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本文從話劇服裝中的三個要素話劇風格(Style)、歷史背景(History)和現實技術(Technique)進行分析討論,通過理論分析和實例探討,從宏觀視角對S、H和T三個要素在話劇服裝中的影響進行辨析。
【關鍵詞】話劇服裝;風格;歷史;技術
中圖分類號:J8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145-02
一、概述
話劇服裝作為舞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根據特定的戲劇空間和舞臺場景,對人物進行直觀化的形象包裝塑造,成為戲劇內容的表達部分,帶給觀眾獨特的視覺感受。話劇服裝的設計與存在,從微觀上來說,需考慮特定的戲劇空間、舞臺場景、人物角色等,而從宏觀上來說,則需要考慮話劇風格、歷史背景和現實技術,或者說受這幾個因素的影響。本文從宏觀視角的三個因素來探討話劇服裝,分別用S(Style)代表話劇風格、H(History)代表歷史背景、T(Technology)來代表現實技術,對S.H.T三要素與話劇服裝的關系進行分析探討。
二、話劇服裝中的S.H.T三要素闡述
(一)話劇服裝中的風格要素(Style)
Style,本文用來特指話劇的風格,話劇風格是話劇本體藝術特征的體現,表達了話劇藝術的靈魂、藝術家的風貌,是話劇的內核。
作為話劇風格表達的載體之一—— 話劇服裝,在進行設計時需要深入了解它所服務的話劇本體的內核特征,所進行的設計,都是為了話劇藝術精神的表達。只有緊緊圍繞話劇風格進行服裝設計,才能真正成為話劇內核精神的表達途徑之一。同一部話劇,在不同的年代會經過多人進行改編、演繹,但是其核心特征、雋永風格需要得到保持,因此好的話劇服裝設計,也應牢牢把握住話劇的風格要素,這樣才能直指“神似”,不至于“脫相”。
(二)話劇服裝的歷史要素(History)
此處探討的歷史要素,筆者認為有兩個視角:一是話劇內容本身發生的歷史背景;二是話劇表演時所處的時代背景。
除了話劇的藝術性之外,從話劇的故事性視角來看,話劇往往具有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在一部話劇中,會看到情境的特定時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當劇中的演員處于此情境中時,身著的服飾應與其歷史背景吻合,應合諧融入當時的情境。這就是H代表的第一個含義,即話劇內容本身所發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種視角,是考慮話劇表演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經典的劇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編劇者會賦予劇情不同的結局。這是因為,受當時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社會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變化。生活在這個時空的編劇、導演,對話劇的改編必定會受所處時空的影響。
(三)話劇服裝中的技術要素(Technology)
話劇服裝中的技術要素T的體現是非常直觀的。不同社會時期,由于技術的不同,對話劇的表達與實現也會產生差別。無論是舞臺燈光、音樂,還是服裝設計,時時處處都反映著技術的變化對話劇的實現產生的影響。
筆者認為,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若用好了,則可以更好地表達話劇的故事與思想,如果過于強調技術,讓其絢爛的特技搶奪話劇本身的內核特征,則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因此導演在使用技術時,需要把握一個度,哪些技術可以為此話劇作品所用,哪些則不適合。不是所有的高科技都適應于所有的話劇。
三、S.H.T三要素在話劇中的體現分析
案例一:《蝴蝶君》
《蝴蝶君》是美籍華裔劇作家黃哲倫所寫的話劇劇本。該作品講述冷戰時期,一名男性法國外交官迷戀上一個中國京劇演員,他們熱烈相戀,在一起生活了20年,還生下了一個孩子,可是結果,他卻發現她是一個男人。該作以歌劇《蝴蝶夫人》作為顛覆的原型創作而成,著力探索的是民族與種族、東方與西方、性別與政治、身份與認同,乃至殖民與后殖民等重大文化命題。編劇黃哲倫塑造了一個用西方傳統思維和觀念看待東方的主人公,而他一直身陷自己——同時也是西方人所建構的對東方的單向的想象中,直到劇終,真相大白,他才明白自己所付出的代價,但為時已晚。
