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華
摘要:Z開發區多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第一,然而城鄉收入差距較大,集體資產管理任重而道遠。文章通過2018年上半年對Z開發區集體資產清查中出現的問題,從產權與制度兩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一些解決的方法,以構建一個良好健全的集體資產管理制度與創新的管理思維,引領Z集體資產管理走向全國前列。
關鍵詞: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
一、Z開發區農村集體資產現狀分析
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農村的主要實現形式。近年來,Z開發區各地認真貫徹中央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以社區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有力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農民增收致富。201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村委會)進行了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村委會與股份合作社施行政經分開,村委會管理日常行政事宜,股份合作社管理經濟業務,收支兩條線。截至2017年年底,開發區村集體經濟組織18個,農戶數14886人,村級資產總額161658萬元,經營性資產總額90885萬元,村級集體總收入18672萬元,年經營性收入11913萬元。2018年為貫徹省農業部等十部委《關于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蘇農經[2018]8號)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蘇發[2017]32號)精神,開發區開展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經過幾個月的清理發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區域之間仍不平衡,一些地方集體資產家底不清、產權歸屬不明、收益分配公開、管理不夠規范、部份社區股份合作社資產運行質量不高。2017年資產收益分布如圖1。
二、Z開發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產權不明晰、不完備
1. 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明晰
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模糊,界限不清已經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這次清查過程中發現有許多村不同度的多填或少填資產項目,原因如下:一是城中村在拆遷早期容易發生“隱性流失”,宅基地得到了拆遷補償,但村集體資產村民沒有行使民主權益,土地被集約與被流轉。二是城中村的集體資產被收歸街道管理,使得產權不清,應屬于村民的收益流失。
2. 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權限不完備
各村都設有居委會、合作社、股份合作社,這次清查過程中發現各村普遍存在收入與費用在各主體間列支不規范,原因如下:一是《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各地按規定進行了土地登記,但是基本都只確權登記到行政村農民集體一級,土地以外的各種經營性資產都應該確權登記,因地制宜地量化到每個村民。二是村民法制意識不強,不清楚自身在集體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及轉讓權限上沒有賦予完整權利。
(二)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
1. 集體資產股份化制度
全市普遍成立股份合作社,但此次清查發現部份工商登記與賬面金額與成員不一致。原因如下:一是成立股份合作社初,村民對村集體信心不足,未按預定平均持股方案入股。工商初始登記方案與成立方案不一致,工商未及時變更,后續村組織也未爭取村民補入股份。二是股份合作社這個組織形式成員眾多,實際工作中村民不愿積極響應,難以完成工商變更手續。
2. 財務會計制度
全市已執行政經分開,收支兩條線。但此次清查發現有個別的村存在賬實不符,賬表不符,往來不符的情況。原因如下:一是個別村會計未經過會計專業學習,財務處理不規范,營改增,金稅三期執行后稅務申報較以前有所規范。二是由于早年賬務記錄不規范,而且長期未核對往來,新官不理舊賬,陳年往來核對較困難。三是村財務制度未嚴格規定固定資產報廢流程的執行,給固定資產清查帶來困難。
3. 資產管理制度
此次清查中發現部分村早年沒有制定村資產管理制度,部份有遺留問題的資產相互推諉,大家都表示不清楚。
一是資產管理者或者實際控制人早年多集中于村干部手中,因對資產運營認識不足,思想觀念保守,管理思路狹窄,缺乏學習借鑒,未能建立系統、完善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及流程。合同簽訂前沒有充分了解,合同簽訂中沒有斟酌具體條款,合同簽訂后沒有完全嚴格執行合同。
二是村資產的形式多樣,不同資產不同管理,實物資產一定要確定責任人,誰管誰負責,做好資產的保護工作。
4. 內外監管制度,制度流于形式,未充分公開
一是由于村管理工作具體而復雜,管理人員有限,經常是一個人負責多項工作,加之內部管理制度及流程不清晰,內控相對較弱。
二是村管理人員與村民信息不對稱,管理的民主性和公開性缺失,所以村民不愿參與監督管理工作。
要解決好以上確權與制度的問題,只有對目前所有集體資產重新清理,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也重新梳理,將經營性資產公開、公平、公正的予以確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開拓思維,合理經營,保值增值。
三、Z開發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做好資產的清查及確權
一是通過本次清查,對賬面所有非房產類固定資產一一盤點,對房產類固定資產一一測繪,對所有往來賬目一一核對,摸清家底,建立健全集體“三資”管理臺賬。建立“三資”產權明晰動態管理檔案,保證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保值增值。
二是資產與主體一一對應,明確產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流轉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確保封閉運行、風險可控。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管理,實行“量化到人、發證到戶、社內流轉、靜態管理”。
(二)加強完善制度及流程
健全完善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平臺,制定管理制度,優化管理流程,清查確權后的資產通過該平臺公開公平的交易流轉。嚴格執行流轉交易規則,營造“統一、公開、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要創新流轉交易管理辦法,對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不能“一進了之”,要加強把關合同文本,加快建立負面清單,并在實踐中修正運行辦法,逐步實現農村集體產權“應進必進”。建立農村集體資產出租預審工作機制,以數據管業務,以制度管業務,嚴把農村集體資產出租“第一關”。
(三)加強內外監督力度
集體資產交易平臺是個管理的平臺,也是一個監督的平臺,各村數據匯總,有利于橫向縱向比較,設定預警機制。同時農村資產管理信息全部公開,而且數據及事項要簡單明了,平臺上開辟反饋渠道和窗口,便于更加直接的聽取群眾的意見,更好的發揮群眾監督的力量。做到農村資產使用管理和交易越來越透明化,全程公開無管理死角。
(四)提高人員的執業能力
要提高村鎮管理人員對集體資產的管理意識,這是做好農村資產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面對當下越來越復雜的農村管理工作,為了推進農村資產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展開對工作人員綜合性、專業性的培訓,避免出現老同志熟悉業務情況,缺乏專業技能;新同志掌握專業技術,不了解復雜的工作狀況,要形成新老配合,共同做好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
(五)推動創新管理模式
借鑒農業部的美麗鄉村十大模型,因地制宜搞創新,根據鄉鎮社區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合理運營好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
一是有自然資源的可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業+互聯網+”,搞項目股份合作投資,投資四星、五星民宿民居,在保持清山綠水的同時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是有工業地理優勢的鄉鎮可以大力發展“加工配套+服務業”,通過各村組織入股成立“股份合作制公司”,資本抱團,約定租期及租金的前提下,在集體土地上為大型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建造廠房、打工樓、鄰里中心、活動中心。為集體資產打造五年、十年、十五年計劃。
三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村里鎮里有錢了,就要多考慮農民的教育、養老和醫療。村鎮建立托兒所、幼稚園、老年活動中心、免費醫療中心、圖書館、體育中心、文化中心。
四、結語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越發重要。村集體資產的合理運營有助于我們更好更快的建設美麗新農村,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和資金,打造開發區有制度、有活力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模式,早日實現全面小康。
參考文獻:
[1]盛存,陳麗媛,符剛,閻傳軍,古玉. 成都市溫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8(03).
[2]馮卓,詹琳.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問題探究[J].經濟體制改革, 2014(03).
[3]劉曉玲.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貿實踐,2018(07).
[4]王燕梅.涉農街道(社區)集體資產管理問題的幾點思考[J].農村財務會計,2018(02).
(作者單位: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集體資產經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