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廣濤
摘要:縣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地域性較為突出,而且多為單一型的低端產業,經營主體多為規模小、能耗大、污染重、創新弱的家族式中小企業或者個體戶,產品一般多為貼牌仿冒,價格低、質量差,市場競爭能力不足。縣域產業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和管理,嚴重制約著地方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如何破解縣域經濟產業發展瓶頸,促進地方經濟健康、良性、綠色、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進入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之后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產業結構;縣域經濟;問題
一、引言
2018年改革開放進入第四十個年頭,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大部分縣級地區都形成了比較有地域特色、類型較為突出的規模產業,不但為本地區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提高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經濟生活水平,也促進了本地經濟發展,成為本地主要的財政和稅收來源。但是通過調研我們也發現,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縣域產業仍主要以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為主。這些縣域產業結構單一,產品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競爭力較差,主要靠低廉的價格去爭奪市場,利潤率低于行業水平。下文以河北省泊頭市(以下簡稱“本市”或“該市”)為例,對當前縣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一些見解和建議。
二、縣域產業的歷史形成
大部分縣域傳統工業產業的形成都是在古代本地民間手工業的基礎上經過近現代工業化改造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如紡織、鑄造、陶瓷、煤炭、冶煉等等。
泊頭市是河北省滄州市下轄的縣級市,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驗縣(市),人口約為63.6萬人,2017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227.8億元。泊頭鑄造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業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縣域主要經營主體所有制形式來看,縣域經濟發展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公社集體和國有企業為主體、改革開放初期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家庭和鄉鎮企業為主體、市場經濟探索建立時期多種經濟主體共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時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等幾個階段。泊頭市的經濟和產業發展與以上我國幾個經濟發展階段基本是吻合的。
1949年至1956年是我國對于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階段,泊頭市的鑄造企業開始從民營向公私合營過渡轉變,企業數量有所減少。
1956至1978年,泊頭市鑄造企業主要以國營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主。
1978年至1992年,泊頭市鑄造企業中的國營和集體企業由于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效益大幅度下滑甚至破產倒閉,以農民企業家為主的鄉鎮企業開始蓬勃發展,出現了國營、集體與民營企業并存的局面。
1992年至2001年,民營企業成為泊頭市鑄造產業的主要力量,國營和集體企業已經難覓蹤影,但是企業加工制造技術與工藝依然沒有提高,生產效率普遍不高。
2001年至2013年,由于受到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等事件的利好影響,泊頭市鑄造產業進入快速發展和形成時期,并逐漸成為泊頭的支柱產業,并催生了扣件、泵閥等下游及關聯度較高的產業,形成了較為系統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實現了泊頭市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
從2013年至今,我國開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并把保護環境放在首位,國家加大了對于環境治理的力度,特別是大氣環境污染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成為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泊頭市的鑄造企業發展因能耗高、污染重、效能低等問題受到抑制。
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泊頭市擁有鑄造企業共573家,年產量達200萬噸,從業人員2.8萬余人。企業產權結構以股份制和民營企業為主,企業主要分布于泊頭市工業開發區及交河鎮、富鎮、洼里王鎮、王武鎮等鄉鎮。
三、縣域產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縣域產業形成過程中,由于政策、規劃未能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一些歷史原因,造成了縣域產業和企業產生了諸多問題和矛盾。
(一)產業結構單一,傳統產業比重大,抗風險能力低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縣域產業,在結構上還是較為單一的,特別是傳統產業比重很大。泊頭市鑄造業約占本市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55%~60%,大部分企業均是圍繞鑄造產業開展生產經營,從而形成了泵閥、模具等關聯度較高的產業。以泵閥為例,自2004年以來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泵閥類產品市場需求旺盛,泊頭市泵閥企業數量和規模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而近年來受房地產市場調控影響,泵閥產品的需求急劇下降,市場萎縮,泊頭市從事鑄造業的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影響了到泊頭市的整體社會經濟發展。
(二)經營主體規模小,規模以上企業少,資金有限,融資困難,企業發展受限
縣域企業大部分以非公有制的民營企業為主。據統計,泊頭市的鑄造及相關企業約4444 家、其中大型龍頭企業1家,其余各個企業屬于體量相當的中小型企業。另外,本市民營企業生產經營資金的大部分來自于家庭積蓄,使用銀行貸款或者其他融資方式較少,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固定資產少,抵押物少,很難通過銀行貸款審核標準,所以企業融資渠道有限,很難做大做強。
(三)經營管理人員知識文化水平低,缺乏現代化企業管理運營模式
縣域民營企業多為家族式企業或家庭作坊式個體工商戶,企業核心管理人員多為家人、親屬,普遍知識文化水平不高。另外企業內部存在著任人唯親、人情管理、缺乏激勵等問題,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四)技術創新能力弱,嚴重缺少技術人才
當前我國人才基本上都向中心城市流動,導致縣域失血嚴重,人才匱乏,大部分縣域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經實地調查,泊頭市的中小型企業里技術人員比例極低,有的企業只有一名技術人員甚至沒有技術人員。同時企業對技術人才不尊重、不重視,待遇偏低,這些內在因素也難以留住人才。
(五)企業產品基本無自有品牌,仿制現象嚴重,質量無法保證