這部作品最早一版創作于1986年,2017年是第二次修改上演,相較于第一版,第二版時,導演將結局改為了雙雙化蝶。筆者于2017年在紐約遇見了編劇黃哲倫先生,他提及,本次導演是一位女性,之所以這樣改編,主旨在于強調“愛”。也反映了,H要素在此劇中的體現。另外,因為故事中涉及到了多個不同的年代,隨著每個劇情的變化,服飾隨之也變化,具有很強的故事指向性,同樣也體現了H要素的作用。但是對比第一版與第二版,該劇的藝術特征、戲劇沖突,即內核S要素,都很好地保留了下來,體現了該劇的經典魅力。
案例二:《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是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該劇劇情廣為人知,人物形象的塑造頗具特色,劇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賦予他們不畏強權、見義勇為、視死如歸的崇高品格。他們的性格,是在劇情的展示和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加以凸顯的,真實感人。
《趙氏孤兒》是一個被時時討論、經常被改編的作品。近代以來,在國內出現了很多的版本,從話劇來說,田沁鑫曾有兩版改編,林兆華有一版改編,另外還有越劇、電影、電視劇等版本。該劇非常具有代表性,影響力很大,也是第一部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劇作家都對該劇進行了改編。2016年,英版戲劇《趙氏孤兒》在改編時,編劇詹姆斯·芬頓在這部劇的結尾添加了一個情節,即程嬰兒子的靈魂出現,質問程嬰當年為什么要放棄自己,程嬰羞愧自殺而死。執導該劇的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藝術總監格里高利·道蘭,也談及在英國人的價值體系中,犧牲自己的孩子去換別人孩子的性命,這個邏輯完全無法理解。
單從中國和英國對于《趙氏孤兒》的結局改編就可以看出歷史因素的影響。由于中英的社會背景、價值體系不同,所以對話劇劇情的走向產生了影響。另外,在舞臺表演時,東西方服飾截然不同,因此風格因素和技術因素也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
案例三:《茶館》
話劇《茶館》由現代文學家老舍先生于1956年創作,描述了從清末到新中國建立的近五十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與不同階層人物生活的變遷。該劇作在國內演出多次,是一部非常經典的話劇作品。劇中出場的人物有近五十人,職業、階層各異。因此,話劇服裝在劇中得到了很鮮明的發揮。
通過話劇服飾的設計,可以重新再現人物角色所處的年代、人物性格、階層、特征等方面,并與舞臺美術設計相統一。如該劇跨越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因此不同時代民眾的服飾也有所變化。在服飾的烘托下,使得舞臺上的人物更加鮮明豐滿,也體現了話劇服飾中風格(S)、歷史(H)和技術(T)三要素的綜合體現與應用。
四、結語
在進行話劇服裝的設計時,從宏觀上需要考慮話劇風格(Style)、歷史背景(History)和現實技術(Technique)三個要素。本文從理論上對三要素進行了分析,并選取三個經典的案例進行辨析,闡述觀點。
總之,話劇風格(Style)是一部話劇的靈魂,是無論怎樣改編、更新都必須要保持的內核特征;歷史背景(History)是不能忽視的渾厚依托,只有把話劇融入當時的時代背景、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才能讓觀眾自然融入當時的場景;現實技術(Technique)是受時代發展而最直觀的更迭,它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會呈現更好的舞臺效果,但不能過于凸顯,否則會影響到話劇的風格內核。
參考文獻:
[1]巴蕾.話劇舞臺服裝設計方法探究[J].戲劇之家,2016(10).
[2]潘健華.論舞臺服裝種類[J].演藝設備與科技,2004(02).
[3]蘆春偉.淺談話劇服裝設計寫實性與藝術性的表達[J].演藝科技,2016(03).
[4]董健.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史夢琪等.論《茶館》話劇服飾的設計因素與表現形式[J].輕工科技,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