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廣播電臺作為民國時期上海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對上海民營歌唱社團流行歌曲的傳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大量興起的民營廣播電臺,對中國近代流行歌曲的傳播意義重大。上海民營廣播與流行音樂文化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本文以上海民營廣播電臺和民營歌唱社團,相互聯系與影響產生的效應為角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廣播電臺;歌唱社團;傳播;影響;意義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234-02
上海是中國廣播事業的發祥地,在民營廣播電臺發展方面,上海表現是非常突出的。國民黨政府于1928年公布《中華民國廣播無線電臺條例》,允許公私團體和個人經營廣播電臺。①隨后,僅1932年,上海就出現了幾十座小功率的廣播無線電臺,這些廣播電臺中,大多為民營性質的電臺,并帶有商業性質②,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隨著大量民營廣播電臺的出現,上海民營歌唱社團流行歌曲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時期。以廣播電臺為平臺,民營歌唱社團流行歌曲成為了當時上海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民營電臺大量涌現與歌唱社團的誕生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民營廣播電臺大量出現,是基于上海都市化與現代化浪潮的影響和民營廣播電臺的文化商品屬性基礎上而產生的。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產生,它必然需要傳播,大量的上海民營廣播電臺是它們重要的傳播工具。這種傳播的途徑要想達到雙方滿意,那么民營廣播電臺和流行歌曲必須不斷更替新內容,達到彼此平行發展的狀態,因此也催生出了民國時期上海大量的民營歌唱社團。
上海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中頗富生命力的部分,其社會功能不可小視,藝術魅力難以抵擋,其快速發展與大量民營歌唱社團的產生密不可分,上述眾多歌唱社團在當時規模較大的有上海歌劇社、明月社、大同歌劇社、夜鶯藝社等,其余很多歌唱社團規模較小,并與很多小功率電臺合作,演繹人員也是從社會上臨時招到的。這幾大歌唱社團播放的流行歌曲,多與規模較大的民營廣播電臺合作,流行歌曲演唱者也多為當時最具名氣的歌星,如周璇、姚莉、白虹等。可以看出這些民營歌唱社團以廣播電臺為載體,大量的出現,這其中還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普及,西方的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在中國不斷涌現,尤其是“洋娛樂”的傳入,都在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對當時社會和群體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體現在外在因素推動與內在自我認知的改變兩個方面,都推動著社會文化需求的轉型。同時,民國時期上海流行歌曲切入角度,更替了過去的審美價值的取向和審美能力,也促使著歌唱社團大量涌現。
上海民營廣播電臺為大量的歌唱社團提供平臺的同時,歌唱社團也為民營廣播電臺提供大量的播放內容,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互利的關系,這對民營電臺的內容制造者民營歌唱社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斷更新、迎合大眾口味、迎合商家口味,因而產生了大量的“優質的”“ 劣質的”流行歌曲,從而產生商業利益。也因為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化需求,引發了當時各個社團的“造星運動”。
二、民營廣播電臺與歌唱社團的明星效應
民國時期上海流行歌曲藝術受制于傳播的特殊性,自身最主要的傳播必然要依靠唱片、留聲機、廣播這些途徑。隨著廣播的興起,留聲機播放唱片這種小眾的音樂文化消費顯然不能夠撐起上海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這也凸顯出廣播這一事物傳播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民營臺廣泛的傳播性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明星與明星效應。民營廣播電臺為了進一步擴大明星效應,極力擴大民營廣播電臺的影響力和流行歌曲的播放量。
(一)民營廣播電臺與歌唱社團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明星。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各類民營商業電臺先后涌現,形成了播音“歌唱社”與商業電臺交相輝映的景象,但這一現象在抗戰時期慢慢開始退潮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抗戰題材的曲目。亞美公司創辦的上海廣播電臺(亞美電臺),與上海新新公司廣播電臺幾乎并列,成為上海民營廣播電臺的代表③,新新公司廣播電臺,則是以“按時播傳音樂歌曲等,供社會之娛樂,飽各界人士之耳福”而著稱。④李樹堂德在民營電臺中也屬于規模較大、經營時間較長的電臺代表。而這些規模較大的民營廣播電臺與規模較大的歌唱社團相互聯系,使得較大規模的民營廣播電臺歌星云集的現象更為明顯(見表2),歌唱社團又因影響力較大的民營電臺的支撐,而傳播力、影響力、知名度愈來愈大,二者相互影響互相依存。
民國時期的上海流行歌曲風蔓延,黎錦光、陳歌辛、姚敏等一批作曲家追隨著黎錦暉的腳步,站上了流行歌曲大潮的風頭浪尖,因此產生了周璇、姚莉、徐健、白光、白虹等歌星叱咤歌壇,紅透半邊天。但其時還有另一條流行歌曲的生命線,這就是老上海民營廣播電臺。沒有這些民營廣播電臺也不會產生所謂的“明星效應”,民營廣播電臺名副其實成了流行音樂的專屬舞臺。
(二)民營歌唱社團極力擴大影響力、播放量。上世紀三十年代老上海流行歌曲屬于一種傳播性極強的文化。它憑著先進的運行機制、靈活多樣的傳播媒介、貼近大眾生活、通俗易懂的歌詞,配上既具民族特色、又帶流行時尚的優美旋律,經由極具個人魅力的歌星演繹,再配合頗具煽動性的宣傳,所到之處常能引起轟動。歌唱社團正是憑著這種優勢,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播放其演繹團體的流行歌曲,以此擴大其影響力。因此產生了當時的民營廣播電臺與多家歌唱社合作播放其節目的現象,以上海歌劇社節目單為例(見表3),和同一歌唱社同時與多家民營廣播電臺合作的現象,以夜鶯藝社節目單為例(見表4),這種現象對于明星效應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民國時期流行歌曲背后最大的媒體力量——電臺發揮了它無可替代的作用,真正使流行歌曲跨階層的大規模傳播成為現實。但歌唱團體與廣播電臺都不是福利機構,為了利益演藝團體總是盡力搜羅音樂創編人才,來為歌星們量身打造合適其聲音特點的流行歌曲,明星效應和極力擴大流行歌曲的播放量,最終目的為公司贏利,廣播電臺也因此而獲取自己需要的利益。
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流行歌曲屬于特定的音樂文化現象,這種新型藝術(流行歌曲)與資本(民營電臺)相結合的特殊商品,使廣播節目在輕松中靠近價值目標。也使流行歌曲與廣播節目在縱橫交織中完成價值目標,給當時上海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而這些改變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共生互利的發展歷程對當下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音樂文化自身的藝術性、傳承性與廣播電臺追求商業化運營的結合,也是一個更加需要思考的命題。
注釋:
①②趙玉明.中國廣播電視圖史[M].2008年9月:第19頁.
③陳爾泰.中國廣播史考[M].2008年1月:第143頁.
④見上海《申報》1927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