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 周珊珊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成效顯著,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新時代,東西兩翼的重要性日趨顯現,憑借著優越的地理自然資源稟賦及與周邊互補合作優勢,粵西在解決廣東經濟發展后勁問題中占據重要的戰略作用。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復雜性等因素的影響,粵西在發揮廣東省海洋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潛力難以充分發揮,其面臨的難點和不足在各個方面充分表現出來,發揮粵西的戰略地位,仍需從多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粵西;區域合作;海洋經濟;轉型升級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發展貫徹“先富帶動后富”的理念,主張以增長極建設及梯度轉移推動經濟發展。但在發展同時,區域發展不協調,珠三角過度極化及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逐步顯現。而這些問題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同樣顯著。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予廣東海洋經濟新的要求,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廣東亟需降低區域差距,突破發展瓶頸;傳統動能的衰退使得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亟需構建新動能;要素配置不合理要求珠三角與外圍加緊合作,推動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要求廣東合理規劃各地間關系,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和責任;而“粵港澳”大灣區及北部灣城市群建設給予廣東發展以新的平臺,雙方的合作將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空間。
二、粵西推動廣東省海洋經濟的轉型升級的機理分析
(一)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為粵西發展海洋經濟創造了條件
粵西位于廣東西部,包括湛、茂、陽三市,擁有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廣闊的發展前景及較好的發展基礎。在自然資源條件上,粵西海洋水產種類豐富,產量眾多;港口條件優越,擁有湛江港、茂名港以及陽江港三大優良港口;海洋油氣資源儲量豐富,開發潛力大;濱海礦砂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粵西是廣東省與北部灣、大西南以及東盟位置聯結點,西與廣西北部灣相鄰,東與珠三角相接,南與海南隔海相望,是我國西南出海的重要位置。在發展前景上,一方面,海洋資源在今后生產活動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我國當前對于海洋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逐步提高,粵西海洋經濟的發展在未來有強大的市場潛力;在發展基礎上,隨著海洋經濟飛速發展,粵西三市海洋經濟總量逐年提升,2015(用2017、2016年數據)年,粵西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達1987.52億元,相比于2010年的1411.51億元,大約同比增長來40.8%;海洋石化業、水產養殖業、海洋能源綜合利用業以及濱海旅游業等相關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海洋經濟各方面的發展為海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樞紐性的戰略位置使得粵西成為粵桂瓊要素交流的重要平臺
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理論中指出,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決定各個國家都會生產并出口本國密集使用豐裕要素的產品,同時進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產品,粵桂瓊三省海洋經濟在要素稟賦上的差異,為三省海洋經濟合作創造了條件。廣東擁有較完善的市場體制、便利的交通和發達的服務業;廣西毗鄰東盟,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較發達的海水養殖與捕撈業、臨港產業優勢;海南則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較發達的旅游產業,不同地區的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他地區的不足,促進三省區海洋經濟的優勢互補。此外,粵桂瓊三省區相鄰,自然資源豐富,環北部灣內港口資源相對集中,產業間發展的協同性,耦合性相對較好,粵桂瓊海洋經濟的協同發展擁有良好的客觀優勢。
粵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粵西是連接粵桂瓊三省相關經濟合作的前沿和紐帶。粵西是溝通粵桂瓊三省的重要樞紐,通過充分發揮粵西樞紐與紐帶作用,推動粵桂瓊海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第二,粵西是推動粵桂瓊三省相關區域海洋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依托于粵西的樞紐地位,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三地之間的交流,為三地之間資金、資源以及勞動力的交互和共享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吸引來自珠江三角洲的投資以及豐富的勞動力,加強珠江三角洲對于粵西、粵北部分地區以及北部灣的輻射;第三,粵西在很大程度上為粵桂瓊之間還有經濟的合作互補創造條件。通過粵西在與北部灣,海南及珠三角合作中,有利于將珠三角先進的產業,技術以及靠近港澳等優勢;廣西毗鄰東盟,一帶一路戰略的海陸融合點以及資源、產業優勢;海南省的交通樞紐優勢,海洋資源優勢等融合起來,彌補各自在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推動整體的發展。
