戰爭場面里,馮小剛用了一個超過五分鐘的長鏡頭,表現劉峰和護送馱隊的戰友遭遇敵人襲擊的橋段,近景跟拍、升降視角的流暢結合,讓這場表現戰爭殘酷的景象有著寫實的力度,毫無虛幻色彩,同時借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借用何小萍、劉峰男女主人公的雙線敘事,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也正是從那以后,時代背景從閉塞走向開放,文工團的解散也隱喻著時代背景的轉換,只不過“瘋了”當上英雄的何小萍,也斷了好人劉峰的一條手臂。最后一支舞,何小萍以旁觀者身份離開舞臺,在庭院中翩翩起舞,隨后時過境遷,劉峰殘臂出鏡,最終路遇波折,稍顯狼狽地遇上了何小萍。
影片最后并不是典型的喜劇收場,但也說不上以悲劇結尾,更像是介乎兩者之間,芳華年代已過,對于過去來說他們是幸運的,但對未來而言,他們是可悲的。穗子的第三人稱旁白一直貫穿影片左右,也從她的口中,我們得知,小萍與劉峰沒有名分,只不過相互陪伴,碌碌度日罷了。
四、結語
馮小剛的芳華落幕,倒不如說是鉛華散盡后的灑脫,筆者無法評定影片是好是壞,因為經歷過的和未經歷過的人都在注視,而他把歷史有血有肉地扒給受眾,不奢求人人都懂,只不過為自己的青春過了把癮。“錚錚硬骨綻花開,滴滴鮮血染紅它。”這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詩,一部《芳華》,讓筆者看到時代前進的車輪碾壓出悲痛的印記。想想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比起我們的父輩已經太幸福了。在新時代下我們又怎么能不享受當下,不感恩為祖國建設而努力奮斗的人們,不珍惜前人為我們贏來的和平時代里的美好歲月?在這樣的時代里,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奮斗,讓我們的青春綻放,實現我們這一代人的“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