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丹
【摘要】“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開啟問題箱策略”等,不但極大地激發了智障學生的好奇心,而且還滿足了智障學生成長的需要,在激發智障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逐步增強了其學習的自信心。
【關鍵詞】智障學生 激發學習興趣 好奇陷阱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 開啟問題箱策略
法國教育家盧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在實踐中,筆者發現,盧梭的觀點同樣適合智障學生。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本班輕度智障學生亮亮的自身特點,利用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開啟問題箱策略等,打破常規對亮亮進行個性化教學服務,以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一、利用“好奇陷阱策略”,激發智障學生語言表達的愿望
好奇陷阱策略是通過設置懸念,如不和諧性、矛盾性、新奇性、驚奇性、復雜性、不確定性等,使之超出智障學生的預期,從而引發智障學生的驚奇,并使智障學生保持一種對刺激物的注意與探索,使驚奇轉化為興趣情緒。
好奇陷阱策略實施的基本步驟如下:第一步,設計懸念,超出智障學生的預期;第二步,引起智障學生的認知沖突;第三步,創造條件,支持智障學生解決沖突。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我是大自然中一員》的口語交際課前,筆者提前對亮亮進行了輔導。首先筆者設計懸念——我們是人類,怎能是大自然之中的一員呢?這樣的問題超出他的預期;其次筆者與他一同討論,并告訴他,他的觀點可以在書上的第一單元課文中去尋找,而筆者的觀點,總是與他的想法相反,讓他引起認知沖突;最后筆者又鼓勵他,用他在書上找到的話,說服筆者。
剛開始亮亮只能用第一課《山中訪友》中的兩三句話說服筆者,后來,筆者提示他再讀讀第一單元中的其他課文,找一找哪些景物描寫的句子,讓你感覺到植物、自然現象等具有人的思想、人的行為。在筆者的引導下,他在第一單元中的其他課文中找到了三五個擬人寫法的句子。找到這些句子后,筆者又啟發他,借助這些句子說服筆者。剛開始亮亮不大敢說,筆者就和他一起說,后來亮亮在筆者一步一步的引導下,借助課文中的句子說服筆者。在引導亮亮用不同課文中的句子說服筆者的過程中,既豐富了他的認知,開闊了他的視野,更為下一步的口語交際《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打下了基礎。
最后,亮亮用比較清楚的語言,說出了自己熱愛自然,愿意走進自然,喜歡與自然為友的美好愿望。在30多分鐘的個別輔導學習中,亮亮精神集中。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中筆者也發現了他在語言表達上的潛力。看來運用“好奇陷阱策略”,是可以激發智障學生語言表達愿望的。
二、利用“心理匹配策略”,激發智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當前刺激與兒童的認知結構(水平)相一致,從而使其心理上感到滿足,由此激發兒童求知需要的一種策略。當教學內容與兒童個體需要有關時,兒童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能很好地調動起來。
運用心理匹配策略實施的基本步驟如下:第一步,了解智障學生的需要;第二步,找到教學內容、方法與智障學生需要的匹配點;第三步,采取多種形式激發智障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暑假中的一件有意義的事》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是這樣做的:
第一,課前問診。找亮亮了解在這次作文中,他有哪些困難,需要教師怎樣的幫助。他對教師說,假期中,他媽媽帶他到三處公園去玩,三處公園都挺有意思,他不知道該寫哪一處。了解到他的需求之后,筆者根據教學內容以及亮亮的需求,找到的匹配點是:幫助他在三件事情中,選擇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第二,課上指導。首先,在作文教學指導課上,筆者著重對“有意義”的含義,與學生們進行了探討。“有意義”含義的討論,不僅僅是在幫助亮亮,也使班上其他學生對“有意義”的深刻含義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使得他們對作文審題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次,筆者讓亮亮的助學伙伴和他一起說作文,目的是把這三次活動的起因、經過、結果和啟示說清楚。最后,全班同學幫助亮亮一起找“有意義”。筆者讓亮亮把自己去三處公園的經過,大致告訴了同學們,讓同學們幫助亮亮確定哪一次的游玩最有意義。亮亮在敘述三次游玩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敘述得很籠統,缺少具體內容。筆者便啟發學生們向亮亮發問:“在你去過的三個公園中,你對哪個公園的印象最深?印象深的是什么?”同學們問的都是他親身經歷的事情,所以在回答同學們的提問中,亮亮不僅有話可說,還把游玩的過程說得比較具體了,似乎也找到了最有意義的事情了。另外,這樣的發問不僅提供了語言表達機會,還幫助亮亮建立了信心。當然作為教師,上課還要面對全體,所以就將這部分錄了視頻。