縣域的一些企業和個體戶往往不創立自己產品品牌,而是對市場上暢銷的品牌產品進行仿制或貼牌生產。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生產企業只能通過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手段降低產品質量來獲取利潤和市場份額。如泊頭市鑄造企業可以通過購入低廉劣質原材料用于鑄造毛坯件降低成本,致使產品在各種力學指標和抗腐蝕性上不能滿足使用要求。
(六)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
出于成本考慮,縣域企業很少積極主動去改造升級制造加工設備,仍舊使用已經被市場淘汰或國家命令禁止使用的設備。這些設備工藝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產品質量很難保證。泊頭市中小型鑄造企業基本上沿襲使用傳統老式沖天爐作為生產設備,煙氣直接排放,環境污染嚴重。
(七)缺乏自有營銷網絡,賒欠貨款現象嚴重
市場關乎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市場及銷售部門是一個企業營銷組織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調查,泊頭市中小型企業基本上沒有建立屬于自己的面向終端客戶的營銷網絡,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是通過中間商銷售產品的。
由于經銷商完全掌握著產品的銷售網絡,為緩解自身資金周轉壓力,通常會截留和拖欠貨款,導致生產企業資金鏈異常緊張甚至斷裂而不得不停工停產。
(八)職工多為農民,缺乏專業的職業技術培訓,企業嚴重缺乏產業工人
在當今的中國,可以說是有“產業白領”,無“產業工人”。比如我國每年都有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成為高級知識分子,如設計師、IT工程師、會計師、律師、教師、科研人員等等,他們有著非常專業的知識和工作經驗,而在縣域企業特別是在縣域民營企業工作的員工,大部分是農民出身,既缺少系統的理論知識,也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往往是由熟練工進行簡單的指導后即刻上崗工作。由于企業體制不健全,員工的流動性比較強,農民工往往“一人多崗”、“一人多能”,這也造成企業工人不專業、不專心、技能不嫻熟。泊頭市有制造企業4000余家,但是卻沒有與本市產業相關的職業技術學校和培訓機構,造成企業員工知識薄弱,技能差。
(九)缺少政府引導,無產業發展規劃,散兵游勇
在我國縣域即產業萌芽階段,由于政府缺位,未制定相關的產業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導致許多地方企業就地就村辦廠、分散布局,重復建設突出,形成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壯觀景象”。這種粗放、自由、無序發展方式侵占了大量基本農田,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浪費,導致縣域出現資源趨緊、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由于泊頭市沒有相關的產業規劃,企業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分散在不同的區域建廠,形成了沿S302省道為主干的長約50公里的帶狀企業工廠群,并沿著縣道、鄉道向周邊輻射。像這種空間布局分散、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不高、發展層次較低、特色不明顯的產業園區很難發揮產業的優勢和效益。
通過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發現,在我國進入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常態情況下,縣域經濟增速出現了大幅度下滑,縣域經濟GDP總量占全國GDP總量的比重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這無不反映出縣域產業和企業中存在種種問題制約縣域經濟的發展。
四、解決縣域產業結構和發展問題的對策和路徑
解決和處理好以上縣域產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個人認為其實就是如何落實好兩個主體責任的問題,即政府和企業兩個主體的責任。政府應該干什么、怎么干,企業又該干什么、怎么干。下面從結合筆者調研和認識,提出以下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供相關部門參考。
(一)落實政府主體責任,積極發揮其監督、管理和服務職能
產業發展離不開規劃和政策的引導,縣級政府部門應從產業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等多方面對本地產業進行梳理和分析,盡快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保障產業健康良性發展,實現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綠色發展。
1. 明確產業定位,制定產業發展目標
縣級政府部門應該根據縣域經濟特點和優勢,確定產業定位,落實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以及基礎產業,同時制定相應的近遠期發展目標。泊頭市若確定鑄造產業為本市的主導產業,對標佛山、無錫,成為我國新型“三大鑄造基地”之一,則應該對現有鑄造產業進行改革和升級改造,引進先進技術,改進制造加工設備和工藝,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體系。
2. 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發展特色產業園區則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縣級政府應結合本地區的人口和地域分布特點,通過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在中心鄉鎮設立特色產業園區,引導和組織小企業向城鎮集聚。依據《泊頭市城鄉總體規劃(2011-2030年)》,結合泊頭市的地理環境、資源承載力、城鎮、人口和產業分布特點,建議泊頭市應構建“一軸、一核、多點”的產業空間布局。“一軸”即以S302省道交通干線串聯起的泊頭城區、洼里王鎮、交河鎮、富鎮產業發展軸;“一核”即為泊頭市主城區;“多點”為交河鎮、富鎮、郝村鎮、洼里王鎮、齊橋鎮、寺門村鎮、文廟鎮、營子鎮、王武鎮等中心鎮。
3. 積極鼓勵農村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整合集體土地、資金、資產資源。
為了支持、引導和促進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規范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運作,我國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關于印發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指導意見的通知》(財農〔2015〕197號)等法律、法規和指導意見,通過局部試點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泊頭市政府部門應指導村委會整合農村資源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從個體戶的“散兵游勇”向企業集團的“堅甲利兵”轉變,既發展了村集體經濟和壯大了區域特色產業,也防止了產能過剩和惡意競爭。
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并重。
企業的競爭追根溯源是人才的競爭。前面已經提到,泊頭市鑄造及相關產業缺乏兩方面的人才,一個層面是缺乏管理和技術高層次人才,一個層面是缺乏產業工人。
對于管理和技術高層次人才,應由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和帶領用人單位赴高校和高端人才集中的大城市進行招聘,有選擇、有重點地引進本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和高素質人才,調整和優化人才結構,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對于產業工人,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建立與本地產業相匹配的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通過加強對本地居民和學生的培養,全面提高企業員工素質,逐漸形成有規模、有梯度和不同年齡層次的產業工人。