(三)地區協調發展的要求使得粵西成為廣東省“高肢嫁接”的重點承接區域
“雙轉移”是廣東提出的“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兩大戰略的統稱,具體是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二、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由于發展歷史以及發展狀況等方面的影響,珠江三角洲與粵西地區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在發展階段和發展狀態等各方面存在有很大差異;粵西地區海洋經濟本身發展欠發達,粵西地區海洋經濟的發展以及結構的優化升級存在困難,難以與珠江三角洲等高水平地區進行較高層次的合作;資本和人才的缺乏,科學技術的落后導致產業升級缺乏動力支撐。而海洋經濟發展整體意識不足,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海洋產業發展與產業承接的效率,不利于粵西海洋經濟的整體發展。
作為廣東雙轉移重點區域,充分發揮粵西的戰略地位,將有利于優化廣東省海洋經濟總體布局。首先,近年來粵西地區園區建設,產業承接和基礎建設成效顯著,對于資本、資源和人才的吸引力正逐步形成,對于資本、人才、勞動力等吸引能力的大大提高,推動廣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此外,通過相對現代化的海洋產業的發展,不但為珠三角儲備大量的高技術人才,同時還促使粵西擁有更加大的能力與珠三角進行更加精細、現代化的合作,提升珠三角海洋經濟發展的效益;作為中間過渡地帶,粵西海洋增長極的構建有利于更加深層次的將珠三角的輻射面擴展至我國西南部以及廣東北部等地區,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輻射能力,更加充分的發揮珠江三角洲在地區間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后發優勢使得粵西發展海洋經濟潛力雄厚
近年來,粵西海洋經濟日益活躍,各方面都有了一個較大的突破,一方面產業承接給粵西發展帶來諸多機遇,粵西的投資顯著增加,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以及對于環北部灣建設不斷推進,粵西的重要性在不斷凸顯;此外,國家對于相關地區的發展也逐步重視起來。在投資上,2015年,粵西固定資產項目投資達2742.11億元,與2011年的882.61億元相比,大約增長了2.01倍;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湛茂高鐵,茂深高鐵已然運營,粵西大機場著手建設,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已基本提上議程;此外,雖然粵西科技人才水平發展取得一定成效,擁有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茂名石油化工學院等高等院校及海洋藥物研究開發試驗室、水產品深加工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研究所等各類省、部(廳)、市、校級研究機構,這為粵西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儲備創造了條件;近年來,隨著粵西戰略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和廣東省通過了《關于促進粵西地區振興發展的指導意見》、《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等相關規劃方案,粵西成為廣東省“三區兩圈兩基地”的重要一環,北部灣“一灣兩極、一核兩軸”的發展布局的“一軸”,珠三角連接東盟、北部灣城市群連接港澳的陸路大通道,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三、粵西在推動廣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短板簡述
(一)粵西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1. 海洋經濟發展水平低,缺乏現代化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帶動,產業集聚關聯能力不足。當前,海洋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粵西海洋戰略地位發揮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較低的發展水平不利于粵西海洋經濟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使得粵西在要素吸引上面臨瓶頸。與此同時,雖然濱海旅游、海洋石化、海洋裝備制造等海洋新興產業取得了較大發展,但總體仍以傳統產業為主,科技,人才等要素的利用效率較低,海洋產業競爭力總體不足,缺乏科技水平高,現代化程度強的海洋優勢產業;此外,粵西海洋產業發展還存在有各產業間關聯程度較低,合作互補難度大等特點,尚未組成產業集群或產業鏈,規模效應還有待形成。
2. 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資源優勢未被充分發揮。在海洋資源開發上,粵西呈現有開發程度低,開發范圍窄,開發設備不先進,開發技術落后等問題,;在資源利用上面,粵西主要以發展資源依賴型產業為主,生產方式粗放,資源利用水平不高,先進科技、人才缺乏,優越的資源價值未被有效利用;在綜合管理方面,粵西海洋綜合管理體系設計不夠科學,總體規劃和綜合管理機制尚不完善,法律法規建設仍存在有不足,粵西海洋綜合管理體系仍有待完善。
3. 區域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地區協調機制不健全。由于海洋經濟發展方向相似,水平相仿,缺乏具備有帶動能力和組織能力的中心城市,各市之間橫向經濟聯系不夠緊密,產業同構現象嚴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各地區對于人才、資本、技術以及勞動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區域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區域統一市場的建設受到制約;此外,地區合作缺乏科學合理的協調機制,產業園區間的合作互補潛力小,以粵西為主體的協調機制構建客觀條件不足,這使得粵西內部區域間的協調發展面臨的難度很大。