第三,課后輔導。筆者與亮亮一起觀看視頻進行全面的回顧,再次分析三次活動哪次是最有意義的?為什么?這部分怎么寫具體——不但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清楚,還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說是寫的基礎,說作文比寫作文又容易很多。當亮亮確定了“朝陽公園看花”為習作內容之后,筆者引導亮亮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表達:第一部分,要說清楚什么時間和誰去的朝陽公園。第二部分,到了朝陽公園最先看到的是什么花?花的樣子、顏色怎樣?看到這樣的花,你心里想到了什么?要求亮亮按照“看到花的名字,花的樣子、顏色,看后自己的想法”這樣的順序說三種花。第三部分,在朝陽公園里看到這么多美麗的鮮花,你會發出怎樣的感嘆?說賞花感受的時候,亮亮總是用“真美麗”“我愛春天”等簡單的句子。筆者便引導他:“朝陽公園的迎春花、梨花、桃花,競相開放,花香彌漫,流連于其中,就像漫步于花海之中,心間滿滿的是快樂與幸福!”。而后問亮亮,這個句子是不是也可以表達他賞花的心情和感受,亮亮高興地點了點頭。
這些探討、說作文,不但使亮亮對“有意義”有了明確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他知道這次習作該怎么寫了。
以往的習作課上,其他學生埋頭苦寫時,亮亮只是坐在座位上發呆,當與教師的目光交流時,他會說:我不會寫。可是這次的習作課上,他第一次拿起筆和大家一起寫起來。由此可見,教師運用“心理匹配策略”,能增強智障學生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激發其對學習的興趣。
三、利用“開啟問題箱策略”。激發智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開啟問題箱策略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智障學生發現問題,通過討論、實驗或頭腦風暴等方式主動探索的一種策略。
開啟問題箱策略實施的基本步驟如下:第一步,讓環境和材料激發智障學生提問;第二步,不要急于給智障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要通過及時點撥,引導智障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的第三組課文《唯一的聽眾》的時候,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學習情境:在優美的小提琴曲的伴奏下,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讓同桌的助學伙伴又朗讀一次,才讓亮亮說說自己聽過朗讀之后的感受,說說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問題。亮亮說:“老人天天都到公園聽小伙子演奏,他不累嗎?他又不認識他,為什么還要天天聽?”聽了他的疑問,筆者當時特別興奮,因為這個問題是在認真讀課文之后,經過思考提出的問題。筆者沒有立即讓學生告訴亮亮答案,而是讓他所在的學習小組對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亮亮逐漸地對自己的問題有了認識,找到了答案。為了加強他對問題的理解,筆者建議亮亮把自己的新想法說給自己的助學伙伴聽。亮亮在說的過程中,其實對問題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些。“開啟問題箱策略”的實施,使亮亮對課文理解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經過一段時間有意識的實踐之后,筆者發現亮亮上語文課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上課的時候,他不再低頭玩自己的手指了,而是經常看著筆者,有時候還能主動舉手呢。
實踐證明,智障學生的好奇心,作為內在動機與主要的學習情緒之一,應當得到尊重與引導。利用多種途徑,激發智障學生的好奇心,一方面可以滿足智障學生成長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師深化教學改革,為培養智障學生的良好學習品質提供幫助。教師的情感支持與策略性支持,會保護智障學生的好奇心,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智障生不是畸形兒。他們是世界上最脆弱、最嬌嫩的鮮花。”只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用一顆寬容之心對待智障學生,努力創造出適合智障兒童發展的教學方式,運用恰當的教育策略,一定會促進智障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他們今后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