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檢
摘要:《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面對全球制造業變革大背景下,基于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情況下,提出的制造業轉型發展的戰略文件。而德國“工業4.0”是通過開展制造業的根本性變革來使德國制造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中德雙方希望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以及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背景下,深化雙邊合作,互相學習,從而實現國家制造業變革以及共贏。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德國“工業4.0”;“一帶一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低價的勞動力資源與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資來中國投資辦廠,民營企業在國家的扶持以及逐漸好轉的經濟形勢下飛速發展,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獨特的地位。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升高、產能過剩以及制造業對環境的污染等問題的出現,要求中國制造實現戰略轉型,以適應國際制造業的變革以及不斷擴大的內需。而德國工業由1.0發展到4.0,經過了機械化、電力、信息技術三方面的變革,德國“工業4.0”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帶動生產,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來服務顧客,借此提高德國工業制造的水平,實現將制造業融入信息產業的轉變。與德國“工業4.0”相比,“中國制造2025”面臨的挑戰更大。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面對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雙重挑戰,需要政府與企業協作,重視制造業變革。同時加強中德合作,在傳統制造業上學習德國先進經驗,在高端制造上合作共贏,促進發展。
一、中國、德國制造業現狀及實現“中國制造2025”情況分析
中國制造業規模龐大,出口商品數量多,全球市場覆蓋率大。但中國制造的商品一直以低附加值商品為主,大多依靠低價勞動和礦產資源獲得競爭優勢,缺乏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中國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環境污染加重,加上印度、朝鮮等國家自然資源、勞動力成本等優勢的突顯,以及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再工業化”的實施讓西方國家加速發展高端產業,并向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迅速轉移,中國制造業在出口方面面臨巨大挑戰。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而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新需求又缺乏有效地滿足。供給側改革要求制造業加速變革,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增加創新能力,滿足國內外增長的需要。部分高端制造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保持并發展其地位又需要大量資金以及行業尖端的技術支持。因此,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是關鍵技術的創新。
德國工業化進程開始時間早,技術力量雄厚,制造業產品出口全球。德國制造的機器設備精密準確,但成本往往較高。為了保持德國制造業以及技術全球領先的地位,在發達國家掀起“再工業化”浪潮時,德國展開的工業革命4.0希望將與物聯網結合,進行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協調供需關系,穩定產品市價;按需生產,降低企業庫存,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個性化水平,更好滿足顧客需求。
與德國相比,中國制造業發展起步較晚,技術相對薄弱,未完全實現工業化。傳統制造業成本相對較低,部分高端制造業與德國齊肩位于世界前沿。中國制造業與德國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為了縮短距離,躋身世界制造業強國行列,《中國制造2025》中關注“四基”,強調質量,提出綠色制造,以創新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為戰略重點,推動結構調整。
二、中國與德國制造業發展條件比較研究
《中國制造2025》是國家指定的制造業戰略性文件,具有指導性作用。而德國“工業4.0”是先由學術界與企業建議,經政府出資,最終上升到《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相比德國“工業4.0”,在實施制造業規劃時,第一、在制造業變革方面中國政府能夠起到更大的領導作用,協調社會資源,執行力度更強。第二、《中國制造2025》從國家層面制定的行業戰略,著眼于時代大背景,更全面地考慮了國家的整體國情,可實現性更強。第三、《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的給出了2025年制造業主要指標的目標值。定量化的指標為實現中國制造業改革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也使得最終變革的結果與績效更容易度量。
德國“工業4.0”規劃自下而上開展,其發展條件也有自身優越性。首先,《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立足于德國制造業企業實際情況,實施時更容易在企業中展開,遇到的阻礙會大大減少。其次,由學術界與企業提出的建議更切合企業利益,實現國家的制造業改革也能使德國大部分制造企業保持其國際領先的地位。企業在按照規劃展開時,有較大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次,德國制造業相比中國,本身就具有高新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傳統技術上完善的設備設施和工業化的生產條件。
《中國制造2025》的開展有著明顯的優勢。在制造業變革的大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的提出,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為中國制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16年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了310.6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制造能夠憑借自身的技術基礎來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以高鐵為例,其以速度、安全性、較低價格和質量為優勢,簽約了包括馬其頓、南非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許多的制造業產品都具有競爭優勢,能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取勝。但同時,中國制造業產品在出口銷售時也面對一些威脅,如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技術標準等問題。在出口沙特阿拉伯國家時,部分路段僅允許非穆斯林工人施工、法律限制加班,且禮拜時間不工作,都使得勞務成本上升。一些法律上與習俗上的規定帶來了較多成本。而且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部分產品會由于質量標準不同而失去競爭力。
