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管保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晨景》該樂章是選自挪威的著名作曲家格里格《培爾金特》組曲中第一組曲的第一樂章。作者格里格所創作的作品是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結合,這就對我們分析這兩個時期的音樂做了很好的對比與總結。格里格《培爾金特》這部組曲實際上是根據一位現實主義戲劇作家易卜生的詩劇《培爾金特》的故事創作出來。其內容講述的是一位青年農民主人公培爾金特一生跌跌宕宕、歷盡滄桑,最后還是因為他的思鄉之情,踏入歸途的故事。該故事抨擊了當時人們的各種生活習慣和社會的政治制度,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本文主要通過對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中的《晨景》在配器、和聲以及轉調等多個方面上的作曲技法分析,來展現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特點,從而表現出格里格獨具匠心的創作手法,通過學習這些創作技法,希望為今后實際作品的創作獲得一些幫助。

B 連接 A1 尾聲a a1 a2 a3 b b1 6 A a4 24 8 8 8 7 8 10 8 E 升G 降B E 升c 降b F E E
《晨景》是一首單三部曲式結構作品。
樂段(1-31):由四個樂句8+8+8+7構成,調性由主調E大調轉入升G大調再轉入B大調最后回到主調E大調。第一句8小節,是該作品的主題,調性為E大調,終止于主和弦,但在結尾處用三度的色彩性轉調轉入升G大調上,進入第二句;第二句8小節,調性為升G大調,這句是第一句主題上移三度形成的,終止于升G大調的主和弦,在結尾處用同樣的方法,三度色彩性轉調轉入B大調,進入第三句;第三句8小節,調性為B大調,主題句又一次上移三度通過加花變奏的手法展現出來;第四句7小節,調性回歸到了主調上。因此樂段是一個平行素材非方整結構,開放性樂段。
中段(32-49):雙樂句樂段,平行素材非方整8+10結構,調性從升c小調轉入降D大調。第一句8小節,調性為升c小調,終止于升c小調的屬和弦;第二句10小節,調性為降b小調,以第一句主題下移二度構成,同頭不同尾,終止于降b小調的屬和弦。
連接(50-55):共6小節,也可以說是主題旋律的假再現。旋律非常自然地在F大調上進行,并很好的承接了再現的主題,為再現做了準備。
再現段(56-63):單樂句樂段,單一調性E大調,共8小節,變化再現了樂段主題。首先長度上相對樂段縮短,其次在和聲上也做了細微的變化,結尾終止于主六和弦上,開放性樂段。
尾聲(64-87):在主調E大調上陳述,共有24小節。材料來源是將主題破碎并組合在一起。最后終止于E大調的主和弦。
綜合上訴的分析,《晨景》是一個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作品。
樂段的第一句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中主要是由管樂進行演奏,共四小節。主題旋律先由長笛優美的奏出,給人一種早晨太陽徐徐升起的感覺,其它聲部的和聲背景則是由單簧管以及大管擔任演奏。在總譜中我們不難發現,第一、二小節中的雙簧管聲部出現漏空,而理論學習中配器一般按照和聲由下往上依次排開,其實在很多作品中我們都會找到很多類似的現象,目的大都是為了使旋律線條更加清晰,更吸引聽眾的耳朵。整個第一組是在E大調上進行,在和聲分配上遵循“下空上密”的原則,大管作為低聲部以五度音程為主,單簧管聲部以三度音程為主。如果低音部太密集會使人在聽覺上感覺渾濁而不清楚,高音部太空洞,又會使人感覺音符不堅定、飄散。
第二組中,首先給人最明顯的部分便是旋律聲部在音色上交替到了雙簧管聲部,其次是和聲背景部分換成了弦樂聲部。在第五、六小節沒有了第一組中的和聲漏空現象,是因為這里的弦樂與管樂的雙簧管兩者在音色上區別很大,不需要再進行這樣的配器技法。低聲部的大提琴與小提琴和中提琴在和聲的縱向排列上和管樂的和聲基本相似,再次證明了配器時的“下空上密”的原則。另外在力度層次上,弦樂聲部的力度標記“PP”,目的是為了防止弦樂組過大的音量掩蓋住了雙簧管的旋律聲部;在弦樂組的上方所標記“divist”的演奏技法,是為了使所展現出的音樂在和聲感上更加的飽滿。
