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理論課程是高校設計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課的學習,能夠為學生專業課程和實踐設計打下堅實而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支撐,使其擺脫假大空的虛無設計。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專業課程與理論課程的脫節,以及學生不重視專業理論課程,在設計實踐中不會、或不善于將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等眾多問題。因此,如何改變和改善上述問題,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更優化的結合,被動學習模式轉化為研究性主動學習,就變得重要且迫切。本文具體提出設計理論授課中的多維交互的教學模式,詳細的研究基礎理論課與設計專業課之間、不同年級之間、校企之間多方位、多角度結合的教學方法,并以環藝設計專業理論課程《人機工程學》為例,較為全面地將此對策付諸于實踐教學研究,并展開具體的討論。
關鍵詞:設計基礎理論課;多維交互;教學改革;《人機工程學》
中國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11-0040-02
1設計理論課程教學現存問題分析
設計理論課在高校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據著先行和重要的角色,是設計專業教學提升學生美育、審美能力與情操的基本要求。理論課程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在接觸、學習和實踐具體設計時,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奠定厚實的理性體系支撐,使設計方案有依可循、有法可依,也使方案更為成熟和完善。在固化、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往往會出現以下幾方面問題:(1)教師單方面輸出,學生過于被動的輸入式學習,對基礎理論死記硬背;(2)理論與設計實踐嚴重脫節。學生在后期設計課程的學習和方案創作中,不懂、不會、不善于運用設計理論;(3)設計作品往往形式大于功能;(4)設計表現過于空洞,缺乏系統的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及過程等。針對這些教學中的常見現象及問題,多維交互的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探討與試行就顯得尤為必要。
2設計理論課多維交互教學模式分析
設計是一門實戰性、動手動腦較強的專業,考核學生創意、思維、溝通、表現、傳達等綜合實踐能力,對其在大學的基礎理論學習和專業能力的培養要求較高。在長期的設計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講授經驗基礎上,為了改變“教”大于“學”的單一、陳舊模式,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出了針對于設計理論課程教學上多維交互的模式,主要表現在橫向、縱向和多向三種維度的交互交叉授課模式。即:橫向交互——設計理論課程與專業課之間的交互教學、縱向交互——學生在設計理論課程學習中與同專業年級間團隊化交互教學、多向交互——學生在設計理論課學習過程中校企實踐交互化教學。
2.1設計理論課程與專業課之間的橫向交互式教學
設計理論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橫向交互教學模式,主要傾向于解決學生理論知識與設計實踐脫節的問題,旨在打破二者之間的鴻溝和壁壘。教會學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并能夠及時、正確、恰當的以理論指導設計實踐。教學前期,基礎理論課教師要與設計專業課程的授課教師針對授課計劃,做好前期溝通與合作工作。基礎理論課程要求的重要章節和理論知識點,在與其相關的專業課堂中進行重點強調和專項練習的開設。這樣,設計理論課程重要的知識點得到反復復習,專項項目的練習也增強相關理論的實踐應用,也促進了設計理論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充分調動了教學資源。學生在同期學習的過程中,等同于同時擁有兩位教師,既有理論課的教師做理論指導,也有專業課教師做專業設計指導。一舉多得,極大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書面知識“活”了起來,課堂也“活”了起來,學生也“活”學“活”用起來。
2.2不同年級間項目團隊化的縱向交互教學
縱向交互的教學模式旨在針對打破年級界限、班級壁壘的豎向團隊化互動教學。根據設計理論課程的重要知識點,以項目化的形式將學生劃分為團隊進行項目的練習。并要求在該團隊的組建和項目的進行過程中,學生必須主動去邀請至少一位相同專業高年級的同學、至少一位非專業高年級的同學加入,并作為項目指導協助設計。大學的學習,本就不應該把學生關在固有的教室里,而應該更多、更廣泛的融入于學校的大環境、大學術氛圍中,讓學生主動地去溝通,去展示自我,去結識朋友,去請教不同專業、院系的教師和專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設計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等能力。只有不同性格、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觀點的相互碰撞和討論,才能引發更寬廣的設計思路,以及更好的設計創意,這才大學校園應有的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熱情。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們去收獲堅實的友誼,這一點也是更為珍貴的。
2.3設計理論課程與校企實踐多向交互化教學