4. 海洋高端技術人才缺乏,科技水平較低,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由于產業發展層次,工作薪酬與生活支出,工作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的影響,粵西對于高端技術人才的吸引和適應力存在有一定不足,再加上毗鄰珠三角,粵西在海洋人才的儲備和吸引上面臨有嚴峻的挑戰;雖然近年來粵西海洋科技發展水平取得顯著的提高,但海洋科研基礎與配套設施不足,海洋科研生產工具不完善以及海洋高科技人才缺乏等問題依舊是制約粵西海洋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粵西海洋科技實力仍有待加強;此外,粵西海洋產業主要以資源依賴型,勞動力依賴型產業發展為主,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產業存在有空白,缺乏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形成規模。
(二)粵西在推動廣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短板
1. 在產業升級與轉型發展上,經濟發展水平的不足以及主導帶動產業的缺乏,使得粵西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缺乏動力支撐;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不足,為粵西各方面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無論是要素吸引,產業發展或者生產生活活動,其便利性均面臨有一定的不足;此外,雖然近年來“雙轉移”給予以很大機遇,但地區人氣的不足以及較高的生活成本使得對于人才和勞動力的吸引程度存在不足,發展水平的差距使得在技術資本等方面的競爭力與珠三角存在有現狀的差距,而產業轉移的規劃科學性不足容易造成產業的割裂式發展,集聚效應難以充分發揮。
2. 在與周邊地區合作發展中,仍然面臨有諸多問題。在與北部灣地區合作中,由于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區內城市競爭激烈;中心城市作用尚未形成,要素缺乏合理分配,產業分工不明;合作機制不夠健全,協調機構未完全發揮作用;政府唱“獨角戲”,缺乏企業參與等因素,環北部灣在海洋經濟的合作與交流中存在困難。在與東盟對接中,由于在地理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與廣西北部灣相比有一定的劣勢,而內部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使得惡性競爭現象明顯,這給粵西東盟之間的經濟合作造成困難。在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對接中,粵西的集聚效應遠遠低于珠江三角洲地區,人才、科技、產業發展水平等諸多方面合作上難以與珠江三角洲形成有效的對接,生產要要素集聚能力不足,在對接珠三角,緩解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上的壓力,通過與珠江三角洲海洋經濟發展上實現優勢互補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四、關于粵西在推動廣東省海洋經濟轉型升級中的路徑思考
(一)大力發展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拉動粵西海洋產業發展
主導產業是指在區域經濟增長中起到組織和帶動作用的產業;先導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并在國民經濟規劃中先行發展以引導其他產業往某一戰略目標方向發展的產業或者產業群,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的構建在對于粵西海洋經濟的發展和推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導產業具備有“主導性”,它擁有一定的能力通過自身的轉型升級了來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輻射其他產業的發展;先導產業具備有“先導性”,其對國家或者某一地區未來發展起到方向性引導作用,且在科學的選擇下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轉換為主導產業。與此同時,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均具備有很強的關聯性,依托其較強的帶動性,輻射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現代化的產業集群。
應當突出主導作用和先導作用的發揮,重視和重點發展帶動能力較強、關聯性較大、符合本地區發展實際的海洋產業或者海洋企業,培育新的主導、先導產業,促進海洋產業的總體發展;繼續深化產業園區的構建,吸引外地先進產業,為粵西海洋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的培育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等各方面的支持,鼓勵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為要素吸引和產業轉型創造條件;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的選擇應當符合科學發展規律和地區發展實際,應用科學的選擇方法和本地區具體的發展實際來選擇和發展主導與先導產業,從而促進本地區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的科學化和培育的高效率。
(二)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加大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與使用,改善生產模式與生產方式