第二句在創作技法上與第一句基本相似,只是在調性上做了改變。第三句和第四句與前兩句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主題的旋律由木管組換成了弦樂組,在音色上有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在縱向和聲的分配上增加了樂器的數量,使音樂在情緒上得到推進。另外,在第四句的結尾,第27-29小節格里格采用上二度模進的手法,使音樂的感覺不斷加強,音色上的變化讓聽者又有了一次新鮮感,太陽升起的這種和聲上的色彩感在這里體現的非常自然。
中段最大的特征就是其第二主題旋律由弦樂演奏,和聲背景部分則由管樂和部分弦樂擔任,音響效果上更加厚重。其中的大提琴在它的高音區拉奏旋律聲部,因為高音區琴弦的張力,音色上的緊張感,使旋律在很多樂器同時演奏下不會被淹沒,也更好的承接了前面的高潮部分。在樂器的使用上也加入了小號,來增加和聲配置的效果。在樂器的分配上,前兩個小節擔任演奏主旋律的大提琴,其相鄰的兩個聲部中提琴和貝斯提琴并沒有擔任演奏,并且大提琴聲部的力度標記為“p”,其目的也是為了引出旋律聲部層,使旋律聲部更加清晰,吸引聽眾。另外“ff”與“p”的對比,使中段充滿了爆發,更富有自然地氣息。整個中段的第二句的配器、和聲、節奏與第一句基本相似,只是整體下移二度,在降D大調進行,目的是為了使情緒恢復平靜,這也正好符合了當時挪威民族音樂重復的特點。格里格在創作時隨選用民間音樂素材,但又不完全引用,在重復時他會對重復部分在和聲、伴奏織體、力度層次等各個方面加以變化,使其不會顯得太過單調。
連接部分長笛和雙簧管擔任演奏了原先弦樂聲部的分解和弦,而旋律則由圓號奏出,由于其樂器本身在音色上的圓潤,使得它再一次被當作木管樂器進行過度。整個連接段的力度層次都是在“pp”極弱的力度上進行,以此來表現太陽升起后寧靜和諧的畫面。
再現段很自然地把主題用單簧管和中提琴奏出,在和聲的伴奏織體上,由樂段的柱式和聲變為分解和聲,再加上力度標記為“pp”極弱的力度進行,音色上的暗淡,使樂曲慢慢恢復平靜。另外,大提琴聲部拉奏和雙簧管相同的旋律,縱向的加重感增強了樂曲再現的感覺,呼應了開頭管樂和弦樂所拉奏的主題,也具有總結性。
在尾聲的開頭,格里格用長笛的演奏技巧,連續的加花顫音,長笛和單簧管連續的交替演奏,弦樂做和聲背景,像極了早晨太陽升起后鳥語花香的景象。在最后的結束中,所有樂器同時演奏主和弦,三小節的連續長音,力度上由弱到強再到弱,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無限美好的景色。
格里格在《晨景》中所用的配器技巧不管是在力度層次上還是在樂曲的演奏技巧上都需要根據樂器的實際情況與所表現出來音樂的整體感進行創作。而且格里格善于運用各種樂器音色的特點,并結合和聲上的運用,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音樂形象。
格里格作為一位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人物,他很多作品在和聲以及轉調上也打破了以往古典主義時期作曲技法的束縛。
在《晨景》這首作品的和聲進行上,樂段中第一句的和聲進行主要以E大調的主和弦和Ⅵ級和弦為主,這里格里格打破了以往古典主義時期主屬調性和聲功能性的進行,減弱了和聲進行的推動感,表現出來的音樂也就沒有很大的波動,很好的對應了清晨大自然一片寂靜的感覺。再往后的樂段中,和聲的進行都基本相同,只是在不同的調內進行。在樂段的最后格里格運用了一個在大多數作品中都非常常見的和弦上二度的模進,和聲上的色彩感給人一種太陽升起后徹底照亮大自然的感覺,在結尾出格里格用了一個升c小調的屬和弦作為中介和弦進入中段。
中段和聲主要是以Ⅴ級和Ⅵ級和弦為主,這兩種和弦都是較不穩定的和弦,正好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樂曲中段的不穩定性,中段第二句因為是整體的下移二度的模進,因此和聲的運動方向也基本一致。
再現段中,和弦主要是以E大調的Ⅴ級和Ⅲ級和弦為主,沒有以往的主屬功能性進行,其目的也為減弱和聲進行的推動感,強調再現的效果。尾聲以連續的屬和弦為主,和弦本身的不穩定性增強了期待感,在結尾回到主調主和弦上,安靜的結束了全曲。
和聲的運用上,格里格在古典主義時期傳統,和聲結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并緊密的結合民族音樂的風格,使作品中和聲的使用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晨景》這首作品中,他以民族民間的風格,挪威人的心態,呈現出一片安謐的田園景象,承托出了太陽破云而出的清晨美景。