5. 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管理服務平臺,鼓勵傳統產業及企業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已經顯現,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縣級政府部門應建立和完善基于互聯網的電子政務平臺,提高管理效率。另外,政府部門應積極推動和引導企業充分意識到互聯網在促進產業升級中的平臺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思維逐步運用到企業的發展中。
6. 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成立產業基金,扶持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發展。
縣級政府應盡快制定支持企業發展、鼓勵創新和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加重對企業科研的投資支持力度,每年應從政府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用于重大專項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建立和完善適應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進一步拓寬產業投融資渠道。成立產業基金,扶持符合條件的、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
7. 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大對優秀企業家宣傳力度,發揮優秀企業家的示范引領作用。
縣級政府應加強對企業家的社會榮譽激勵,增強企業家的榮譽感。通過加強對優秀企業家先進事跡和突出貢獻的宣傳報道、開展優秀企業和企業家評選表彰等活動,來展示優秀企業家精神,凝聚崇尚創業正能量,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在縣域范圍內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新、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濃厚氛圍。
8. 加強企業家教育培訓,提升企業家創新、創造、創業和現代化經營管理能力,樹立遠大理想,不斷超越自我。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是一家企業的船長和核心。縣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地以舉辦短期研修班、培訓班或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方式,以強化忠誠意識、拓展世界眼光、提高戰略思維、增強創新精神、鍛造優秀品行為重點,建立健全企業家培訓體系。
(二)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進和培養人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內在動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1. 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現企業的規范化、標準化運營。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各項企業管理規章制度是競爭的需要,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地方產業發展壯大的需要。“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讓企業規范化、標準化,從而激發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工作和生產效率就會極大提高,企業的總體效益也會不斷得到提高,企業的戰略方針目標才能實現。
2. 營造良好企業環境,吸引和留住優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培養好現有人才。
人才是企業最根本的財富,人才是企業效益的根本源泉,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人之間的競爭,換句話說,企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推動。縣域企業更應該創造一個良性的軟環境來吸引、留住人才,包括薪水福利、工作環境、企業文化、工作氛圍、自我價值的實現等。
3. 引進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改進生產設備和制造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的可靠性,通過技術驅動引領企業發展。
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對推動企業發展、保持企業在行業中的優勢地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縣域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引進人才的基礎上,應以引進先進技術作為“藥引子”,激發企業自主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生產具有更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率高,實現產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升級。
縣域企業要轉變思想,勇于革新,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落后的設備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有效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進企業節能減排、促進企業安全、綠色、高效生產。
4. 加大品牌宣傳力度,積極開拓市場,牢牢把握營銷網絡自主權。
品牌是一個企業的產品區別于其他企業產品的重要標志,也是企業文化、價值、特色的符號,是企業的重要資產。縣域企業應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加快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企業形象和知名度。
另外,縣域企業要改變重生產輕銷售的思想,要牢牢掌握銷售渠道和營銷網絡,通過整合線上線下營銷網絡,減少銷售中間環節,直接對接終端客戶,控制產品市場定價權和資金鏈,有效保證企業回款率和資金流動性。
五、結語
縣域產業結構有著特殊歷史原因和背景,產業調整是一個長期和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空間核心,縣域產業的發展關乎到我們整個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也關系著我們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我們需要克服困難,保持定力,堅持不懈地推進縣域產業改革和升級,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推進,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計劃等國家大計打牢經濟基礎,保障我國國民經濟整體健康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劉翠娥.河北省縣域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研究[D].天津大學,2007.
[2]湯吉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理論與政策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4.
[3]魏明.國內典型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與啟示[J].北方經濟,2012(14).
[4]彭凡珍,張笑,梁爽.淺談現階段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思考——從學習效應的角度來探討[J].商 ,2013 (12).
[5]覃成林.縣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資源配置[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北京中科瑞辰科技有限公司)