1. 充分發揮全要素生產率在粵西海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推動海洋經濟現代化發展。將更多生產要素向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密集型產業、高端海洋服務業以及技術設施等方面傾斜,引進稀缺要素,優化配置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方式,補足加快發展和擴大規模經濟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促使規模效應產生;加強科學技術在發展中的作用,加大對于人才教育和科技研究的投入,引進先進技術,人才和手段,提升海洋產品與服務的科技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
2. 提高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運用現代技術和管理手段,促進海洋經濟的集約化發展。要著重提升海洋生產與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鼓勵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的轉變,注重“質量經營”;加強地區間,產業間的分工與合作,集中生產要素,推動產業的規模化,集群化;鼓勵科技水平較高,生產工具先進,人才技術較高的企業的發展,促進粵西海洋經濟現代化發展。
3. 將更多生產要素運用于生產技術,生產模式和生產理念的轉變上來,推動新型海洋產業的發展。要著眼于鼓勵“軍民融合”、“互聯網+”等新型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海洋產業的信息化,高端化,現代化;加快休閑漁業、高端濱海旅游業、海洋清潔能源產業以及海洋石化產業等產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時調整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推動學習海洋經濟的轉型升級。
(三)抓住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地區的重要機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1. 充分發揮粵西橋梁與紐帶作用,完善港口配套建設,發展臨港產業,降低珠三角港口壓力,通過港口發展來推動海洋經濟的發展;加強與北部灣地區合作,合力構建西南出海大通道,加強與海南合作,建立瓊州海峽通道;加強科技引進與發展,推進園區建設,加大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南方海谷”創新驅動發展平臺;此外,要構架海陸一體交通網絡,促進粵西重要交通樞紐的構建。
2. 把合作機制的構建放在突出位置,以此提升粵西與廣西北部灣、粵西與海南之間產業的協調分工和集群水平,加強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產業間的協同發展;注重與廣西北部灣、海南省合作,爭取沿海產業的族化發展,將粵西海洋重化工業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大產業項目交相呼應,深化與海南省南海資源的開發、旅游項目的合作以及海洋產業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毗鄰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優勢,依托經濟的轉型升級構建擴大珠三輻射范圍的重要平臺,通過合作來拓寬和提高海洋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粵西海洋經濟的深層次發展;要充分發揮粵西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作用,發揮湛江市節點城市的作用,提升茂名、陽江的重要作用,加快推進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深化與東盟、歐盟、美國、非洲等沿線國家在海洋經濟上合作,做強產業集群,完善服務體系,為與沿線國家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湛江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http://hyyyj.zhanjiang.gov.cn/Default.aspx?key=list/list &CurrentId=39ebd0ec-51b3-468a-8923-372d42da0aae.2017-06-13.
[2]茂名市海洋與漁業局.茂名市海洋經濟發展情況[EB/OL].http://ofa.maoming.gov.cn/article/show.asp?id=1050. 2016-04-07.
[3]陽江廣播電視臺.2020年陽江將基本建設成海洋經濟強市[EB/OL].http://www.yjtvw.com/2017/0427/11770.shtml. 2017-04-27.
[4]許國冰.2011年湛江市海洋經濟統計分析[J].海洋經濟,2012(04).
[5]茂名日報.茂名“藍色崛起”,只爭朝夕[EB/OL]. http://www.mm111.net/mmrb/data/20110817/html/1/content_1.html.2011-08-17.
[6]陽江市海洋與漁業局.陽江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225/93363863.shtm.2017-11-25.
[7]賈衛麗,李普亮.“雙轉移”戰略中承接地產業升級的困境與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14(01).
[8]吳海燕,白福臣.湛江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漁業經濟, 2011(05).
[9]朱堅真,劉漢斌.北部灣區域合作與產業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10]楊倫慶,劉強.湛江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5(01).
[11]戴永紅,秦永紅,彭念.西部地方政府在中國—南亞區域合作中的作用[J].西部發展研究,2011(01).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1950-2015年粵西-北部灣海洋產業研究”(GD16DL06)。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