在轉調上,樂段第一句的結尾處,作者格里格借用了E大調的平行小調升c小調的屬和弦轉到升G大調,這在當時是一種特別新穎的一種轉調技巧。在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們所使用的轉調方法大多都是近關系轉調、平行大小調轉調還有較少使用的同主音大小調(浪漫時期較多)。到了浪漫時期,作曲家們為了突破原來的規定,在同主音大小調上繼續發展,將平行小調中的和弦借用到了大調和弦上進行轉調,可以看出作曲家們思維的廣闊。此外,古典主義時期的轉調的方向大部分都是往屬方向或者下屬方向的功能性轉調的一個基本框架,而這里的調性卻運用色彩性轉調的手法轉到了升G大調上。
色彩性的轉調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一種轉調手法。首先在配置和聲中,一個和弦能被另一個和弦所代替是由于它們之間共同音的存在,而唯一不同的則是它們的和弦性質,這些內容大部分是古典主義時期和聲功能性的特點。而在浪漫主義期間,作曲家們打破傳統,和聲的功能性也就慢慢淡化,反過來對和聲的色彩感更加注重,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色彩音。
色彩音就是一個以七和弦為基礎的和聲,使用和弦的擴展音,例如九音、降九音、十一音、升十一音等等。這些音如果被看作是脫離了傳統的大小調式,將其放到更多的調式上去分析,我們就可能會把這些音看成為某些特殊調式的特征音,再加上這些特征音又有著共同音為基礎,因此如果在這里是一個調式的轉換,那么我們就會把轉換調式看作是一個色彩的轉變和對比,而這些擴展音就可以被稱作為色彩音。隨之,用這些色彩音加上共同音所構成的和弦就可以形成色彩性的和弦,再者,如果用這些色彩性的和弦來當作中介和弦去轉到其它調上,這種方法也就可以被稱作是色彩性的轉調。
在樂曲《晨景》中,樂段第二句到第三句的轉到了B大調上,也使用了同樣的方法,在第四句時回歸到了主調E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調性布局:E—升G—B—E,以明亮的大調色彩與主題所描寫的田園風光相吻合。這就和以往古典主義時期的功能性轉調T—D—S—T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也就展現除了浪漫時期作曲家們不僅在和聲上要求新的突破,在樂曲的轉調上更是如此。
到了中段,樂曲轉入了主調的平行小調升c小調。而特殊之處在于,在第一句轉第二句的過程中,格里格為了方便樂曲后面的發展,他用一個與升c小調的同中音和弦短暫的進入F大調,而F大調的主和弦又恰好作為了一個中介和弦轉入了降b小調。
再現段之前,作者用F大調做了一個連接,把F大調的主和弦來充當E大調的那不勒斯降Ⅱ級和弦,將這個和弦當作中介和弦轉到E大調,實現調性的回歸。格里格使用這種特殊的轉調方法更加證實了在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們突破傳統的約束,尋找新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晨景》這首作品中,格里格不僅在配器上有獨特之處,在和聲和轉調上更是突破傳統,勇于創新。整首樂曲中色彩音的使用以及調性布局的新穎,都把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色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對格里格《晨景》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們內心世界的美妙。在創作上,作曲家格里格借鑒了民間音樂,并且在配器的技巧、和聲、調式等方面的創新,都使得他的作品突破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束縛,完美的展現了他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對國家人民的熱愛,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的作品帶給人無限美好的感受,因此贏得了挪威和全世界的人民的尊重。以上只是筆者對格里格這首作品做了簡要的分析,從該作品的分析中我們應該了解作曲家格里格在配器、和聲、轉調的作曲技法,并結合實際大膽運用,學會創新,希望今后能為創作者在作品的創作上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