三、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啟示
(一)政府加強對制造業變革的支持與引導
1. 推動制造業工業化、信息化進程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實現綠色少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生產高效率是政府支持制造業變革要走的新型化工業道路。鼓勵企業生產信息化,推進產業信息上下游聯通,通過信息高效傳輸來實現精準生產,從生產端解決銷售問題,從而使信息化發展推動工業化進程。
因此,在推進工業化角度,各級政府應該鼓勵發展綠色制造業,對企業引進高科技設備給與政策上的扶持。建立高新技術工業園,便于企業開展產業協作,企業間合作,實現規模優勢,共用基礎設施。建設與中國制造業配套的基礎設施體系,尤其是信息基礎設施。在推進信息化角度,督促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使行業信息公開透明,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欺騙。設立信息化重點示范企業,推動企業信息化的建設。鼓勵行業上下游之間信息流通,從而減少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差異,幫助制造業轉型升級。
2.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良好的法律法規體系能夠保證企業間的公平競爭,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中國制造業轉型的核心在于技術的創新,專利則是創新在企業中的實際運用。2014年我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顯示,高技術制造業中采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申請了發明專利的占28.3%,申請了版權登記的占5.9%。我國制造業企業對專利的保護意識還不夠強,法律對版權的保護停留在最基礎的層面上,這不利于推動制造業技術創新。
減輕制造業污染也是制造業變革的重要目標,但由于環境法對于企業排污懲戒不嚴,仍然存在廢水廢氣的亂排亂放。對于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執法力度不夠大,使得法律缺乏強制力。德國頒布的《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和《節約能源法案》使其低碳管理體系得到完善,有效減少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了解制造業企業內部狀況,修改與補充與制造業企業緊密相關的法規,同時嚴格執法,規范企業行為。
3. 制定國家標準,推進標準國際化
產品的標準關系到產品參數與質量,關系重大。制造企業的核心是由產品制造組織往外擴展,涉及采購、銷售、供應等這樣的上下游社會關系處理,因此必須為制造企業提供一個標準化、公式化的運作模式。全國統一的標準能規范行業定價,保證產品質量。而推進行業標準的國際化,使標準在國際上取得采用或認同能夠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上占優勢地位,從而獲利。
政府應該根據我國及世界各國制造業行業情況,結合專家意見以及各行業領頭企業的建議,修改、制定一套符合國家生產水平及世界市場需要的標準,規范生產,并逐步向世界推行,以保證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利益。
4. 給與稅收優惠,鼓勵行業創新
制造業變革需要創新,但高額的創新費用阻礙企業研發新技術。2016年高技術創新費用支出達到了3558.9億元,對單個制造業企業而言,難以承擔巨額創新費用。中國制造業本身科技基礎相對薄弱,只有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實際行動,才能激發出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二)企業主動參與規劃的建設
1. 注重創新,發揮專利價值。
創新推動企業產品升級換代,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保持產品技術領先才能避免被淘汰并為企業創造更多利益。企業應加強科技投入,爭取高投入高產出。
專利只有投入實際生產中才有價值。但專利的發明往往需要大量資金。企業可以形成企業間聯盟,通過構建專利池等形式的合作,最大效用地發揮出專利的作用,保證研究資金的使用效果。
2.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注重人才培養
制造業產品走出國門,還需要企業加強自身管理,包括風險管理、財務管理、質量管理等。引進應用信息系統,優化決策方案。采用ERP、MRP、MRPII、JIT等生產計劃,保證生產效率以及產品質量。針對不同生產類型,建立工藝專業化和產品專業化車間,降低生產成本。加強與新聞媒體合作,為企業產品做出優秀的廣告宣傳,有利于市場推廣、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保持員工積極性。
戰略基礎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技術教育等研究,是制造戰略得以成功實施的先決條件。引進優秀的國際事務人才有利于對外貿易問題的解決,降低交易成本。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定向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提供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專利。
(三)金融業助力推動制造業改革
實體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金融業應與制造業企業加強合作,加速企業資金周轉。銀行低息貸款減輕企業融資成本,證券公司支持制造業企業上市融資,保證企業發展所需資金來源,風險投資公司、投資基金培養中小企業,為高新技術公司前期發展減少阻礙。不同類型企業通力合作,幫扶制造業企業發展,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文浩,文啟湘,呂靖燁.陜西裝備制造業應對歐美國家再工業化的對策[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17(02).
[2]李金華.德國“工業 4.0”與“中國制造 2025”的比較及啟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05).
[3]陳淵源,吳勇毅.“中國制造2025”對壘德國“工業4.0”[J].進出口經理人,2015(03).
[4]邵安菊.“中國制造2025”與“工業4.0”的比較及推進路徑研究[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2).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