多向交互的教學模式,即將校企實踐項目引入理論課程的教學環節。社會項目的積極引入和實踐,提升了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雙向的要求。對學生來說是設計實戰的體驗、綜合設計能力的考驗;對教師來說,在教學指導和項目實戰經驗的授課過程中的教學任務量增大,課堂密度飽滿。要求引導學生掌握的技能就更多面化,學生利用所學的基礎和技能,直接將設計作品面對社會。這樣不僅能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還能積極引導和指導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實踐設計項目,在實踐中鑒證真知,在實踐中鍛煉專業能力。參與社會項目實踐,鍛煉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要點、專業技能技法的掌握和應用,更能培養學生對于設計項目的責任感,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自主決策能力,與甲方的溝通能力,設計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高強度和壓力實踐項目的授課環節,學生往往抱以更大的激情和精力。在項目制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深刻的發現自身設計理論方面、設計表現方面更多的問題和不足,教師在此時應更多的進行專業理論與技能知識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形成主動查閱、思考、商討、論證和鑒證知識的思辨能力。
3多維交互教學模式在《人機工程學》課程中的應用
《人機工程學》在設計理論課的課程設置上,主要針對教材重點章節進行了多維交互教學模式的融合。如人體生理學基礎、視覺、聽覺、觸覺、感覺機能等章節,設置了與其立體構成專業課的橫向交互模式,以及與高年級公共藝術設計課程的縱向交互教學模式;室內環境設計與人體工程學章節設置了與高年級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及效果圖技法等專業課程的橫向、縱向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人體測量學章節與高年級測繪專業課程實施縱向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縱向交互模式課程實踐內容。
3.1《人機工程學》多維交互教學模式
測量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最基礎、最重要的專業技能,也是后期各門專業設計課程的先行鋪墊,要求學生精準、熟練的掌握。現以多維交互教學模式在《人機工程學》第八章測量學中的具體應用為例,具體分析橫向、縱向和多向交互的教學方式的具體應用和實踐。
在測量學的課堂設計構架為教材書面基礎理論講解先行,在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測量的基礎理論后,與同期環藝設計三年級開展的測繪課程直接對應。在理論課教師與專業實踐課程教師結合課時計劃研究,制定了《人機工程學》與《測繪》課程間的橫向交互,三年級學生與一年級學生以團隊化豎向交互的模式開展兩門課程進行了交叉授課。并在多維交互的課程改革要求下,根據山西的地域特色,提出并制定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山西古建院落數字化測繪項目。將保護古建意識帶入課堂,將保護古建文化和行動帶入課堂,旨在鍛煉學生測量技能的基礎之上,對山西現存古建進行數字化尺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3.2《人機工程學》多維交互教學實踐
課程前期,我們帶領學生相繼走訪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汾城鎮,分別對當地現存和保護完好的城隍廟及文廟的所有建筑進行實地的考察、資料的收集,并對建筑實體進行了尺度的測量和數字化的繪制;教學中期,指導學生進行標準項目本冊與展板的編排和制作;后期將教學成果面向網絡和學校、社會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項目講解和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年級之間有了直接的溝通、學習、交流與合作,課程之間有了相互連接和對應,理論和實踐有了直接的應用和印證,學生的項目展示能力與項目展示的講解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學習與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與項目參與感也被極大的調動。通過這種課改的模式,期望最高效的使學生在充分掌握理論概念的前提下,更多的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參與到更多的自我展示中、更多的社會實踐中、參與到更有意義的實踐項目中,參與到設計服務社會的人文情懷中去。
4結語
教學改革體現了國家、教育部、各高校對教育、對教學質量、對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視程度。青年強則國更強。作為高校教師,更是要將上好每一門課、教好每一位學生作為工作之本和工作之重。積極研發提升教學質量和成果的好的教學方式,是學校、社會賦予我們的使命。多維交互教學模式的提出與試行,得到了一定的教學成果與收獲,積極啟發和引導了學生主觀能動、積極探索的研究性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形成,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的培養,能有效調動了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和合作、提升教學資源的高效活態的利用,最大程度的挖掘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將理論課變得有意思、有意義起來,使學生感興趣,愿意主動投入到知識的渴求與研究和實踐當中上去,實現教學改革的根本要求與目的。
本文系2016年山西師范大學校級課程改革創新項目《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JGXM-16)。
參考文獻
[1]段衛斌.解構與重塑——工匠精神在設計教育中的價值認知與實踐研究[J].中國美術學院,2018
[2]任珊.高校美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嘗試[J].美術教育研究,2018
[3]陸江嵐.組織策略的理論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張寶艷.實施多維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市場營銷專業多維實踐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09 (32).
[5]王蘭芬,劉治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應用研究[J].職教論壇,2013 (17).
作者簡介
劉昂/1988年生/女/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環藝設計(山西臨汾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